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化学的教学设计

2025/11/0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化学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的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课程内容标准中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中是这样规定的:让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好奇心强,同时以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熟悉了过滤和蒸发这两种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但对于两种都是液体的混合物如何分离还不太明确,有这方面的学习渴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蒸馏及萃取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 萃取的操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

四、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用品

药品:制取蒸馏水装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

(三)主要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实验探究、练习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化学的教学设计 篇2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课标24页)

(2)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课标24页)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课标24页)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课标24页)

(5)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24页)

2、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对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化学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通过学习元素,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体会,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对符号的记忆。

3、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进行思考,分组进行讨论,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时着重从以下3方面进行:

1、分析常见物质的组成,指出其中相同的元素。列举出几种常见的碳原子,分析这几种碳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具有共同质子数的原子即为元素。(针对目标1)

2、展示一些食品标签中的成分,让学生找出其中表示成分的符号,引导学生认知元素符号的书写和用途。(针对目标2)

3、仔细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想一想元素名称在造字上有什么规律吧?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针对目标3)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今天已经发现了3000多万种物质,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的吗?现在已知这些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那什么是元素呢?学完本课,我想你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引入课题,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元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化学的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常见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2.了解滥用药物的危害,正确用药的重要性。

3.体验化学在药物合成、保障健康方面所作的贡献。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细心观察、善于探究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药物与健康的关系,化学与药物的关系,人与前两者的关系

药物的分类与案例,水杨酸与阿司匹林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课前准备:

阅读:《化学与生活》专题2第四单元内容P67-76。

活动:每活动小组领取一套球棍模型,每人练习用球棍模型搭建水杨酸和乙酸合成阿司匹林;熟悉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和基团。

课堂学习:

一、 走进药物,感受化学在药物领域的贡献

二、 分析药物,感受化学反应与治病原理

1. 常见药物的分类

2. 抗酸药与抑酸药

练一练:分别写出盐酸与Mg(OH)2、Al(OH)3、MgCO3、CaCO3、NaHCO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动一动:胃舒平中主要成分的实验设计与检验

3. 解热镇痛药

阅读:阿司匹林――柳树中煮出的经典

说一说、写一写有机物中的官能团

搭一搭、比一比阿司匹林的合成反应(球棍模型)

4. 合成抗菌药――磺胺类药物

阅读:弗莱明父亲与丘吉尔父亲的故事

5. 抗生素

阅读教材P71:弗莱明与青霉素的发现

三、 合理用药,让药物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附件:阅读材料:

1. 阿司匹林――柳叶中煮出的经典

据说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已知道咀嚼柳树叶有解热镇痛的功效;20xx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常将柳树根或叶浸泡或煮出液体,用于解除妇女分娩时的痛苦以及治疗产后热,但当时人们都不知道柳树根叶中含有能止痛的化学物质——水杨酸。 1828年,德国药学家布赫勒首次从柳树叶中提取出水杨苷,水解后为水杨酸和葡萄糖,不久,意大利化学家也第一次从水杨苷中获得水杨酸。因为最初水杨酸是从柳树皮中获得,故其曾又被叫做“柳酸”。由于水杨酸对胃肠道刺激性大,当时只有个别疼痛很剧烈的人才服用它。1853年,虽然已有人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的化学家霍夫曼,用人工合成的“乙酰水杨酸”给他父亲治病,以减轻病痛,但是乙酰水杨酸的酸性还是会刺激胃粘膜,为了减轻药物的副作用,霍夫曼改进了药物的分子结构,将药物制成乙酰水杨酸的钠盐或钙盐以缓和这种刺激,霍夫曼治好了他父亲的风湿性关节炎,才将此药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并开始向全世界推荐。阿司匹林通常制成肠溶片。

一句话的感悟:

2. ——青霉素发明者父亲与丘吉尔父亲的故事

在英国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次他在田里耕作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带有人发出呼救的哭泣叫声,他当即放下手中的农具,迅速地跑到泥沼地边,发现有一个男孩掉进了粪池里,他急忙将这个男孩救起来,使他脱离了生命危险。 两天以后,一位高雅的绅士驾着一辆华丽的马车来到了弗莱明所住的农舍,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说,他就是被救男孩的父亲,特此前来道谢。这位绅士表示要以优厚的财礼予以报答,农夫却坚持不受,他一再申明:“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正在互相推让之际,一个英俊少年突然从外面走进屋来,绅士瞥了一眼便问道:“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高兴地点点头说:“正是。”绅士接着说道:“那好,你既然救了我的孩子,那就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让我们订个协议吧,请允许我把你的儿子带走,我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也像他父亲一样善良,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感到骄傲的人。”鉴于绅士的诚心诚意,农夫只好答应了他的提议。绅士非常讲信誉,重承诺,不但把农夫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而且还供他到圣玛利医学院上学,直至毕业。

这个农夫的孩子不是别人,他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教授,他于1928年首次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青霉素,后来又经过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学家钱恩的进一步研究完善,于1941年开始用于临床,并于1943年逐渐加以推广。青霉素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和雷达相并列的第三个重大发明。而上面提到的那个绅士便是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那个被农夫救起的.儿子后来成了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二战时期的首相丘吉尔爵士。 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对后世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他自己的儿子也因此而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日后竟然会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和青霉素的发明者。丘吉尔首相在二战中的卓著功勋无须赘述,弗莱教授发明的青霉素也不知拯救了多少过去根本无法拯救的生命,真是为全人类造福不浅。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位行善积德的农夫弗莱明所得的报酬是最高和最优厚的,也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从这篇故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应该是善良的,要知恩图报。如果没有农夫——弗莱明的善良,很可能不会出现英国首相邱吉尔这样的伟大政治家;如果没有绅士——邱吉尔知恩图报,很可能不会出现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和青霉素的发明者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海报主题二选一,参加校园科技节展评

备选主题:1.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2.请安全合理用药

化学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②掌握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质量及其相互换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掌握溶解度的计算。

教学重点: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教学难点:

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的换算

教学方法:

分析引导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多少的物理量。符号:n;单位:mol。

2.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时,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是多少,它是一个专用名词,而简称摩,符号为mol。“物质的量”仅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很多,用“物质的量”来表示物质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如1mol氢原子、1mol氢分子、1mol氢离子,也可用化学式表示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质的量”还可用来表示某些结构微粒的特定组合,如由Na+与Cl-按1:l特定组合构成的NaCI晶体,可表示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总数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因为NaCl是离子化合物,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价化合物,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加载中...)。符号:NA;单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6.02×1023完全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数,是一个真实值,而6.02×1023是一个实验值,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说明】: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原子量标准均为人为规定的,如果它们发生改变,则原子量、分子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均发生改变;但是,质量、微粒数目、密度、体积等客观因素却不会改变。

【讨论】:假设12C的原子量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数据肯定不变的是:

①氧气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体积 ③气体摩尔体积 ④摩尔质量 ⑤相对分子质量 ⑥阿伏加德罗常数 ⑦物质的量 ⑧气体的密度 ⑨物质的量浓度 ⑩质量分数

答案:①、②、⑧、⑩。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M;单位:g/mol

5.气体摩尔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Vm;单位:L/mol。

①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②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距。

【思考】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如果当1 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时,一定是标准状况吗?

答案:不一定;因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压强和气体的分子数有关,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6.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单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体积,单位是升,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溶质一定要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如给出的已知条件是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或微粒数,应根据有关公式换算为“物质的量”。

③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无论取出多大体积,其各种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离子浓度)均不变。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5.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 M(平均)=加载中...

6.气体密度与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单位为g·L-1,多用于标准状况下的计算。)

三、基本规律

1.摩尔质量与式量关系规律:

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

2.阿伏加德罗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注意】:①使用范围:气体;②使用条件:相同的温度和压强。

(2)重要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②同温同容下,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③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式量之比。

加载中...=加载中...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载中...=加载中...;克拉伯龙方程:加载中...=加载中...

3.物质反应的计算规律: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

②在同温同压下,参加反应的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

【方法与技巧】

一、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六个陷阱

题组一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 (×)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A (×)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20xx·新课标全国卷,9D)

题组二 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A (√)

(2)标准状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A (√)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6NA (√)(20xx·新课标全国卷,9C)

题组三 物质的微观结构

3.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

(4)18 g 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

(5)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

(6)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A (√)

题组四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的判断

4.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数目为0.3 NA (×)

(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KCl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

题组五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与“隐含反应”

5.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A (×)

(2)标准状况下,22.4 L NO2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数为NA (×)

(4)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题组六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

6.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

(2)0.1molZn与含0.1molHC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

(3)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4)1 mol 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

(6)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

【突破陷阱】

1.只给出物质的体积,而不指明物质的状态,或者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不为气体,所以求解时,一要看是否为标准状况下,不为标准状况无法直接用22.4 L·mol-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n;二要看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是否为气态,若不为气态也无法由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为命题的干扰因素迷惑学生。

2.给出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或质量,干扰学生正确判断,误以为无法求解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实质上,此时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无关。

3.此类题型要求同学们对物质的微观构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关粒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离子数、电荷数、化学键之间的关系。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等双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质。

4.突破此类题目的陷阱,关键在于审题:

(1)是否有弱离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

(3)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

5.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一些“隐含的可逆反应反应”,如:

(1)2SO2+O2催化剂△2SO3 2NO2??N2O4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目的判断是一类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关键是: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如①Cl2和Fe、Cu等反应,Cl2只做氧化剂,而Cl2和NaOH反应,Cl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②Na2O2与CO2或H2O反应,Na2O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而Na2O2与SO2反应,Na2O2只做氧化剂。

(2)量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Fe和HNO3反应,Fe不足,生成Fe3+,Fe过量,生成Fe2+。

(3)氧化剂或还原剂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Cu和Cl2反应生成CuCl2,而Cu和S反应生成Cu2S。

(4)注意氧化还原的顺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题(5)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大于NA。

〖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化学的教学设计 篇5

化学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的教学设计 篇6

21.第六章 化合价 (新授物质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能力培养: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科学思想: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科学品质: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科学方法: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重点、 难点:化合价的概念的建立;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形成规律性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请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练习。

承上启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原子团结构回答:为什么在氯化钠中钠原子与氯原子的个数比为1:1,在氯化氢分子中是一个氯原子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实事求是地分析事实,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Mg Cl H O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根据上图讨论:镁与氢,氢与氧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四人一组讨论,动脑思考,动口参与,加以猜想,探索,然后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其它组纠正补充。

用提问的方法激疑,用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讨论提纲

①Mg Cl H 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②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③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

①四个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Mg为2个,Cl为7个,H为1个,O为6个。

②在氯化镁中镁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数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一个水分子中,一个氢原子的两个电子与一个氧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了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在水分子中,氧原子比氢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稍强些,所以电子对偏向氧的子一方,因此氢为正价,氧为负价,但整个分子仍为电中性。

对NaCl、MgCl2、HCl、H2O的化学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一、化合价的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思考后小结:根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时,个数是一定的。

结合这四个化学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概念。

把讨论的结果上升到理论。

学习新概念。

课本80页第二小节:

阅读提纲

化合价的数值在离子化合物中如何判定?在共价化合物中如何判定?

阅读,思考,理解

分组讨论总结,请代表发言,大家加以补充。

激疑,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元素化合价的判定

填写小表:

价数

正价

负价

离子化合物

得失电子数目

失电子原子显正价

得电子原子显负价

共价化合物

共用电子对数目

电子对偏离显正价

电子对偏向显负价

根据阅读结果填写表格,填好后,反复看两遍。再现上述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及科学方法。

课堂练习

1.确定水中,H的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H与___个O共用___对电子,电子对偏___H。O的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O与___个H共用了___对电子,电子对偏___于O。

2.确定氯化镁中,Mg元素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个Mg___电子,Cl元素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Cl原子___电子。

同理练习:CO2中碳与氧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MgO中,镁与氧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请学生说出答案。

巩固知识。

再现知识。

培养学生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课本第80页至第81页内容。

阅读提纲

1. 在化合物中,氧、氢、金属、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价规律是什么?

2. 有些元素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化合价吗?

3. 找出有关化合价中“两个零”的叙述是什么?

根据

阅读结果,归纳小结,请学生描述,再现阅读的内容。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入科学方法。

三、化合价的规律

1. 在化合物中,情况如下:

氧为—2价;

氢为+1价;

金属元素为正价;

非金属元素为负价;

在非金属氧化物中,氧为—2价;

另一种非金属元素为正价。

2. 两个零:

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但在一种化合物中元素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价态。

练习判断各元素的化合价:

1. H2 O Cu Fe S

2. H2O CO SO2

3. Fe2O3 FeO Fe Cl2 FeCl3

复习,固新知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及科学方法。

小结:1.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2.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在此课中表现良好,对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学生都认真听讲,从课后的小结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也很好。这样好的学习势头应加以适当鼓励,突破全书中的最难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