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2025/11/02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课文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修饰。

2、板书课题:通过读课题来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三、深入理解,学习第五、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描写柳树的文字。

2、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谈不同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

四、总结

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2

谈话导入:

板书:柳同学们,谁来谈谈你在哪儿见过柳树?看来,在我们这儿柳树是极其平常的一种树。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棵柳树,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板书课题)

一、预习汇报,质疑问难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文章写了柳树的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互补,最后板书:样子、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学习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们就要先理清文章写了景物的哪几个方面。

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

1、学习柳树本身的特点。

为什么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棵柳树的样子。

出示文字。“这株柳树大约两合抱粗……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请你仔细读读这段话,想想看,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抓住重点词句:“两合抱粗”(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与合班教室比较)、叶子绿得苍郁(引导学生与平时见过的树叶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柳树的特点是:粗大、茂盛。

谁能用读的方式,使我们眼前看到这棵茂盛的大柳树?

指生读。

指导读。师:老师读第一句,请你们注意听,我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会儿你读的时候,也把相关词语进行强调。

谁能用读的'方式,使这棵柳树撑立在高原之上,撑立在我们面前。(及时鼓励学生)

2、结合生长历程及环境,体会柳树的顽强。

(1)就这样一棵茂盛的大柳树,怎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呢?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一片绿阴。”

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看看命运给了哪些致它于死地的打击。(小组学习)

学生汇报: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2)想象环境恶劣。

师:这哪是一般的干旱,这哪是一般的寒冷!请同学们微微闭上眼睛,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我们乘坐着时空隧道,来到青海高原。这儿的地势好高呀,平均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泰山顶峰高度的两倍。眼前是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远处是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这儿的气候非常恶劣,有时夏秋两季一滴雨都不下,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偶尔雷电轰鸣(放录音);冬天来了,温度在零下十多度,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放录音)……你们看到这棵柳树了吗?什么样子?(生谈)

师:它在坚持。(它在熬,它在挺,它在和死神抗争)

师:这棵柳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推毁,一次又一次地起死回生。它坚持着,它奋斗着,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著名作家周国平说得好“苦难是大美!”正因为这株柳树饱受致死的打击,忍受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最终才长成了一株茂盛的美丽的柳树。

(3)面对着这株柳树,此时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来读。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这株柳树……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3、拓展:

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三、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首先要读书看写了景物的哪几个方面,然后再品读,抓住语言文字体会特点,最后整合全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3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并概括大意。

3.学习课文1—5自然段,感知“我”惊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感受和思索。

【学习过程】

1.再读课文,试着理清课文的脉络:①初见

②想象③赞美

一、预习反馈,理清文章脉络。

1、导入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说说柳树给你的印象。(婀娜多姿,袅袅婷婷,曼妙)

(2)板书课题,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从题目看,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

2、预习反馈。(词语)

3、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作者眼中的是怎样的一株柳树?(总体)作者向我们怎样展现这一株柳树?

4.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评议,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神奇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3-5)初见

(1-2) (6-7)想象

(8-9)赞扬

二、学习3-5自然段

教师过渡:让我们走进这株神奇得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感受它的神奇所在。初识柳树

(一)第5自然段

1、自主探索第5自然段: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快速浏览,用“ ”画出描写这株柳树样子的句子,用“﹏”画出联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这株柳的外形时细致地描写了它的树干、树枝、树皮以及它站立的'姿势,从短文中找出能体现它们特点的词语填空:

树干、树枝;树叶

树皮;站立的姿势

(3)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所在吗?(神奇在:高大粗壮坚硬粗壮苍郁深沉巍巍然撑立)

(4)相机理解“锻铸”“巍巍然”

(4)有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2、组织交流。

3.指导朗读:此时在你心中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谁来读?

4.教师小结:历经考验,这株柳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它强大的生命力,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引读“神奇的柳树……)

(二)感受环境描写对神奇的柳树的衬托

1.自主阅读,找到文中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句子

2.读,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恶劣;无树—有柳——生命力旺盛)

3回读第5自然段,树立其柳的伟岸巍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

1、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环境恶劣。

2、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板书:神奇)

3、神奇在哪儿?(板书:外形)

二、直击外形,体会神奇

1、自由读第5小节,边读边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句,并适当地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相互讨论。

2、文中如何描写它的外形?

读,研讨,盯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粗实而坚硬、生铁铁锭、锻铸、撑立”,同时抓住“巍巍然”理解柳树高大的形象。(讲到“锻铸”时出示高原气候图片,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讲到“生铁铁锭”时出示生锈铁锭的图片)(板书:巍巍然)

3、再来读读它的外形,感受它的神奇。

三、想象生长,感悟神奇

面对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作者不禁浮想联翩。他想象了些什么呢?

(1)默读6、7小节,猜测与想象了什么?(板书:生长)

(2)这样的猜测与想象,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哪儿能感受到了柳树生长的不易?

四、对比乡柳,体会艰辛

(1)此时,不自觉地让人想到了家乡灞河、灞河桥、灞河河畔那众人皆诵的柔美乡柳。指名读第8小节。

(2)作者笔锋一转,写了乡柳的生长,你有疑惑吗?

(3)这样写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1、生活的道路不同没关系,相差甚远的命运也没关系,这株柳始终用它独特的生存方式去迎接命运的挑战。是什么样的生存方式?

出示,读。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这株柳树吗?

出示作者介绍。读

4、你觉得作者在写谁?(作者以及像作者一样的人)还有些哪些人?

5、能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吗?

6、此时,再来读题,你怎么读?

六、回顾全文,总结收获。

你们不仅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个人,更读懂了一种精神。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壮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望而生畏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4、渗透了解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的写作手法能使事物特征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教学重点: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数处逆境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让学生回顾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株柳树的

2、在作家陈忠实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么样的柳树

3、下面请大家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它的神奇在哪儿 轻声读课文3———5段。

4、组织交流学习体会、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株柳树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株柳树的结实、浓密表达出来吗

5、这粗实、浓密的柳树在平原在水边并不少见、可为什么作者却认为它是神奇的呢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7、党你身处这寸草不生的原野、看到这株柳树时你觉得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设计点评: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从作家的视角感受高原一株柳的外形、学生通过读思说充分体现了这株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为这株柳树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学生在品读语言感悟语言的各个过程中走进了文本、提升了情感。

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这株柳树前、就会忍不住去猜想它的生长历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6、7段、体会在作家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教给学生品读理解课文的方法。

3、组织集体交流、主要抓住下面的关键句子理解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百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精神。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这是一株充满生命的柳树、一株催人奋进的柳树、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棵树、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配乐朗读第五段)

设计点评:首先抓住关键词句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体会柳树在经历干旱寒冷等一次又一次的摧毁重耳标次出来的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感悟更加直观与强烈、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品味语言的方法、情景交融、抹浓柳树的神奇色彩、达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完美统一。

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写到这里再加上一个结尾、我想也算比较完美了、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段、去了解灞河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是怎么样的' 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一节再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3、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了吗、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的感悟、也是学法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深刻体会人生哲理

1、这株柳树靠着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名誉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透过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

3、让学生用句式:( )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 )练习说话。

4、感悟写法: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作者是借柳树来赞美这种精神的人呀!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读了课文、心中一定会种下这株柳树的精神、我更相信、由柳树想到自己、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课后把你的感想写在读书笔记上。

设计点评:对人生哲理的人是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课文的点睛之笔、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理解青海该院一株柳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