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科学家朗志万以特殊的方式启发伊琳娜动手实践找寻答案,并让所有的孩子明白了一个深刻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却富于情趣;语言平时,却发人深省。教师应引领学生围绕朗志万的话和伊琳娜的做法进行深入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这篇课文对于他们来讲,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师引导下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却并不容易。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宜于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2、让学生有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水杯、金鱼、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读“单元导语”。
教师教读单元导语:“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用斧头砍东西又慢又不整齐,于是人们发明了锯;用扇子扇风很费力气,于是人们发明了电风扇;每一种发现和发明,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创造吧!”
2、谈话。
师:同学们,要想将来有所发现和创造,就要学着做个有心人,就要学着遇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判断。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动手做做看》,看看你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4、将生字去掉拼音,开火车组词读,再以小老师组词带读全班。
5、指名检查课文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6、齐读课文。 提问:
a、通过朗读你们知道课文有哪些人物?主要写了谁吗?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b、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体会他们身份的不同)
c、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d、科学家朗志万跟小姑娘伊琳娜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字型。
2、学生当小老师: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重点指导:“朗”字,注意左边不要写成“良”,下面是一点。
比较形近字:“提”和“题”;“漫”和“慢”;“喝”和“渴”;“骗”和“遍”、“篇”;“哄”和“洪”、“拱”等。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组词语。
2、(课件)齐读词语
3、回顾课文:经过初读,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朗读,细致体会。
1、出示伊琳娜的表情图:伊琳娜开始为什么生气了?后来为什么又高兴了?
2、学生自由读文,想想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
学生汇报,板书:表情图1 哄骗
3、朗志万向小朋友提了怎样的问题:
出示:“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引导提问:别的东西指除了什么之外的东西?放进金鱼,水会怎么样? 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怎么样?你们觉得奇怪吗?) 指导读句子
4、几个小朋友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伊琳娜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从哪看出不同意?
(1)生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2)“他们”指的是谁?
(3)交流:假如你就是伊琳娜你会有什么想法?
(4)探讨:从中你觉得伊琳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5、遇到问题,伊琳娜是怎么做的?(问妈妈)
(1)出示句子: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a、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可用换词替代法,如“只”、“仅”等)
b、反复朗读该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2)伊琳娜在动手做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a、出示杯子和金鱼,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学生交流看到的景象,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b、想象:此时此刻的伊琳娜会怎么想?
(3)朗读伊琳娜说的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a、指导读出“生气”,并体会“哄骗”的意思。(可通过换词感悟)
b、你还能换种语气说这句话,使它意思不变吗?(练习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c、朗志万真的哄骗了小朋友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4)出示句子: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问:为什么他会笑?你从他的话里明白了什么?
5、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板:图2 动手做做看)
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指名说)
6、小练笔:把伊琳娜说的话写一写。
三、总结课文,发散性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板书: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多数学生能够认识15个生字,会写6个字,并能组两到三个词。
2、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能够一边默读一边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在小黑板上写需要认识的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你们最敬仰的人最谁?学生交流
老师谈出自己小时候最敬佩的人是科学家,因为觉得他们有学问,有知识,什么都知识,所以也觉得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例如:在我心目中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她说的许多话我至今还记忆犹深,例如:“人无毅力将一事无成。”“荣誉奖章只能做为孩子们的玩具。”等等,大家有没有自己了解的科学家?谁能为同学们介绍一番?
请小组交流,老师下去巡回。指两名同学当众交流。(8分)
2、法国也有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朗志万(板书),谁了解他的故事?(如果沉默,可布置同学课后继续去查找他的资料。)
3、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朗志万与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请同学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思考这两个问题,并找到与老师的问题有关系的两个段落进行详细认真地阅读。
4、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四七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反复读第一句,思考伊琳娜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
指名读妈妈的话,集体妈妈的话,说说你认为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
指导朗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光”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以后遇到问题也要自己亲自实践一下,例如《小马过河》一文。
(妈妈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这说明妈妈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只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第六七自然段:
小组一人一句,合作读二遍,思考朗志万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家?
朗志万是个非常幽默的人,他故意设下陷井,其实不是在哄骗孩子,而是在引导孩子们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动手实践的'方法,来获得真理,这是对孩子们科学精神的一种有意识的引领。
这种引领对孩子们来说是终生难忘的。
体会伊琳娜在与朗志万交流前后态度的变化,由越想越生气到高兴地笑了,体会伊琳娜内心思想感情的变化。
整朗读四到七自然段,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5、检查认字的情况
给课后要认的字加上拼音,同位互相批改,注意认真批,如果被老师发现有批错的现象,要扣批的同学的分。
小组长记下各位同学的扣分和得分的情况。
6、学习书写生字:
考:注意引导学生写准横的位置。组词:考试 考验 考查
获:引导观察上下结构,注意草字头写大一点,下边左边和右边的都与狗有关,思考这个字的内涵。 组词:获得 获取
志:注意引导学生写准上面的士,可以出字谜:士兵的心。志气,志向 志愿 同志
智慧:注意指导学生在写时注意智字上宽下窄,慧字上中下各占三分之一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为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设计理念:
1、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3、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4、落实字、词、句理解,注重读、说、悟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说、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培养正确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儿歌引入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不动脑,事情办不好;动脑不动手,啥也办不到。动手又动脑,才会有创造。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尽量读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出读的同学是否读正确,
听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3、老师用多媒体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边识字边巩固识字方法,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文的小主人公是谁?她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1、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样指的是什么?那么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朗读科学家的话,前两句读出肯定的语气,第三句读出提问的语气。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图文结合理解)
3、前两个小朋友相信了吗?他们为什么相信?(崇拜科学家)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伊琳娜是怎样想的?(她认为不对)但是却想不出什么道理,有了疑惑。生活中当你对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做的?看看课文中的伊琳娜又是怎么做的?
4、对,她去问了妈妈。想想说说: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伊琳娜,会怎么向妈妈那请教?她的妈妈是怎么告诉她的?把妈妈的话多读几遍,想想:光想是什么意思?光能换成别的`什么词呢?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听了妈妈的话,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
四、现场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她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五、总结课文,加深理解
1、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和科学家说的一样吗?这时她心里怎么样?生气了的表情是怎样的?说话的语气会是怎样的?她生气的时候的表情会是怎样的?会怎么说?朗读课文中伊琳娜生气了说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2、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会说什么?
4、分角色演读课文,师生共同再现课文情景。
六、课外拓展,升华主题
1、教师表情讲述《小马过河》的故事,让孩子们再次感受亲自实践的重要性。
2、说一说:学了课文,听了故事,你明白了些什么?
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实践。
3、在教师的赠语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勤动手和脑,才会有创造;
勤动手和脑,成功就近了;
附: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动看科学家
手读哲学家
做想其他人
做问不一定都是对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今天学习第十三课《动手做做看》,齐读课题。让我们也把双手动起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动手做做看。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集体识字。齐读生字卡片。
3、〈课件,含有本课生字的句子〉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检查生字的字音是否读准。
三、朗读感悟。
1、通过刚才读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物?板书:朗志万 伊琳娜2、默读课文,说说两个人物中更喜欢谁?边读边画,把你喜欢他的语句画下来。
说说默读要注意什么?
3、小组内讨论,两个人物喜欢谁?说说喜欢的原因。
4、生汇报。
(一)学习五段。
1、把鱼放在杯子里,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一起看看。〈课件 动画〉
2、水真的漫出来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怎样语气读?(惊讶、生气、奇怪、吃惊)这个“哎呀”表示人张大嘴巴,奇怪吃惊的样子,自愿读,加上动作。
3、〈课件图片水漫出来〉“漫”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二)学习六、七段。
1、此时此刻,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科学家朗志万怎么会哄骗小朋友呢?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呢?学生自由读,体会不同语气。指名读,全班齐读。
2、这段话中 “哄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3、现在我不喜欢科学家朗志万了,你们呢?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其实生活中那些发明家都是动手做做,亲自实践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比如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才发明了电灯,你还知道其他的故事吗?
5、老师希望大家做个生活中的有心者,动手做做看,把心中的?变成!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课文中还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是怎样说的呢?请同学们找到两个小朋友的话,同桌分角色读,指名读,男女生练读。
2、师生合作读全文。师引读,生接读。
四、课后延伸。
2、现在你是伊琳娜你想和朗志万说些什么?
3、伊琳娜是个爱动脑,动手的好孩子,老师希望全班同学都动脑、动手做做看,科学家朗志万说的不一定对,那其他名人说的是否对呢?
介绍亚里士多德,出示他的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两个铁球同时从空中落下,十磅重的先着地。”
4、大家可以动手做做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板书:
13、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伊琳娜
哄骗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5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理念:
《动手做做看》选自人教版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第四单元。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组单元的首篇课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课文。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读10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自由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⑵ 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识字方法去自主识字。
⑶ 通过朗读和实验认识“动手做做看”的意义。
⑷ 通过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动手做做看。
3、情感与态度:
⑴ 感受动手做做看的乐趣,认识动手做做的意义。
⑵ 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10个生字。学习“朗”、“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动手做做看”的意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
2、做实验的用具。
课时安排 共两节课,上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一年级学的一首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生答)。
2、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平时碰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思考,有时,还必须动手做做看。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3课《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儿歌创造情境,导入课文,一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有“阅读期待”;二可以很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初读课文,认识新字
1、自由读,要求:
⑴ 圈出不认识的字。
⑵ 标出自然段。
2、识记生字:
⑴ 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拼音。
⑵ 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比如: 朗:可联系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组词,如:朗读。
志:士+心。或编字谜。
漫:换偏旁:慢──漫。
鳞:为什么会是鱼字旁。
伊、琳、娜:是形声字。或做加法识记。
哎:为什么有口。
哄:做加法,口+共。
骗:马+扁。
⑶ 学生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⑷ 变魔术: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拿出没有拼音的字卡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变化。再问学生少了拼音朋友,还认识这些字吗?紧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字。
⑸ 将生字宝宝送入课文中,让学生齐声读课文,看能否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而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所以在教本课生字时,我注重去启发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另外,通过小老师带读、齐读、开火车读、将生字送入课文中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
三、默读全文,小组讨论问题
1、贴出伊琳娜生气、高兴的.头像,问学生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高兴?
2、学生默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寻找答案。
3、学生分组交流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默课,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由表达与交流的广阔空间,便于发挥各自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又利于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和积极合作的好习惯。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