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生字生词,会用“纷纷、激烈”造句,体会一些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
3、结合农村水稻种植的生活实践知识,理解除草剂、喷雾器
4、阅读有关知识,充分运用想象力,说一说你长大后可以怎样对水稻进行种植和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水稻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和除草剂、喷雾器的作用,继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读课题:
《小稻秧脱险记》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后会想到什么呢?
生1:小稻秧遇了什么危险?
生2: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
生3:为什么小稻秧会遇到危险呢?
师:同学们想得好说得更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小稻秧一起经历一次危险的遭遇吧.(生自读课文划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一棵小稻秧苗遇到杂草的围攻
生1:课文是写小稻秧苗刚到大田时就遇到许多杂草一拥而上抢营养的危险。
生2:后来幸亏来了喷雾器大夫帮忙才脱离危险。
师:那么小稻秧苗为什么会遇上危险呢?
生3:因为刚搬到大田,还很小,所以才会被杂草围攻。
生4:因为小稻秧自己也需要营养,所以才不能让杂草抢走。
师: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呵。下面看黑板,请同学们说说看,都认得那些生字?
险、吵、杂、拥、拼、跟、谁、、欺、负、纷(汹、蛮、需、抢、警、剂、雾、微)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险”和“拼”。老师教过我们远离危险、珍爱生命。还有拼音的拼也认识。
师:哦,这位同学真聪明,老师讲过的他都记得很清楚。大家掌声鼓励。
生2:我还认识“谁”、“吵”与“雾”。造句时我用过:不管是谁都要遵守纪律。作文时我写过“桌子与椅子的争吵”,还有我家就有喷雾器,这个字老爸早就教过我了。
师:啊,这位同学能从多渠道学习语文,真棒!
(其他同学也都交流自己认识的字。生字教学的音很快解决。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每个生字至少组两个词。)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很认真,生字都会了。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词,我们来个比赛好吗?
生1:我记住了:险、吵、杂与拥字。险是左右结构左边耳朵傍,右边脸上的脸的右边;吵是用口去吵,杂有九根木头,拥是用和手。
生2:我记住了欺负、拼跟谁。谁如果欺负我,我就跟谁拼命。
师:这可不行。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可不能拼命呵。
生3:这些字我都会默写了,不信,我就写给您看。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要上黑板写。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学得好,记得牢。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在第二遍读课文了。下面就请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生小组讨论,交流生字词的音形义。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识字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让学生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卡片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卡片举起来。
(学生纷纷举起.老师把这些词浯板到黑板上。气势汹汹、激烈、蛮不讲理、警觉、腊黄、纷纷。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上: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
生齐答:遇到杂草要抢营养。
师:被抢走了吗?
生:没有,后来幸好来了喷需器大夫,喷了除草剂,才使小稻秧脱离了危险。
师:今天学习到此结束。回去以后把生字写十遍,每个字组词两个。下课。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并指名让几个学生说小稻秧苗遇到什么危险,后来是怎么脱险的。)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段并说说这一段讲什么?
生1读完说:这一段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生2:他汹字读成阳平了。
生3:我认为这一段是说小稻秧苗被杂草围住了。
生4:我说应该是杂草要抢小稻秧的营养。
师:大家都很认真,说得都对。谁读第二段?
生5读后说:,小稻秧因为营养被抢气病了。
生6:他一拥而上读太慢了体现不出杂草的蛮不讲理。
生7:蜡黄读成猎黄了。
生8:我说这一段写的是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
师:同学们读得认具听得更仔细。
师:谁来读第三段?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很多学生举手,师对没举手的同学说。)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却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有指读现象。)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到底什么意思?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一下,选出一个演小稻秧,一个演喷雾器大夫,其他演杂草,注意把一拥而上与蛮不讲理演好。
(生轮流上台表演。当小稻秧上台时,演杂草的同学一拥而上,去抢他身上的东西。“小稻秧”哭了,但杂草还是要抢。这时演喷雾器的上来了,他把手中的药水洒向杂草,杂草纷纷倒地,小稻秧高兴地跳起舞来。小稻秧的生病样子与除草后的高兴样演得好,杂草的一拥而上也演得不错。)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刚才杂草的样子就是(生:气势汹汹)
师: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不讲理。蛮不讲理就是不讲理
师:杂草让小稻秧说话了吗?
生:什么话都不让说。哦,知道了。这就叫“不由分说”
一生问:什么叫警觉?
生1:“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2:“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
师:再看“纷纷”。这个词谁来造句?
生1: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生2:我家办喜事,亲戚们纷纷来喝喜酒。
生3:早上,乡亲们纷纷走上街头去买菜。
师:造得真好。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谁能用激烈也说一句话?
生4:解放军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生5:课堂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生6:昨天晚上我爸和我妈激烈地争吵。
生7:今天我和小红激烈地吵了一架。
生:…
师:好,掌声鼓励。
师:谁能够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
“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请大家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就被一群杂草团团围住。那些杂草抢去了它的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把杂草给消灭了;小稻秧终于脱险了。
师:说得好,一个比一个好。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1(想说什么又坐下了,师发现后鼓励他大胆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有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1:我家就是农民。除草剂不光会杀死杂草也会杀死小稻秧啊。我们这里稻田里有了杂草,就从来不用除草剂。而是靠我爸和我一起去耨草。既不用花钱买农药,又能解决杂草争营养的麻烦。
生2:是啊,我老爸有一次喷除草剂,不小心,喷到一棵菜边,结果过几天,那棵菜就枯黄了。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些问题,连老师也还是第一次发现。请把你们的.意见写出来,我们把它寄给编辑叔叔好不好?
生齐:好。
师:那么结尾应该怎么改更切合实际呢?
生1:小稻秧难受地说:“大夫,您用错药了吧!”
生2:“我也不行了,大夫您是非法行医吧!”
生3:“大夫,您是怎么治的病,连我也要死了。”
生4:“大夫,您帮倒忙了。”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回去后改写结尾,明天再交流。
教学反思:
一、读通读懂读明白。首先,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读演结合着重悟。在教学本课第二教时,我采用了“读中议,读后演、互动评。的方法,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联系生活鼓励创。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特别是学生联系生活提出的不能靠除草剂去除杂草,反映了农村孩子的优势。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一些词语本应多下些功夫让学生学用结合。还有评价的激励作用的发挥都有待完善。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2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在理解课题时,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记”是什么意思?本以为孩子们会说不出,可料不到孩子们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说这个“记”就是“记下来”的意思,我们还知道有《木偶奇遇记》、《西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昆虫记》……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以演促读,采用“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种读演结合的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读、演、评、再读”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表演到位了,课文内容和关键词语也自然都理解了。个人觉得用这种方式理解效果比较好,也不需要再去理性地解释了!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3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4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结构比较清晰,情节也很简单。经过《小露珠》的铺垫,学生已经有了要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科学现象的意识,加上农村的孩子对给稻田除草这样的事情还比较了解,所以上课时比较得心应手。综合整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借鉴:
1、注重对句式转换的训练。
三年级学生灵活性比一二年级强了许多,为了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处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以前做过,但是效果不好,学生总是不能把握句子的本意。在这次训练中,我直接让学生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转换的正确率就比较高。在下次的句子转换练习中,我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这一小节中有哪句话可以换一种说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下去,学生会越来越熟练,在自读其他课文时就会自然而然灵活运用。
2、在理解词语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例如在理解“激烈的”和“纷纷”这些词时,我不脱离具体语境,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激烈”就是剧烈的意思,你一句,我一句;甚至你还没说完,我就抢着说了;还可能两个人一起说。进而 通过 老师引导知道它常跟战斗、争吵、比赛搭配,可以说“激烈的战斗”,激烈的----引导学生说。接下来我又提问:能用“激烈”说一句话吗?把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词语。最后回到文中:谁能读出这场争吵的“激烈”来?又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文本中去。
3、注重朗读指导。
课文语言充满童趣,每个人物的语气都各具特色,例如有气无力。可怜巴巴的小稻秧,声音洪亮的喷雾器大夫,还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的杂草。它们说的话都非常有性格,我在教学中就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带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进而理解各色人物不同的性格。例如这一片段:面对这样一群蛮不讲理的杂草,小稻秧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想一想,小稻秧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气愤)那么请你气愤地读一读这句话。(生:难过)那么请你难过地读一读这句话。(生:伤心)那么请你伤心地读一读这句话。学生在读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成了无可奈何的小稻秧,更加理解了小稻秧被杂草欺负时那种束手无策、无助的心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还创设不同的、最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感悟课文语言,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1、在教学中我觉得我提的'问题太琐碎了,问题也比较多,有些问题可以合并,多让学生去质疑、释疑,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老师稍微少说一些,这样可能效果会比较好,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
2、在解决某些稍微有一点难度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忽略的。其实学生小组学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然而我没有注意培养和训练,所以学生在合作讨论时往往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者效率非常低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对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氛围还是非常好的,本以为科学童话会很枯燥,但是同学们却学得津津有味。尤其是我布置课本剧作业时,每个小朋友都很有兴趣,非常高兴。我相信,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非常精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5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并且读得很有感情。
在学习小稻秧遇险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我让孩子们运用姿体语言,把它生动的演绎出来。在学习小稻秧如何脱险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把文字转化为外在表现的演绎能力。可以说整个课堂都是乐融融的。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篇6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的主角是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 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小稻秧到底遇到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通过学文,了解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同时,也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单纯幼稚的,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当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是生动而且富有童趣,相信学生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如果单纯让孩子们去读课文再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那样做就显得很肤浅。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跟孩子一起去品读文字,深入文本中,跟小稻秧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入情入境,孩子们会不会学得更有兴致,感受更深刻,而课堂也会更加富有情趣。指导学生精读要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抓住关键词语来把握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细读文本,文中有很多的关键词语:“一群”、“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嚷”、“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抢”、“有气无力”、“纷纷倒下”、“挺了挺身子”……写的栩栩如生。这些词语,如果单凭学生读,教师讲来理解就降低了理解文本和感受文本的程度。所以,我想一定要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所以,我按照文章的两部分内容来设计课的流程。第一部分:“遇险”。第二部分“脱险”。我想,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表演肯定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应该设计一个环节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情景,并能根据文本规范学生的表演,让他们很快就知道如何才能把握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表演的更好。于是就从:“招聘演员”开始。
这一环节是在第一课时小组比赛读课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我选的是每一小组读的最好的学生。一是第一课时已经通过小组比赛给孩子们充分的练习朗读的机会;二是这一边读课文相当于范读,主要是把课文完整的成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尽量避免读的不流利。
第一幕“遇险”,从招聘演员开始,首先出示招聘的条件:读懂课文;有声有色的读好对话;能熟练的记住台词并表达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想:怎样读好对话?那就是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来表达?那就是他能够过理解再来表达。在招聘演员的过程中,让不来应聘的孩子当评委,这样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参与进来,避免一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也是难理解的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来理解评价。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有几个词语是漏掉的,因为孩子们没发现,这是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这方面作为教室,我还要认真的反思。
第二部分“脱险”我的实际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第一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朗读,讲故事,或者其他的更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但是,孩子们选择的方式只有朗读和表演。这也与平时的语文课的引导有关系。既然课堂学生做主,那就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于是读读、议议、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在评的过程中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目的。可以看出孩子很高的.积极性,当演完第二幕的时候,一再要求把全文完整的表演一次,遗憾的是我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没有让孩子们进尽兴。后来想,应该让孩子们把全文呈现。这样才能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课堂的完整性就更能体现。
最后,把学生带出文本,体会科普童话的含义。
总结: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其次,对学生的学情有所了解,抓住孩子的特点设计课的形式一定要引发孩子的兴趣。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课堂。真正的理解什么是课堂的自主有效。应该是尊重孩子们课堂的兴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课堂设计所限制。遵循设计,超脱设计。真正的创造,自主、民主、科学的课堂。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