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2025/11/0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

(一)谈话导入

1、人与人,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168)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P168)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谎??伎蓟?植糠帧⒐槟啥温浯笠狻?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第四部分(48——49),躲。

(三)布置作业:练习六。

第二课时

课时目的:学习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讲析一、二部分

1、指读第一部分

2、讲析并板书

(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

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

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2)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板书:

于勒行为不当

叔叔这之前坏蛋流氓无赖

(从前)分文不值恐怖打发他到美洲去

“吃得一干二净……”

父亲还大大占用……对比

的弟做上了买卖……很大的买卖

弟那时候能够赔偿……损失希望盼他回国

(现在)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一回来……境况就不同

5、明确:(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3)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金钱。

6、教师简析十三至十九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3)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7、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三、作业:完成练习一。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辨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

2.学习剖析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人物剖析。

2.主题把握。

3.理解各种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栈(zhàn)桥牡蛎(lì)煞(shà)白别墅(shù)撬(qiào)开诧(chà)异

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

拮(jié)据(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祥:仔细地看。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奥妙。

2.整体感知,按情节的结构复述情节。

明确: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

故事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

故事的高潮:菲利普一家人巧遇于勒。

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

三、深入探究

(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辨析。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

明确:于勒。

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大家开始阅读,做好记录,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批注。

3.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阅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

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他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探究三:“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二)称呼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有哪些称呼?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于勒:占钱——赶赔钱——盼有钱——赞没钱——骂、避

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五花八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称呼?

明确: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坏蛋、流氓、无赖;因为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因为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所以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三)言行曝光。

学生细读课文,研究菲利普夫妇分别使用以上称呼时的语言、行动、表情,并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之后分小组交流意见。

明确:对于勒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心灵剖析。

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是“钱”;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其中不变的还是“钱”。

我是这样看的: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生活也是辛酸的。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所以,在金钱和亲情上,我觉得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四、技法鉴赏

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点染方面都很有特点,找出实例来欣赏。

教师范例:

《我的叔叔于勒》肖像描写浅析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创作向来以体物察情的精微细致而称誉文坛。《我的叔叔于勒》是他的短篇杰作。其间对于于勒外貌形态特征的描写共有四处,文字不多,寥寥几语,轻描带过,往往不易为人们所注意,其实,只要对此深思细玩,我们不难于此窥见作家静观默察,求异翻新的潜在功力。

于勒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是陌生而突然的,作品这样写道:“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这儿,水手于勒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模糊笼统的褴褛苍老;“一下撬开”、迅疾“递给”的动作描写,又表明了他干活的里手熟行,也暗示了他操此买卖为时久远,生活之穷困潦倒,可想而知。无论是人物的外貌形态特征还是人物的娴熟动作行为,都是“父亲”和“我”立足远处毫不经意之中偶尔瞥见的,可以设想,要是父亲没有被两位太太吃牡蛎的高雅高贵所诱惑,他怎么会注意贵妇身边这个缄默无闻的水手呢?更何况,父亲还看不清水手的面容,无法辨出他就是于勒呢!所以,他表现出一副视而不见、旁若无人的表情。而当父亲装阔摆富,主动建议为两个姐姐买牡蛎时,他照样是因为没想到水手就是于勒而对他毫不留意,我更是因埋怨父亲待人不公而心神不快,我们谁也没有留意于勒其人状貌如何,所以,第二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于勒仍旧是一介“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这淡淡一笔,道出了他(于勒)为人的卑贱无能,他像海边一朵毫不引人注目的浪花,稍纵即逝,在人们心目中没有零星半点的位置,与第一次外貌描写相比较显然毫厘不差,第二次描写的于勒也仍旧是“我”和“父亲”立足远处所看到的水手,形貌照样模糊不清,只不过,这一而再的不为人知反倒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卑贱可怜。

作品对于勒形貌的第三次描写是这样的:“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离不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这是“我”觉察父亲母亲的荒乱失态后着意观察的于勒叔叔,虽然我仍是立足远视,可是由于留心端详,因此,较之前面第一二次毫不经意要看得具体真切,于勒叔叔不仅苍老肮脏,而且满脸皱纹,他正目光专注埋头干活,显然,这不再是隐约模糊的人物整体轮廓,而是显豁夺目的外貌形态局部特征。小说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细致的形态描写,进一步揭示了于勒穷困潦倒、饱经风霜的人世沧桑,也寄寓了作者隐秘难言的同情之心。最后,当我走近于勒叔叔,当面牡蛎付钱时,我对他再一次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段描写犹如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作者抓住了人物颇具特征的手,进行逼真细腻的描绘,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布满老茧、皱痕累累的枯手,穷愁憔悴、神色窘迫的面庞,恰似静默无声的油画,含蓄而有力地传达出人物辗转悲苦的内心世界,激发读者深挚的同情和强烈的共鸣,难怪看到这副肖像画之后,“我”心里反复叨念,鸣抱不平。

上述分析表明,作品对于勒的四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无意到有意,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不清到皱痕毕现,情态各异,生动传神,既层次鲜明揭示了人物悲怆无告的内心痛苦,又不露声的抒写了作者内心情绪的嬗变历程,的确可以称得上“体物察情,曲尽其妙”,无疑,这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启示。

五、体验反思

假如你就是若瑟夫而不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那么:

1.你痛恨于勒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不痛恨于勒,从对他的称呼、给小费的行为可以看出。

2.你嘲笑你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吗?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也不可能嘲笑自己的父母,这从对家庭拮据的窘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况且叙述里也没有对父母的丑化。

3.你觉得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认为于勒只是一个不善理财而决非薄情寡义的人,从他经济稍有好转就写信表示还钱、表达怀念,破产后卖牡蛎而不是回来拖累哥嫂都可以看出。

设计匠心:本环节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其中渗透着这样的价值——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持到成年,让心灵永远健康、美好。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七、布置作业

将《我的叔叔于勒》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设计匠心:以亲身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见出对人物把握的分寸,表演时要特别避免过于夸张和喜剧化。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占钱:坏蛋、流氓、无赖;

有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没钱: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2.类文链接

契诃夫的《变色龙》。

段长顺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储备点:

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2、能力培养点:

⑴ 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⑵ 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体验点:

⑴ 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⑵ 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展示课题。 看画面,谈感受,读课题。 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课前热身 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 学生抢答。 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梳理情节 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待学生归纳后,出示课件。 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 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 品析人物 教师提问:在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印象最深刻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可以读,也可以演,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 提炼主题 教师提问:

1、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

2、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板书。 学生可以立刻回答出:这一切都是因为──钱。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出最深刻的感受。

和教师一起完成板书。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升华感悟 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想对谁说?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拓展延伸 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 发挥想象,续写语段。(课后完成) 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用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是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的课前热身和梳理情节的教学环节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热身就“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梳理情节就由难而易,品析人物就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胜,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教学点评】

信息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点评《我的叔叔于勒》

一、现综合的课程目标

在新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案例从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根据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全面的、综合化很高的教学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而且各任务及其教学环节切换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理解、和体会。

三、服务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求

本案例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上述多种教学目标,并服务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原则:

1、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显示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可以快速地检查预习情况。

2、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学生发言。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板书,深化主题。

四、本案例亮点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2、通过个人简历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弄清故事情节。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升华感悟”这一环节。

4、板书设计好,课外拓展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4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2、态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重点】

了解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模式名称】

读、悟、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导入课题。 口述导言板书课题。 明确学习重点。 听 观看画面。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出生字生词。 欣赏画面。 读 自由朗读。 要求:模仿录音、语气、 语调。 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悟 把握中心。 要求:准确理解文章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 纯粹的金钱关系 ”。 讨论回答。 并质疑 组织学生讨论质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赏 欣赏本文精彩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用意。 充分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 找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结语。 先聆听学生谈,然后教师结语。 谈谈自己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 穷 富

“我” 钱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 贪婪、虚伪

赶他、盼他、 见他、躲他

【教学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学生们的阅读赏析能力得到了锻炼,但个别学生对主体的挖掘尚在提高有待以后经常训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文学殿堂,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字词的学习。

jié jū zhàn shà chuò guān tà gēng zhuàn

拮据 栈 桥 煞 白 阔 绰 衣 冠 糟 蹋 变 更 赚 钱

qiào pà mǔ lì yòu lán lǚ kān

撬 开 手 帕 牡 蛎 保 佑 褴 褛 狼狈不堪

四、作者介绍

投影出示莫泊桑的图片,先由学生简介,后教师再补充。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五、温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又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本课的故事情节:菲利普一家人盼于勒回来——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板书]盼——赞——遇——躲

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4、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六、速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七、合作探究,品读课文,评说人物形象

1、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读23段)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心理:既怕花钱,又爱面子,所以不直接说,而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 性格:唯钱是命,虚荣。

②(读25段)不安、瞪、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心理:紧张不安,因为他害怕、怀疑年老水手是于勒,害怕自己多年的希望破灭,害怕不能过体面的生活。

③(读31段)怕、吞吞吐吐、哆嗦、“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心理:担心紧张,害怕,担心希望灰飞烟灭 性格:冷酷

④(读46段)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的十分充分。

——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2、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评说人物形象。

于勒( 浪荡、沦落、穷苦潦倒)

“我”(善良、纯真、有同情心)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爱慕虚荣)

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

主题理解:

于勒就像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出成人世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面折射出儿童世界的纯真善良,小说正是由于他巧妙地贯穿其中,让我们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回味无穷却又引人深思。

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篇小说中变的是什么?(钱、情)不变的又是什么呢?(他们的性格本质)。那么,在当时社会中是不是就菲利普夫妇这样呢?

揭示主题: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反映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

拓展延伸:请根据课文内容,老师给出上联,请你试着对出下联: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八、寄语人生,走出文本(总结)

同学们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段话: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躯体,但买不到灵魂;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希望同学们永保“赤子之心”,人生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