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看电视》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看电视》教学反思 篇1
《看电视》是一篇充满温情、充满爱的课文,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好好领会其中的内涵,学生爱家的情感将会得到一定的升华。但是,这只是我在上课之前的预想,或者说是幻想!我还是先分享一下我的教学片段然后再说明吧。
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爸爸把自己爱看的球赛换成了奶奶爱看的京剧?”我以为他们会很快就说出我要的答案,结果,在几个九不搭八的回答之后终于有一个比较像样的答案了,“因为我们要尊老爱幼,所以爸爸把球赛换成了奶奶喜欢的京剧。”“好的,那为什么奶奶又把京剧换成球赛呢?”我继续问。结果,一个个回答令我啼笑皆非!“因为奶奶的眼睛不好,所以要休息一下!”“因为奶奶累了。”等等。最后,我忍不住了,我开始了我的“家庭情感教育说教”。“我们平时经常说爸爸妈妈爱我,我爱爸爸妈妈,家爱我,我爱家。为什么这家人喜欢把电视节目换来换去呢?因为啊,他们都想让自己亲爱的家人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看的节目。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听听她最喜爱的京剧,所以把节目换成京剧;奶奶爱爸爸,也就是她的儿子,所以把节目换成球赛;我们爱妈妈,想让辛苦了一天的妈妈放松一下,所以把节目换成音乐。”说完后,我看到孩子们一脸茫然的样子,于是我换一种说法:“你们想一想,平时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不是会买一些你喜欢的东西给你?是不是陪你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他们这下明白了:“是!”“为什么啊?”“因为他们爱我啊!”这个孩子们倒是很清楚。于是,我趁机问:“那么,你知道课文最后说的秘密是什么了吗?一个字!”几个比较醒目的孩子马上领会了:“爱!”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地点头了。“对了!”我觉得有点累了,他们终于有点明白了。最后,我小结的时候,说道“秘密”的时候,还是有个孩子说:“到底是什么秘密啊?”我有点想晕倒的感觉!
我明白,要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领会书上那种温情确实是有点难度,又或许是我不会引导,但是我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孩子确实是缺少这种爱的教育。孩子们觉得长辈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却不懂得怎么去爱。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误还是学校的教育的缺失呢?我想,我们还是先做好学校教育要做的事情。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学科教学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各科教师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爱家人的情感培养也应该是心里健康教育的内容,而我们语文学科则是大面积地涉及这一方面。通过今天的一课,我深深地觉得:学生读不懂这篇课文并不是大问题,因为还可以慢慢教。但是学生不能领会其中的感情,我们就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借助教科书中一篇篇充满温情和爱的文章,渗透各种情感教育,让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
《看电视》教学反思 篇2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诗歌,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接着问学生都喜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这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气氛很融洽。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人物,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因为画面上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之后,让他们自读课文,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课后的生字新词。研读课文我抛出“奇妙在哪里”这个问题时,孩子虽已能熟读读文,但仍说不清楚。在教学中,虽然能让学生多次朗读,可是读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读的目的性还不明确。如果能紧紧抓住“奇妙”这个词,让孩子细细品读,并让他们来演一演这家人看电视的情景,通过品词品句,以读代讲,演中拓展,孩子们自然而然的会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还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加强理解。如“疲劳”等,让学生先联系实际想想这个词的意思,再说说或演演妈妈“疲劳”的样子。像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最后,也可以再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家看电视会这么奇妙吗”让孩子联系生活来谈一谈自己做的不足的方面,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孩子懂得关爱家人。
《看电视》教学反思 篇3
电视在每个家庭中是非常常见的家用电器,几乎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看电视。今天教学的课文《看电视》很有必要,它让孩子们学会了谦让的美德。
在教学设计中,我立足于体现基础改革的新理念,紧紧围绕“奇妙”,运用看、读、演、议等方式,通过品词品句、以读代讲、演中拓展,把词语理解、朗读与感知、理解课文有机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达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积累知识之目的。上完这一课后,颇有感触。
一、分步识字重内化效果
本课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识字任务:预习中主动识字;阅读中分散识字;作业中巩固识字。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
“课堂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教学生识字时没有按以往一个固定的.套路读拼音、数笔画、说部件、连词语,而是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记字、辨字。当小老师写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读中感悟重创新感受
1、把“读”作为教学主线,陪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实践了一个朴素的思想——重复—重复—再重复。在螺旋递进的重复中,学生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句进行了感知,在不断地词句“拼装”中,巧妙地实现了课文内容梳理、字词巩固、理清脉络等三大目标。也许,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整合思想的一种体现吧。
2、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惜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如“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什么?”“‘我们’家的电视还会变频道吗?为什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都使学生对课文作出了各自独特的思考,因此,学生对问题作出了多元化的解答,也从中学会了自己品读、揣摩、推敲课文。
3、多元朗读,培养学生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读、演、议中体会“关爱他人”这一中心。在默读、合作读、引读中探究课文内容,在表情朗读、读中想象,读读背背中深化课文中心。
三、想象识词重理解渗透
本课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语。例如:“疲劳”这个词语,我请学生先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妈妈“疲劳”的样子,并用几句话说一说。像这样,对一些聚集着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挖掘,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有较深的理解,还有效地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体现基础改革的新理念,即紧紧围绕“奇妙”,运用看、读、演、议等方式,通过品词品句、以读代讲、演中拓展,把词语理解、朗读与感知、理解课文有机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以达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积累知识之目的。上完这一课后,颇有感触。
总之,教学这一课文,学生受益匪浅,自己也觉得很成功。我在想:如果每一节课都象上这节课那么成功,那我的语文教学将回上一个新的台阶,孩子们也会在这样的教学中,如鱼得水!
《看电视》教学反思 篇4
上课了,老师微笑的站在前面,把手背过去。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学生说:“听到了电视娃娃的声音。”老师把电视娃娃拿出来,说:“你们猜对了,那么你们是从那里认识电视娃娃的?”学生回答:“看电视知道的。”老师再问:“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什么节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老师又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喜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呀?”学生回答后,老师拿出一个大挂图,是书中的插图,可能是老师自己画的。老师指着图问:“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一下就能看出来,是“我”、爸爸、奶奶在看电视。老师问:“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呀?你们猜一猜?”学生各自猜说。“你们可真能猜,看你们猜的对吗?”老师说完,把课题——《看电视》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上面的教学环节,教师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导入课题。“电视娃娃”孩子非常熟悉和喜欢,由此引出看电视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发言很积极。老师自制的挂图也很精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图中内容的描述,学生说的比较简单,我觉得老师还应引导下去,应让学生具体说说人物的表情及动作,猜测心理活动,这样便于理解课文内容了,因为插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来的。
接下来,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我认为这样的安排过早,应在学生自读尝试的基础上,需要老师读的时候再读。这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和自我语言的尝试能力,因为学生借助拼音完全有能力自读下来了。
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认一认,记一记,然后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学生自学8—10分钟的时间。这样的安排较好。低年级识字是阅读教学重点之一,识字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首先应让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自能识字,但不是按生字表来对应识字的,这样学生以前没有掌握好的字,通过本课学习,也可能被解决了。强调了相互的交流,把学习看成了是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学生自学生字后,教师检测。出示小黑板(翻板),小黑板上写出本课要求会认的所有生字。老师指名学生认读,同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记住的。从课堂的效果看,很精彩。学生认读生字是有选择性的,想读哪个读哪个,识记方法很灵活。例如“全”,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人”字,下面是“王”字。合起来就念“全”。“脚”字去掉左边“月”字旁就念“却”。我认识“掉”字,我还能用“掉”组词“掉下来”。等等,学生能联系生活、联想、分析字形等诸多方法识字。识字方法不是教师强加的。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说得好的同学,老师奖励一朵小红花,孩子感到很美。
读生字。让一名学生到前面认读,其他同学跟读。在这环节老师没有对易混的方音,或平翘舌音进行强化,显得有些不足。
教师语言描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树伯伯也欢笑起来了,你们原意给柳树伯伯献上鲜花吗?”教师出示一幅大挂图(柳树),再拿出花状的识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读出来的把花贴在树上。这种游戏识字的.形式学生积极性很高。
老师:“树伯伯多漂亮啊,我们一起唱支歌吧!”教师与学生律动。
朗读比赛。教师提议后,让学生自己练习。指名学生朗读。评比朗读冠军。
结束语: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到底奇妙在哪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注意了面向全体的训练。但朗读的指导不到位,由于孩子小,让每个学生把全文都读下来,从课堂上看,有点吃力。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莫不如就让学生读一段,同时增加了其他同学参与的机会。教师的的激励、调控、评价没有跟上,这是教学没有朗读气氛的直接原因。教师不仅要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一是训练了学生注意倾听;二是从评价中知道了怎么读。
另外本课的收尾不太好,没有什么启发性。课后应对本课出现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强调语文的积累。
《看电视》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看电视》时,我让孩子们看课文插图,随机提问:“图上画了谁?”不少孩子的回答爆出“明明”这两个字眼。我听得有点雾水,片刻反应过来。原来文本里有这样一句话: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它给孩子们造成了误解。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提“我”的。于是泾渭分明,课堂上出现“明明”派与“我”派。
我便向正确答案持有者——“我”派成员提问:“你为什么说‘明明’不是名字?”答案既显力度又显深度,可谓精彩纷呈:
(生1)如果“明明”|是名字,课文里会说“爸爸和明明”;
(生2)这里的`“明明”的意思是“本来”;
(生3)“我”都不知道为啥换成京剧,所以换频道的人就只是爸爸,没有“明明”……“明明”派成员全军覆没,因为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出卖”了他们的心。
备课时,我忽略了这个“明明”,因此乍听课文中小主人“我”变成“明明”很惊讶。殊不知一年级的小嫩娃阅读能力有限,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产生偏差再所难免。我站在成人角度想当然,却产生了应该需要避免的失误。往后,我得注意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去解读教材,思孩子们之可能所想,继而真正服务于学生,让教师、文本、学生展开更有效的对话。幸亏这次能亡羊补牢,可是引以为鉴,下不为例才是最重要的,毕竟风云万变,亡羊补牢并非都能成。
《看电视》教学反思 篇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主动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达到启迪思想,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看电视》是一篇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围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秘密,到底是啥?”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探讨的气氛。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使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引导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动力。另外,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充分读,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根本上改变使课堂教学有了生气:尤其是课活课,确确实实看见学生当了课堂主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