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2025/11/0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1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探究课文怎么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时,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学生们能把握哪几小节写得是事变的经过。在课堂上,当我质疑:作者是怎么把事变的经过写出来的呢?接着讨论。学生们说,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比较多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表达了作者分明的感情。因此,我便重点抓住敌我双方激烈的词语展开教学。比如:描写敌军“偷偷地、摸”和我军“悄悄地、进发”词语的比较,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能感受到敌军的卑劣行径和我军的足智多谋,也表达出作者对敌军的鄙视、唾弃,对我军的表扬、赞许。这样词语的.对比能分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色彩,也让学生们感到对我军的敬佩。

这节课,孩子们是亢奋的、激动的。我的教学目标也能基本达到了,不足的是学生们在朗读的指导上有所欠缺。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卢沟桥事变的整个完整的经过,从7日深夜一直到9日凌晨,敌我双方如何激战的过程全部交代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完整流利有感情地复述出课文的内容,牢记卢沟桥事变显然是这篇课文反复训练的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复述的`要求和方法。平时课堂上我总舍不得花时间进行复述课文的训练,一直把它作为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说实话,这项作业基本上是一纸空文,落不到实处的,这无疑阻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今天的课,陈老师借我们班上,她安排了对学生进行了复述的指导的练习,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复述时她能逐步、深入地提出两个要求: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楚,并且尽量用上给出的词组,这对于训练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很有帮助!从课堂效果来看,应该说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还是配合得很默契,声音也越来越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3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4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因此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一、搜集资料,奠定情感基础。

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以及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制造的其他罪行。学生们收集的资料令我欣喜若狂——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让学生收集这些背景材料,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紧扣时间,理清文本脉络。

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我以“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等几个描写时间的'词语为抓手,把“卢沟桥事变”化成多个激烈的战争画面,为学生复述课文做准备。

三、注重延伸,激发爱国热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的战争早已成为永久的记忆。但是作为任何一个炎黄子孙,又岂能忘记“母亲曾经的血泪”?“落后就要挨打”!将会一直成为激励我们这一代乃至后人永远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5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执教完了,这堂课,得到了区教育局庄副局长、学校校长、教研员张老师及众位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我很开心。

这堂课的背后,实际上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周三接到上课任务后,我还没有开始备课,办公室的谢奕老师、伍敏敏老师便急忙帮我上网搜集课件,准备教学资源,办公室的黄老师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布置好班级学生预习课文,为我的试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颇富审美的数学老师肖佳还为我的课件作了美工,没有她们的热情帮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备不好这节课的,我衷心的感谢她们。

关于这节课的备课思路,我是精心思考的。

市教研室从“培养预习习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到“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教学研讨活动已经有近三个年头了,围绕“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这个主题,市教研室仅上学期就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在六合实验小学听的陆华山老师的课,那是一次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陆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清晰的目标、内容的精选、设问的有效,令在场的老师都达到了震撼的效果。另一次印象较深的是参与鼓楼区年会,在金陵汇文小学听王恒老师执教《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的教学,他淡定的教学风格,中国文化“托物言志”的信手拈来,令我十分佩服。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从名特优教师观摩活动中,从同行备课时一次次的研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我备这节课的基本主旨——目标要尽量清晰,内容要尽量精选,设问要尽量有效。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讲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也相对匮乏,在处理时我首先补充了卢沟桥烽火的背景资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设置了三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地讲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篇6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日寇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看出这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这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都积极从文中找依据,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课文中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而从“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体会日军的可耻下场;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体会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感受中国守军不畏、英勇顽强的精神,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激发与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