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科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薯片桶、易拉罐、纸杯、塑料杯等物体,知道形状不同滚球路线也不同。
2.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薯片桶、纸筒、纸杯、塑料杯、易拉罐、斜坡、球门等若干。
2.毛线绳、双面胶、皮筋等辅助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赶小猪回家”探索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将其分类
出示薯片桶、塑料杯等不同的圆形材料,初次探索它们滚动的路线。
教师出示斜坡,拱门,让幼儿观察各种材料的滚动路线。
讨论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些小猪能回家,有些小猪不能回家)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呢?
师:小朋友,现在自由结伴5人一组,尝试玩各种材料,并探索它们的滚动路线,并将不同线路的小猪分开放。
教师小结:有的物体能滚进球门,有的滚不进去,不同的物体滚动的路线不同,两头一样粗的能直线滚动,而一头粗一头细的则会拐弯。
(二)再次探索,发现纸杯、塑料杯的滚动方向
1.提问:不能直线滚动的物体,它是向哪边拐弯的呢?
2.幼儿再次探索,关注物体向哪个方向拐弯。
小结:不能直线滚动的物体总是朝向细的一端拐弯,这种滚动路线叫弧线滚动。
(三)三次探索,尝试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1.提问:小朋友怎样让纸杯、塑料杯不拐弯,直接就回家呢?
2.出示毛线绳、双面胶等材料,请幼儿利用各种辅助材料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3.展示幼儿成功的作品,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讨论,分享探索经验。
小结:只要让物体两端变得一样粗细就能滚进球门。
(四)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平时在家,你们还看到哪些会滚动的东西?那他们的滚动路线一样吗?请你们回去后把他们也找出来玩一玩,试一试,然后把他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看好不好?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网站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
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不受长度的曲直、横竖等形式的影响,感知长度的守恒。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每人两根一样长的细铁丝、四根一样长的毛线、八根火柴棒。
指导要点:
提出问题:
1.两根铁丝一样长吗?让幼儿比一比、说一说这两根铁丝是不是一样长。
使其中一根铁丝弯曲,另一根铁丝保持原样,改变铁丝的排列位置后,再让幼儿观察并说一说铁丝是不是一样长,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2.出示两根一样长的毛线,一根伸直,另一根团成一团。提问:这两根毛线是否一样长?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的?为什么一样长的毛线看起来不一样长?请幼儿自己验证它们是不是一样长。
3.将八根火柴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摆出直线和曲线,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图是不是一样长,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数火柴棒的数量来判断长度。
活动反思
优点:
1、目标制定明确,各环节能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通过有效策略来突出活动的重点、难点,使活动过程更加顺畅。
2、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的策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实验感知量的守恒,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3、从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上来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超市场景的设置,另外课件的巧妙设计与运用,也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4、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
不足:
相对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设计内容相对单一,不够丰富,略显容易,欠缺难度。
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理解“量的守恒”,明确守恒的概念。
对幼儿的启发,引导不够,应该在提出更多不同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4
创建背景:
自从班里开展了一系列观察天气、绘制天气、预报天气的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与日俱增。那么如何保持孩子的兴趣,让这个活动深入下去呢?我想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因为有些动物在天气变化前有特殊的表现和一定的规律,可以预报天气。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会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引导孩子学习一些推断和预报天气的技巧。让孩子了解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的关系。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提高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萌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的关系;
2、能够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和预报天气;
3、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提高孩子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孩子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天气卡的教学过程(每人一张):
1、引出话题
1、老师播放【CCTV-天气预报】“小朋友,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她怎么知道天气的?”小朋友回答,老师点击[图片]。
2、老师:“气象学家可以根据气象仪器测量温度、风速等天气情况。但是,农民伯伯有时候不用气象仪器也能知道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他们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他们的?”孩子们充分讨论。
2、看一看。
1、玩【蚂蚁爬树】老师:“他们是谁?你在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听听小蚂蚁们是怎么解释的。”点击【蚂蚁】“蚂蚁说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搬家?”
2、点击【选择】“还有一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前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你知道它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吗?请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儿童讨论。“请告诉我,谁能预报天气?”
根据小朋友的回答(鱼浮上来/蜻蜓低飞/燕子低飞/乌龟流汗)点击四张【图片】。“它是如何预报的?”孩子回答后,老师点击【动物头】,测试孩子的回答。
老师总结:“刚刚看了这么多小动物的表演,我们知道,下雨之前,气候总会有一些变化。那些变化呢?(小朋友回答,比如空气里面有很多水,很潮湿,空气很闷等等。)有些动物能感觉到这些变化,所以表现出一些异常现象。人们可以通过掌握这些规律来预测天气变化。”
听“农民伯伯不仅可以通过看小动物的表现来判断天气,还可以通过听小动物的叫声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我们一起听吧?”
①播放【蛙蝉】“蝉一般什么时候叫?”老师用儿歌总结图片内容。点击【蝉】学习背诵儿歌。“这很好。青蛙悄悄捉虫,知了在树上叫。下雨的时候没有声音,青蛙在池塘边呱呱叫。”
②玩【蜜蜂】学小蜜蜂的歌“蜜蜂晴天去采蜜,早出晚归忙;下雨的时候,你不出门,在家不停地酿蜜。”
(3)玩【鸡】“要下雨了,鸡不进窝”
4、小天气预报员
①介绍游戏的标题
②介绍青鱼卡的用法。
③老师操作课件【判断】,孩子翻牌。电脑判断对错。老师快速听写,孩子翻牌。
动词(verb的`缩写)活动的扩展:
请回去仔细看看。还有哪些动物在天气变化前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使幼儿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3、引导幼儿了解一些在某一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大象有个长鼻子。
2、ppt课件:动物之最。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观看动画片,引起兴趣。
小朋友最喜欢看动画片了,现在呢,老师请小朋友看一个很有趣的动画片,看完以后呢,给老师和小伙伴讲讲动画片里演了什么故事。
2、你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动物?
(1)大象。
(2)长颈鹿。
(3)鸵鸟。
(4)河马。
二、展开。
1、这些动物有些什么特点呢?(让幼儿互相说一说)
2、引导幼儿讨论动物身上最明显的特点。
它们都有各自的本领和特点,那么,它们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吧。
3、ppt课件:动物之最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说出的动物之最,进行归纳:
(1)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颈鹿;
(2)鼻子最长的动物是:大象;
(3)耳朵最长的动物是:兔子;
(4)跑的最快的动物是:猎豹;
(5)最凶猛的动物是:老虎;
(6)嘴巴最大的动物是:河马;
(7)唱歌最好听的动物是:百灵鸟。
4、请幼儿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动物,它有什么本领?还有哪些动物之最?
5、请幼儿表演动物之最。
如:表演大象:就做出长鼻子的样子,并说:“我是大象,我的鼻子最长。”
【活动延伸】
学唱英语歌:大象有个长鼻子。
师幼一起边看动画片,边唱英语歌,根据幼儿的兴趣,反复跟唱。
【教学反思】
幼儿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认知不全,记录自己认知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对教师现场用简笔画记录的方式感兴趣。总体说来,教学内容对幼儿有吸引力,但是幼儿交流分享的习惯和方法需要培养。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的蜕变过程。
2、能够把自己搜集来的资料与同伴一起分享与交流。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了解蝴蝶蜕变的过程,并能与同伴一起交流。
【活动准备】
1、课前请幼儿回家了解有关蝴蝶的知识,并把相关资料带到幼儿园。
2、课件《蜕变的花蝴蝶》
3、蝴蝶的蜕变音乐(卵、幼虫、蛹、蝴蝶音乐四段)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各种蝴蝶的图片,引起兴趣。
请幼儿进行交流:
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你见过蝴蝶吗?在哪见过的?
二、观察蝴蝶的特征。
1、师:蝴蝶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形状、颜色、花纹)它的翅膀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蝴蝶是靠颜色保护自己的。)你还知道蝴蝶有哪些保护自己的办法呢?(教师参考:蝴蝶具有敏锐的感觉构造,可侦测到敌人的来临,而迅速逃逸。且成蝶具有两对翅膀,可协助快速飞离现场。)
2、师:猜猜看蝴蝶的嘴巴长什么样?(蝴蝶的嘴巴不吃食物时是收起来的,像卷曲的弹簧一样。吃食物时,将嘴伸直,吸取花蜜,像吸管一样。)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搜集来的资料与同伴一起分享与交流)
三、了解蝴蝶一生(卵、幼虫、蛹、蝴蝶)
1、请幼儿猜猜:蝴蝶的一生一直在变化,你知道蝴蝶是怎么变出来的吗?
2、师:他们每个阶段都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根据图片说一说。)
3、教师在帮助幼儿梳理语言的时候,可以用肢体语言来配合讲解。
4、游戏:蝴蝶的一生
(1)请幼儿说一说:蝴蝶在卵、幼虫、蛹、成虫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会用动作来表现吗?
(2)请幼儿跟着不同的音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蝴蝶的蜕变时的不同样子。
四、结束活动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关于蝴蝶的这么多的知识,我们知道蝴蝶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蝴蝶四个阶段。
2、教师提问:老师还知道有一种昆虫和蝴蝶长的像极了(出示蛾的图片),他不是蝴蝶,他的名字叫做蛾,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一些有关于蛾的知识:蝴蝶和蛾究竟会有什么区别呢?请你把答案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从孩子的兴趣点生成的,所以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活动中蝴蝶图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游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当然活动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内容太简单,只停留在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蝴蝶的4个生长过程,没有更深的去挖掘。可以在每一遍游戏结束,让幼儿摆出不同的姿势,“变”出不同的蝴蝶,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这样可以使游戏内容更丰富、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战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