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字经》教学设计

2025/11/1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字经》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原文。

2、知道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知道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语句

两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二、新授感悟

1、自读《三字经》中从“曰春夏,应乎中。”2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2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 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是,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

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注释】

曰:说道,提到。

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

运:循环、运转。

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

应:对照、相应。

中:中央。

5、教师讲解解释这2句三字经的含义。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小结: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对于自然我们也要心怀感恩之心。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三、小结,并齐诵一遍句子。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将厚重的中华文化融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学情分析:

《三字经》体现了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其中的道理就在孩子们身边,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过程中。

教学内容:

《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两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吗?

《三字经》是学习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源于南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三字一句的韵文非常容易记忆,内容包括传统教育,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它是我国古代对孩子进行论理道德教育的书籍,现在被世界儿童运用,你们自豪不?其实上学期要求我们学习的读读背背里就有一篇关于论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你们还记得吗?(一起背)(羊跪乳,鸦反哺……德有伤,贻亲羞)谁能说说讲的'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吗?这段故事就来源于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意思是从前的孟母为了儿子有个能有出息,选择合适环境的事。其实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能够成才,给你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爱亲人、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段关于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有帮助的《三字经》。

二、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两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两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学生自主识字,“允、籍”

3、老师配乐朗读《三字经》。

4、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接读、全班齐读。

5、师生共同解释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像苏洵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6、教师读故事:苏老泉发愤读书

7、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讨论、交流:

(1)为什么苏老泉到了27岁还要用功读书?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8、请学生思考问题:

(1)苏老泉27岁才用功读书,你觉得他做得对还是不对?

(2)试着想一想:年岁大的人还要不要学习新知识?(苏老泉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3)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后天教育及时,方法得当,也可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9、配乐集体齐读

10、指导学生背诵

三、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或者讲其中故事也可以。

教学反思 :

此堂课中,我教学的内容是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材中的《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这一部分。课前我积极准备,查阅了一些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力争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突破。在教学中,首先,我从什么是《三字经》引入,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第三,在课堂上使用配乐朗读不仅活跃了气氛,更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地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总之,在课堂上,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初步背诵,教学目的达到,课堂效果良好,但还出现一些问题,因为现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许多的知识,课堂上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出现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灵活的课堂教育机智,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浓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体现了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其中的道理就在孩子们身边,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过程中。

“苟不学”“易为人”“鸡司晨”这些词句,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经》的节选。

板书课题:《三字经》

二、学习课文

1、通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交流整体感受: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品析赏读:

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在全班分享各自的感受。

总结体会,整合感悟:

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把字写美观。

1、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2、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非”: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设计说明: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字形,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不管是不是巧妙的方法,只要孩子去思考了,得出来的就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结论。)

总结与延伸:

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蒙学读本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今天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同学们课下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诵读。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让孩子走近《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对传统经典的追寻,进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凭借此课,体现校本经典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背文。

2、掌握有关诵读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学会简单地运用三字经。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与态度:

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行为与习惯:

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多读经典,多加积累。学习经典中的积极之处,好好做人做事。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溶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这课不仅是学生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虽然这些字词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准备:《

三字经》为人处事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三字经》:

李老师知道我们四(1)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来比一比谁的知识多,好不好?

出示课件:

1、哪些书伴随古代孩子成长?

2、“玉不琢”的下半句是什么?

3、我国历史上,谁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个个金榜题名,做官清廉能干,美名传扬,被当时人称“燕山窦氏五龙”?

4、“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分别指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勤学之士发奋读书的情景?

你知道在哪本书上可以找到这些答案吗?对了,答案就是《三字经》。

二、简介《三字经》。

幻灯出示,师配乐读。

既然《三字经》那么好,我们赶快去学学吧。

三、学习《三字经》。

(一)读文:

1、请你自由地读读纸上的三字经,要特别注意那些多音字。

2、谁愿意试试看,当众读一读?个别读,正音。

3、老师也想来读,请你当听众,可要听仔细了!

4、谁也读读看?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赶快再练练。学生读完后再指名读。

(二)找特点:

1、读了《三字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交流特点(1):是啊,三字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朗朗上口,还押韵呢,如唱儿歌,那就让我们一起边拍手边念吧!

2、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交流特点(2):《三字经》中还有许

既有趣,又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历史典故。

看看,你在经文中找到了哪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看,这么小,就懂得尊敬兄长,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

看图夸孔融。

谁能来背一下?

我们一起来背!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5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三字经的片段。

2、知道《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从故事中明白“孝”与“悌”的道理。

3、在日常生活中能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学会友爱、谦让,形成美好的品德。

教学内容: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前播放《三字经》诵读)

1、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名称叫“动作猜猜猜”。准备好了吗?(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手、坐神气摆好手、认真倾听状、举手)

2、你从刚才的动作中,猜出老师想告诉你们什么?

A、上课要坐神气。(评:瞧,XX就坐的很神气,老师喜欢)

B、认真听。(评:是呀,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回答)

C、积极举手。(评:老师就喜欢你两眼放光,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认真样。)

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出来,听仔细了——你知道,古时候的小朋友上学学的是哪本书?

4、对了,就是《三字经》(课件图片),读过《三字经》的小朋友请举手。

评价:你们可真爱读书呢!

《三字经》中藏着许多小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听听《三字经》中的故事,学学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本教学环节以游戏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是对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课要认真倾听、积极动脑举手发言等的提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1、【出示】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2、听范读录音。

3、想学吗?老师读一句,小朋友们跟读一句。

4、下面借助拼音,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看谁能把它读熟了。

指名读2位(评:你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了;你读的很有节奏感。)

5、在这几句中,藏着两个小朋友呢,你能找出来吗?

香九龄中的“香”就是黄香;融四岁中的“融”就是孔融。

设计意图:毕竟孩子才一年级,对文本的把握还在起始阶段。本段学习内容,第一个字是人名,第一句话中藏着故事,第二句话则是道理。因此,从全局把握,让孩子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学习“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过渡:让我们先来听听黄香的故事,小朋友可要听仔细喽,待会老师会提问题来考考你们的。

1、视频《黄香温席》

2、故事中的黄香做了什么事情呀?冬天给爸爸暖床——温席,夏天给爸爸扇凉席子

3、黄香帮爸爸温席,这时他多大?他九岁时帮爸爸冬天暖被窝,原来这故事就藏在“香九龄,能温席”这句中。【出示】,谁来读好这句?(评:听出来了,他才9岁;这句告诉我们他做的事情)齐读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黄香母亲生病了,他就照顾他母亲。母亲死后,冬天他为父亲暖被窝,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体贴。这就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1)【出示】“孝于亲,所当执”,在这句中,“孝”就是孝顺、孝敬的意思。跟老师读“孝”,孝敬、孝顺。

(2)那你知道“孝于亲”是什么意思吗?(孝顺父母亲)

(3)从孩子出生起,爸爸妈妈就为了孩子操劳,那作为子女孝顺父母,就是理所应当要做到的。“执”就是做到的意思。

(4)亲爱的孩子们,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吗?

评:会做家务,你是个能干的孩子;知道父母上班辛苦,你是个体贴的孩子;学学习上让父母少操心,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请你读好这句。

5、看来,在我们班有一群孝顺的好孩子,你们像黄香一样,处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父母们的关爱、关心和孝敬。把掌声送给自己。

6、喜欢小黄香吗?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把黄香的品质牢牢记在心里。

(1)男女比赛读

(2)四小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本节教学环节以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入手,视频播放了故事,听故事前还提出了“听”的要求,目的明确。结合故事,讲解本句三字经中何为“孝“,继而拓展到生活中。在明理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诵。

四、学习“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过渡:《黄香温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孝顺父母的黄香,懂得了“孝”的道理。孔融身上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1、竖起小耳朵,让我们听一听《孔融让梨》的故事。(生上台讲故事)故事讲的真好,掌声送给她。

2、看图

(1)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评价:刚才的故事你听的真仔细!

(2)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师:他把大梨让给哥哥。这时的他才多大?这就是“融四岁,能让梨”【出示】告诉我们的故事。谁来读?

(3)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爸爸看到了是什么表情?他会怎样夸奖孔融?谁能学学爸爸来夸夸孔融?

(4)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梨让给哥哥,这是对哥哥的敬爱,【出示】悌于长,宜先知。“悌”,在古代就是尊敬、敬爱得意思。跟老师读“悌”。“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哥哥,“悌于长”的意思懂了吗?(敬爱哥哥),跟老师读:悌于长。

孔融4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这个道理他知道,我们也应该从小就要明白这道理。跟我读:悌于长,宜先知。(男女生读)

(5)指导读好整句:我们一起四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3、孔融在4岁时就敬爱大哥,把梨让给哥哥们,这种敬爱表现在谦让上。在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情,表达对哥哥姐姐的敬爱?

评:你也懂得了《孔融让梨》中的道理,奖励你读好这句。

扩大“悌”的内涵:班级里排队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坐公交车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4、一(4)班的小朋友多懂事,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加入了,我们一起合作吧。我读前面的,你们接后面的。交换过来读。拍起手儿一起读。

5、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我们班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做到了,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把这首《谦让歌》送给你们。全体起立,跟着老师读一读。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6、小结:孔融四岁能让梨,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齐读,把孔融的品质记在心中。

设计意图:《孔融让梨》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孩子们听的可认真了。再结合图片讲解“悌”的道理,继而将“悌”的内涵扩展,引进社会生活中,让孩子们明白道理。

五、熟读成诵

1、我们从故事中认识了孔融和黄香两位小朋友,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孝顺,友爱,谦让等)

2、聪明的小朋友一定不会放过任何学习道理和知识的机会。自己练练,看谁能背得又快又好。指名背、比赛背、齐背。

3、听了你们的背诵,老师也想加入你们,和你们一起背。不过,老师想找个搭档一起来,谁来?(对拍手读)

4、这样既有趣,记起来又容易,和同桌一起练练吧。

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时候的人是这样读书的,咱们也来学一学古人的读法。(评:还真是有点古韵呢!)

总结:

小小的《三字经》节选中,藏着许多的道理。难怪这么多人喜欢诵读《三字经》节选呢。让我们再次用朗读表达我们对经典文化的热爱。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授课目标

1、让学生懂得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3句三字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语句

1、两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

3、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二、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新授感悟

1、自读《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3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3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跟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这3句三字经的含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同样的道理,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师〗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师〗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四、讨论、交流:

(1)你认为哪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为什么?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小结: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五、扩展活动: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