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3、小结:从各小组的实验情况来看,冷热、水、风沙(碰撞)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吗?我们的实验真的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我们高兴吗?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3、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5、知道水的沸点。
6、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
(2)眼睛要平视;
(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水里的沉浮
公平条件
(注意点)
一样大的杯
一样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水里
⑵修订计划,体现公平条件
(出示两只烧杯1号和2号)
生:两杯水要一样多。(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监督教师加水的过程)
师:把大的放在1号还是2号?
生:放进1号。
4、观察实验,进行科学假设
教师将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杯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为什么?
生:把它们调换一下。
教师将马铃薯调换放入。
(生看到大的马铃薯浮,小的沉,兴致高了。)
生:水有问题。
师:有什么问题?
生:2号杯的水密度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密度?
生:我在书里读到过,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
师:你很会思考,可是你怎么来证明2号杯里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称一下两杯水。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用天平称出2号杯里的水比1号杯里的水重。
师:2号杯为什么重?
生:水里可能有别的东西。
生:水里有盐。我以前见到过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有一个死海里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沉下去。
师:难道就不会是别的吗?糖、味精?
生:一定是盐,我们可以尝一下。
生:不行,那样很不卫生。
生:用火烧一下,水干了就能见到盐。
生:我现在真想知道水里到底有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师:需要怎样的工具?
生:锅。
生:锅应该小一点,水要少一点。
师:(教师予以表扬、鼓励)这些东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别的工具替代吗?(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学生说说注意什么。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烫着。
师:眼睛离调羹远些。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
二、实验论证,知道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水里加了盐,水的成分变化了。
实验员领取材料,各组开始实验。
生:是盐。
生:这白颜色的是盐。我刚才尝了一下是咸的。
师:(严肃的)白颜色的就一定是盐吗?没弄清之前去尝可很不安全。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就是盐?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盐水中浮
要几勺盐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还要搅拌
实验现象
比较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水里含有盐,是它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是什么使马铃薯浮??
生:盐。
师:150毫升纯净水在加盐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盐。
生:纯净水更浓了,密度增加了。
生:还有别的方法能让这个马铃薯浮起来吗?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生:水里加进糖行不行?
生:马铃薯放在其它液体里能浮吗?
生:还有那些东西放在盐水里也能浮?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老师觉得值得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到课后自己去做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想法,也希望你们有更多的新发现,好吗?
(分小组讨论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制订计划,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活动,较好地估计了学生,在教学安排上尽量突出了教师的适当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探究论证等,注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去论证自己的假设、推论。教师及时制止了其他学生效仿他人尝食盐的不科学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科学“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抽丝拨茧”式地层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常识判断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选择较集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同时,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设计了“变量”和“定量”的关系,强调在比较观察探究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还是较多,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遇。如果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教师出示一只盛水的烧杯,放进马铃薯,马铃薯沉。此时引导学生有没有办法不改变马铃薯使它浮起来,在水中加入什么东西可以使它浮,那样的教学活动效果又会怎样呢?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考虑问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重视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善始善终、提出不同见解”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设计点评
设计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此教学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进行适度引导,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设计“变量”,体现实验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课紧扣教学目标,结课时再次点题,使学生对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的原因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改变液体的成分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并能由此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溶解食盐的环节中,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四上年级的《溶解》单元教学作好了铺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5
案例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课本四年级教材第七课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一、创意情境启智激趣
出示动画情景:
1、小红妈妈把:一小包食盐、一个烧杯、一盆冷水、一把小勺、一根玻棒、放在矮小的桌子上,把酒精灯、三脚架、火柴、石棉网、蒸发皿、小电风扇等实验材料放置在小红够不到的高桌子上,然后走进了房间。
2、活动动画:小女孩小红看到桌子上摆着各种不同物品十分好奇,于是她便操纵起这些材料来:她将冷水倒进烧杯,又将食盐放进有冷水的烧杯里,再用玻棒搅拌,不一会她发现食盐不见了,她好奇的问妈妈:食盐到哪里去了?妈妈告诉她食盐已经溶解到水里去了。小女孩说:是真的吗?妈妈告诉她:不相信你用舌头舔舔看,小女孩添后便哭着说:不,妈妈,我不要这杯有水的食盐,我就要原来那种颗粒的食盐,妈妈!赶快把我放进水里的食盐给我捞回来!妈妈说食盐是你自己放进去的,还是你自己想办法把它找回来吧!
3、学生仔细观察
二、自主观察发现提问.明确探究目标
(一)出示温馨启示一:通过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你有那些疑问想要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二)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侧耳倾心听
我发现:小女孩好可爱……
我发现:小女孩很调皮,她有点无理取闹……
我发现:小女孩很有动手操作能力……
我发现:有很多实验材料可以让我们选择……
(三)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侧耳倾心听
:小女孩提出的问题真的可以解决吗?
:我们可以使用所观察到的那些实验仪器来解决问题吗?
:老师你能为我们提供那些实验仪器吗?
:老师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
(四)教师有鼓励性赞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三、大胆猜想假设.寻求最佳方法
(一)出示:温馨启示二:
小女孩提出的要求真的是无理取闹?谁能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二)学生发言、教师倾听
我认为:小女孩提出这个要求应该可以找到解决方法的'。
我认为: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可以帮助她解决。
(三)出示温馨启示三 对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认为能解决,你将会采用那些材料?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把食盐从水中捞(分离)出来?你能找到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吗?
(四)学生小组讨论方法
(五)教师倾听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讨论见解
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1、把盐水放到太阳光下晒,让水分完全蒸发掉,剩下的就是盐巴颗粒了。
2、 把盐水拿到有风的地方去吹,让水分蒸发掉,剩下的就应该是盐巴颗粒了。
3、 把盐水用酒精灯加热,让水分快速蒸发掉,很快就可以得到盐巴颗粒了,这样小女孩的食盐就可以从盐水中捞出来了。
(六)温馨提示:
1、溶解到水中的食盐真的还能从水中捞(分离)出来吗?水能蒸发掉,食盐也会和水一起被蒸发掉吗?
2、如果能把溶解到水中的食盐从水中捞(分离)出来,你将怎样分离它?你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什么?
(七)教师倾听学生分离食盐的具体方法步骤后给以学生支持与鼓励。
四、引导实践探究.动手脑眼验证假设
1、出示: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及正确操作酒精灯方法
2、出示:安全使用酒精灯等注意事项
3、学生分小组动手脑口眼操作实验:分离水中食盐
4、指导记录实验结果、整理资料。
五、相互交流结论共享
(一)各小组代表发言,介绍本小组实验探究结论
(二)各小组之间展开相互讨论,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三)我们的共同结论:
从水中分离食盐的方法有三种:
1、把盐水放到太阳光下晒,让水分蒸发掉
2、把盐水拿到有风的地方去吹干,让水分蒸发掉
3、把盐水倒入蒸发皿后用酒精灯加热,让水分快速蒸发掉
4、齐读探究科学结论
六、练习反馈释疑止错
(一)出示目标练习:口答题
1、当食盐溶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完后_______就会晰出来。
2、我们用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把食盐溶液中的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3、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______的过程。
4、食盐不会和水分一起被______掉,在蒸发皿里的白色颗粒就是_______。
(二)学生做同步练习
(三)练习结果展示、全班共同定正
(四)学生质疑,教师释疑解惑、止错
七、师生评价总结进步
1、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小组生间相互评价。
2、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科学态度、方法及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教师自我评价、反思。
八、课后思考延伸承上启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6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电能从哪里来
(二)所属教材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三)教材分析: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四)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3、了解发电真的电能从哪里来。
(五)学习情况分析: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二)难点: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3、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二)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5、实验记录单一份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二)教师活动
(三)学生活动
(四)设计意图
(五)导入(1分钟):同学们好,这个单元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通电导线和线圈能引起磁针的移动,那么如何磁铁移动是不是会产生电流呢?
(六)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七)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八)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分组实验)(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这样一个简易的发电器就做好了,我们在进行电产生磁的实验中,发现小磁针来回晃动。那么我们现在来回晃动磁铁,是不是就产生了电呢?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1)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2)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4、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本的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4)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10分钟)
1、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大家一定对电池很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的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2、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到家里,也尝试做一个水果电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