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钓鱼的启示》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
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四、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五、复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
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⑴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⑵ 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
⑶ 整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
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3、读5至8自然段,思考:
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5、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⑴ 出示:
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⑵ 默读感悟:
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
⑶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读单元学习提示,看看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1、生活是一本书。
2、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有哪些生僻的词语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一会儿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词语和句子。
(1)交流字形词意。
(2)屏幕出示词语检查。
(鱼饵、鲈鱼、操纵、鱼鳃、翕动、皎洁、嘴唇、沮丧、抉择、告诫、实践)
(3)把课文中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为什么坚持要“我”这么做。
(老师出示关于鲈鱼捕捞开放日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5、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提示:如果课文里有合适的词语能概括出作者的心情,你就把他画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自己找出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书边上。)
6、交流学生概括的词语,指导朗读相应的语句。
(重点指导读出“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沮丧”的语气。)
7、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抄写本课要求写的字,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
1、我小心翼翼地将鱼竿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是与非的选择时,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听写后对照屏幕自查改错)
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后三自然段)。
2、默读思考,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
3、交流语句及自己的理解。
(1)体会第一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
引导学生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可能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2)体会第二句:当我一次次……
引导学生思考: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里的是与非简单吗?做起来难在哪里呢?
“我抬头……目光投向了父亲”,结合这句话请学生想象,当时“我”的心理活动,以及父亲面对孩子委屈的泪水时会说些什么?
思考:“我”失去的是鲈鱼,但“我”得到的是什么?
(3)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遇到诱惑的时候,“我”会怎样做呢?为什么?(引读最后一句话:“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你把这些语句摘录到笔记上,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掉着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放回湖里,是“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
教学目标
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左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先整体把握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再引导学生找出点明时间先后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重视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教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自学、辅导。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把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生字读画出来,并提出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2 同学们自由询问、解答。
3 教师巡查、辅导,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先指名个别朗读,其他学生对照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概括出来。
2 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从以下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
(1)从课题“钓鱼”和“启示”这两个词,你认为课文的内容会是什么?
(2)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主要讲“钓鱼”和“启示”两部分内容。
3 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了解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来表现心理变化的方法。
3、理解“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钓过鱼吗?你钓到过最大的鱼有多大?当你钓到这么大的鱼,心里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如果要你必须放回去,你会怎么样?今天,我们要学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就要面临这样一个抉择。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开始自学课文。(计划3分钟)
二、新课
1、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细致的句子,以及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
(2)提出疑惑以备小组合作时提出解决。
(3)感受深刻的句子做上批注。
生开始自学。(计划8分钟)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交流自己的划出的词语、句子以及批注。
(2)提出疑惑小组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提出来。
生展开交流讨论。(计划8分钟)
3、探究学习计划(12分钟)
(1)我不愿放鱼的.原因是什么?
(2)父亲要求我放鱼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带引号的“鱼”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一说。
(4)体会“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三、总结:(计划6分钟)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学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是 非
五、当堂作业:(计划3分钟)
1、朗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第一个“鱼”是指:
第二个“鱼”是指:
2、从钓到鱼,到放鱼,我的心情变化用词语概括为:
(得意)——( )——( )——( )
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重难点虽然把握了,但却饶了很大的弯路,效果也不佳。
1、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智慧解读文本的过程。自学要求:(2)提出疑惑以备小组合作时提出解决。小组合作要求:(2)提出疑惑小组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提出来。
看似这样的要求很连贯,解决起来有层次,但小组合作中,没有将真正值得交流的问题明确提出,供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普遍存在过偏或过窄,不适合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作为重点一起讨论,既浪费时间,真正应该讨论的问题又没得到体现。造成了小组合作的低效。小组讨论环节,还是要给出明确的讨论方向才好。
2、没有灵活机动处理课堂,唯“教案论”.当授课到“探究学习”(1)(2)环节时,学生已经将“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有了较好的理解,却过于拘泥课堂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在后面的讲学中,又重新提及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致使课堂时间不够用。
3、想得太多,改变了原计划教学内容。在计划中,学生对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的掌握,以及指导朗读,本设计在“探究学习”(1)(2)环节中,并在当堂作业中加以巩固,但唯恐学生不明白,在小结之前,又一次进行“挖掘”,造成小结及拓展过于仓促,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上好一节课,在备课上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虽然这仅仅是一节年级公开课,但这样的失误却不应该。如果这是一节参赛课,那将影响到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果这是一节面试课,那可能影响到的就是自己的一生前途。上好一堂课,定要从“备课”上起。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选文,全文共11个自然段,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文思清晰。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语言简炼,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值得玩味儿。
学生已入高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围绕文本展开问题对话,关注词句的感情色彩和具体含义,在语言揣摩和表达方法的初步领会中体现文本价值。本组课文为“生活启示”专题,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得到的启示,并抓住细节描写和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促成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教学困难所在: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容商量地坚持要“我”放鱼而“我”却依依不舍;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解决办法: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联想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乐学、善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生活体验多种形式理解“小心翼翼”、“翕动”、“沮丧”、“告诫”等词语的意思或表现的情形。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和重点句子。
2.融入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父亲坚持要“我”放鱼的直接原因和深远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制作简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2.学生按统一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幻灯片。)请看大屏幕,这些人正在做什么?哪些人钓过鱼、哪些人看到过钓鱼?跟大家说说自己钓鱼和看到别人钓鱼的情景。
板书:13 钓鱼的'启示
(一)整体感知,初知文意。
1.请浏览全文,把预习中发现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和词语找出来。
2.(出示幻灯片3),这些字词得记住了。抽读。
哪些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
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炼板书:钓,放,悟。
(二)走进“依依不舍”。
“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哪一句在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1.学生找、读,(出示幻灯片)“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到“我”的依依不舍?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过渡:“我”为什么如此的依依不舍?
(三)追溯“依依不舍”的原因。
浏览课文,为“我”的依依不舍找出理由。
1.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鲈鱼。
“过了好长时间”:结合“晚霞辉映”“晚上十点”,大概推断过了三四个小时。
“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耐着性子地遛鱼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
2.这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3.天知地知。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
4.小结。
(四)理解“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
纵有百般理由,却不得不舍。为什么呢?
1.这是规则要求,不得不舍。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
资料引入“禁渔期”:为了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规定禁止捕捞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时间。
“中国的禁渔期”:5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青鱼禁渔期,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hān)禁渔期,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讨论:禁渔期这么长,这最后短短的两个小时有那么重要吗?
小结:自觉遵守规则的需要,这条鲈鱼不得不舍。
2.不得不舍是父亲强硬要求的结果。
哪些句子可以读出父亲的坚决态度?找读句子,谈体会,再读句子。
一方面是“我”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是父亲不容商量的坚决。分角色体会。
3.父亲如此坚决,难道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吗?
“欣赏”“盯着看了好一会儿”。
“一看一盯一转”,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斗争。
同样喜爱,同样欣赏,同样不舍,但在规则面前,不得不舍。
(五)品味“舍得”。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我”得到了什么?
1.有舍有得,“我”最根本的获得,是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幻灯片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段话吗?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
(2)从哪里看出“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不止一次遇到”、“当我一次次……就会想起……”,
结合“我”和我的生活理解“鱼”。
(3)这些就是道德实践,你能改写这个句子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发现,这就是我们的阅读启示。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值得品读。
(4)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文中父亲的告诫吧!齐读。
2.父亲的告诫伴我度过了三十四年,“我”终生难忘。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月光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让我们找出来标出序号。
抽生读句子。师:月光如水水如天,多么美丽的垂钓环境啊;皎洁的月光,见证了“我”曾经多么了不起地钓起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只有月亮知道“我”违反了规则;这如水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人生旅程,让“我”受益终生。
所以,“我”在结尾这样写道——
(六)“生活启示”结课。
三十四年前,皎洁的月光下,(出示幻灯片,齐读)“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三十四年后,月光如水的记忆里,“我”的依依不舍换来了父亲的告诫(幻灯片):“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生活就是一本书,善于读它的人,不仅可以从中有所发现,获得启示,还能为这本书增添新的、美丽的篇章。让我们学会用心去品读吧!
五、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钓
放 鱼——“鱼”
悟 生活是书
《钓鱼的启示》教案 篇6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上节课同学们都说到,课题中最能引起你注意的是哪具词?“启示”。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再去钓一钓鱼,看能获得些什么启示?
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辩论会并知道朗读对话
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读完了一遍课文,已经有一些启示了。上节课钓到的鲈鱼,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漂亮,大)这么鲜活这么漂亮的鲈鱼,我们到底该不该放呢?(各抒己见)
四人小组讨论,等一下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辩论时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句,我看谁的嘴巴是最了不起,能把对方说得贴贴服服(要注意有自信)
指导朗读:
同学们都很坚持自己的意见,赞成爸爸意见的同学举手,请一同学扮演爸爸,赞成我的意见的同学举手,扮演我。只需要读对话,不用读旁白。(师:你有信心说服爸爸,让他同意你留下这条鲈鱼吗?爸爸,你会被孩子的乞求而动摇吗?)那可要通过你们读的语气来告诉大家。其余同学来当当小评委,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男女生比赛读
四、父亲的抉择
父亲的语气是怎么样的?难道面对这么大的诱惑,他一点儿也没动摇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默读第10自然段)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如果我把这条鲈鱼留下,我最大的益处是什么?(利益)
坏处呢?如果我把这条鱼留下,这是我从正当途径中去获得的吗?(从正当的途径获得的利益,我们就是违反了道德)在利益与道德面前,父亲选择了什么?
我本来再三请求,是希望能把鲈鱼留下来,可是父亲下了决定后,满怀希望的我心情会是怎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五、小结,明理
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想想:作者得到了些什么启示?你又得到了些什么启示?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句子来说说。(四人小组讨论)
诱人的鱼:这个鲈鱼是我从不正确的途径得到的,你说其它的可能会与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联系实际)
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爸爸不在场,我会不会把鲈鱼拿走?连这么小的诱惑我也抵受不了,长大了,面对大的诱惑我还有勇气和力量去抵受诱惑吗?
道德的是与非:违背了道德(非) 遵守道德规范(是)
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相似的诱惑吗?
有什么名人是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而成才的.?(岳飞,华盛顿,列宁……)
尽管作者 “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决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一位名人曾说过: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们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