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糖教学反思

2025/11/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糖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糖教学反思 篇1

小小的一个剥糖活动,折射了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我在为他们的成功感到快乐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1.巧用策略,激发幼儿的自助意识。

在分享给幼儿带来愉悦情感体验的同时,我发现了小班幼儿在生活方面的技能还有些欠缺,如以往剥糖纸时大多数幼儿都无从下手,作为教师,我也常常代劳。今天当幼儿又来寻求帮忙时,我以“手破了”这个善意的谎言拒绝了对他们的帮忙。孩子们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便会有更多次的成功,以后对这些基本的技能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了。教师不要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就低估他们的能力,只要给他们动手去尝试的机会,他们的表现往往超出预料。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在真实生活的情景中积累经验,初步形成自助、求助、助人的意识。

2.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方法和经验。

当我们总是在担忧幼儿动手能力差的时候,有没有反思一下成人对幼儿的包办行为呢?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幼儿,当幼儿迈出学习的第一步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方法和经验。一开始,幼儿在寻求老师帮助未果的情况下各自想办法,或用手剥或用嘴咬或用手捏或寻求同伴的帮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去直接帮忙,在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后,通过建构不同的支架,对遇到困难的幼儿,尝试通过引导间接帮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尽量引导每个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到成功,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升一步。幼儿在经历了诸多过程后都成功地吃到了糖,他们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了提高。

3.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注重教育的渗遗性。

这个案例是生活中一个随机产生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适时地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鼓励者和引导者,只给予幼儿一些小小的语言提示,其间有教师的鼓励,幼儿间相互的模仿,无需刻意地去设计教学,让幼儿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景中进行体验,幼儿在生活中学会了生活,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活动的结尾,教师不忘用拟人化的语言提醒幼儿地上有糖纸,这也萌发了幼儿一定的环保意识,不要随意乱丢垃圾。教育无处不在,重要的是如何将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要留下过多的教育痕迹。

4.延伸一系列的活动,拓展活动的延续性。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包装袋,供幼儿操作;在游戏“娃娃家”中,给“娃娃”剥糖纸,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真实生活中难以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积累经验、丰富经验。对于今天没有学会剥糖纸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尝试,给予他们尝试的时间。在这样一些非正规的学习活动中,幼儿只要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投入到主动操作实践中,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从而获得发展。

糖教学反思 篇2

课前

当我收到肃南县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室九月份活动通知单,以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课“有多少块糖”同课异构时,我心里就忐忑不安,虽说教龄20年了,但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是老教师们私下聊天常说的话,“怎么办”?

关键是如何设计教学?翻书、翻教案、网上查资料,最终抓住本节课重、难点,教学设计初稿完成上交。后来收到红小张燕老师二次发来的同仁们修改过的教学设计,很是感动,修改细心而又到位,非常感谢同仁们的辛勤付出!

课中

在不断的思考中,我决定再补充教学设计。通过互+计划培训学习,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变化,再不是一根粉笔,一本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融合。在雷皓老师的`数学绘本和王艳着老师的童话数学课堂智慧的启迪下,跳出数学课本读数学,数学课中融入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喜欢比学会更重要。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开始自编童话故事。看到练习题中出现青蛙,所以就以青蛙起名小小和白云起名多多两个童话人物对话展开。(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两位小伙伴,他们分别是:青蛙小小和白云多多,和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天气阳光明媚,天高云淡,青蛙小小和白云多多决定去神奇的数学王国逛一逛。)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数课桌,以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体会行和列,知道一行一行的数,就是横着数,一列一列数,就是竖着数。然后做游戏“排排队”亲自体验行和列。并完成导学练习单相应题目。

活动二:数糖果,青蛙小小为奖励孩子们准备的糖果,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再数一数,最后完成导学练习单相应题目。活动三:我说你摆,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通过以上说——数——摆——列,总结规律,完成课本练习2、3题。拓展练习多多送月饼,是为学生学习乘法埋下伏笔,这样60个2连加,太麻烦,联想到乘法,有没有简便方法,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课后

第一,在检查孩子们导学练习单时,发现对行和列的理解还是有困难,尤其是对列的理解较模糊。练习中竖着数列式学困生就有困难。第二,摆小棒的预设,没有考虑到一列摆2根,摆6列,在桌子上摆不下的问题,另外,圆柱体的木棒,容易滚来滚去,学生摆不好。第三,拓展练习引导不到位。第四,学生表现来看,中等生表现较好,尤其是平时不咋滴的一个女生,说的方法和做的题,很是让我激动。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和改进。

糖教学反思 篇3

《苦糖》是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我"自幼家境贫寒,禁不住甜味的诱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亲戚探望生病父亲的白糖"偷吃"光了,母亲知道后,出乎意料地没有责怪我,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满怀愧疚的我发奋读书,终于有了出息,每次回家都会给母亲带一些白糖,而自己却很少再吃白糖.这篇文章,每读一次,都会带给我新的体会,备课的时候是一种,重读的时候是另外一种,现在手边没有教材,回味的时候又是另外更加复杂的一种,我实在想不出更加恰当的语言来形容.现将课堂上的得失做一小结.

一 由题入手,问题导入.

糖,大多数都是甜的,可作者为什么以《苦糖》为题?不是很矛盾吗?这是什么样的"糖"?又"苦"在哪里呢?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齐读了两遍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马上提了出来,"苦糖苦在哪里?""糖为什么是苦的?"虽提法不同,但都指向了文章的中心,就着问题,大家开始潜心会文本,找出糖的"苦"处.我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设疑导入的文章.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感悟和自主探索.

二 理解白糖的"甜"与"苦".

白糖的甜,学生有自己的感性经验,课文中也有描述,非常细致,从未吃过白糖的"我"甚至叫白糖为"神物",可见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但怎样理解白糖的`"苦"呢?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对于妈妈知道真相后为什么没有打我这样反常的表现,有一个同学说,妈妈觉得反正都已经吃了,打也没用,白糖还是没有了,索性就不打了.对于我长大成人有了出息之后就再也不吃白糖,有一个同学甚至说,是因为那次偷吃白糖太多,牙齿坏了,不敢再吃白糖.我想这可能与他们的认识经验和年龄有关,但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我没有给予肯定,而是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去感受白糖背后的"苦".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背景和现在距离较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最后还是有几个学生说出了"愧疚""悔恨"等.有的说母亲是爱我们的,他没打我们是因为这些糖妈妈是舍不得自己吃的,就算我不偷吃,她也会留给我们孩子吃的.有的说,本来是生病的爸爸该吃的,我觉得对不起爸爸,才会不吃白糖,看见白糖就会想起偷吃白糖这件事情来.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我不期望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但我愿意听听孩子们的多元感受,看看这篇文章在孩子们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

也许这份厚重学生暂时无法理解,但我相信以后的他们会懂.

这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常规课,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更要时常反思.

糖教学反思 篇4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糖教学反思 篇5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学生对于什么是角、直教、锐角、和钝角都能正确的进行判断,可是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难点却不理解,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判断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课上通过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辨角”、“画角”、“玩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丰富的角的表象,为什么学生还不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呢?现在回想教学过程,我认为根源在于教学角的组成时,没有深入挖掘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只是从表面上让学生理解了角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角。()教材中没有出现角的符号,我也没有给学生补充这一知识,因此学生没有弄清角的大小到底是指哪里。

在今后教学“角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我认为除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状,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外,还要让学生认识角的符号。让学生知道两条边张开的地方,用弧线表示出来,就是指这个角的大小。画一条小弧线这样就使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由抽象化为具体,由表及里内化了知识,自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明确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我们在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集体研讨、商量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揠苗助长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糖教学反思 篇6

设计意图:

《小老鼠和泡泡糖》是一首幽默、诙谐的乐曲,让幼儿通过游戏情境,熟悉乐曲,再通过听乐曲更好地表现小老鼠的动作,让整个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根据乐曲特点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一韵律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习合拍的做小老鼠走、拉泡泡糖的动作。

2、有节奏的语言和动作可以帮助自己更合拍的表演。

3、知道泡泡糖会别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要爱护环境。

教学准备:

音乐《小老鼠和泡泡糖》

教学过程:

1、探索A段动作

(1)教师边念边用手部动作示范

师:有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到草地上来玩,你们看”吱吱吱”它来了(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

(2)幼儿尝试找出并运用学习动作的策略

师:念到什么词的时候小老鼠向两边看的?

幼:西字的时候。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不好?(师生听琴声表演)

师:刚才我们用小手玩游戏,这次我们用小脚来试试看。(师生听琴声跺脚)

师:如果音乐再快一点你们能不能玩?(放A段音乐,用不断加速的方法,感知小老鼠走路的动作)

师:说说你们做得怎样?

幼:不错。

幼:很好。

师:好在哪里?

幼:跺得很整齐。

幼:我们能跟上节奏。

师:那再来一次行不行?

2、探索B段动作

师:小老鼠玩着玩着捡到了一块大大的泡泡糖,小朋友们听听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放B段音乐)

幼:小老鼠被粘住了。

师:老师手上也有一块泡泡糖,谁来学一学小老鼠被粘住了的样子。(幼儿与老师表演)

师:好,现在小朋友做小老鼠,我们一起去草地上玩一玩。(放整段音乐)

师:小老鼠被粘住了,怎么办呢?

幼:用水洗。

幼:用手拉。

幼:用剪刀剪断。

师:刚才小老鼠用劲地拉泡泡糖是什么样子的?(请一幼儿表演,老师讲解用劲时的表情和动作)

师:我们也来使劲拉一次。

师:小老鼠们再到草地上去玩一玩。

3、学习游戏

师:泡泡糖粘在了小老鼠的'手上,还可能粘在哪里?

幼:脚。

幼:肩膀。

师:小老鼠准备好,我们又要出去玩了。

师:最后,使劲把泡泡糖拉下来,我们回家了。(老师带幼儿做咬断泡泡糖的动作)

师:你会把泡泡糖随便扔在地上吗?应该扔在哪里?

幼:扔在垃圾筒里。

师:为什么?

幼:泡泡糖太粘了,粘到了不好走路的。

幼:要保护环境。

活动延伸

师:你们玩的开心吗?来,到大老鼠身边休息一下吧。

我觉得很奇怪草地上为什么会有吃剩的泡泡糖呢?泡泡糖完应该扔到哪里?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爱护环境)

你们在吃泡泡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将泡泡糖吞掉更不能将吃剩的泡泡糖乱扔。不能破坏环境卫生,好了。我们现在就到外面将破坏环境的垃圾捡到垃圾桶里去吧!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走出去。

教学反思:

小朋友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小老鼠、泡泡糖都是他们很熟悉的对象,并通过语言“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的表述,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第一段的节奏特征,再加上故事的描述和老师夸张的表现,小朋友在听第二段音乐时非常投入,动作也很夸张,惟妙惟肖地将音乐表现了出来。活动结束时关于对泡泡糖的处理,培养了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