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2025/11/1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一、听新闻,带入情境

1、同学们,我们首光来听一则新闻:

(电脑播放显示关于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研发出新式武器的报道。如能选择近期“新闻联播”中的相关新闻更好)

2、听了这则新闻,你最想说什么?

3、是的,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的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1、充分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自己读一读。

2、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准确认读。

殃 帚 腐 壤 翼 略 键 鲸

不折不扣 枯枝烂叶 异想天开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殃、腐、翼、键、鲸”等,“殃、壤、鲸”读准后鼻音。

3、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是怎么归纳的?

三、依托课件,自主探究

1、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出探究内容:

⑴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⑵ “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⑶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请大家分组进行探究学习,结合课文,点击并阅读电脑中“课文链接”“仿生学资料”,读懂上面的语句,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各小组成员把阅读网络信息与阅读课文结合起来,不要完全脱离课本。自己的启示和重要的信息资料还可在书旁批注。

四、全班交流,畅叙感受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事例和网络中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即兴演讲:

(下面两个内容任选一个,自主上台与按座位顺序依次上台相结合)

《“打扫”森林》给我的启示。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五、开放网络,延伸拓展

1、同学们,大自然不愧是人类的老师,它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人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条件。我想,大家一定还想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还有更多的感受想对伙伴们说吧,那么就请在网上浏览,在讨论平台交流吧。

2、开放校园网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讨论平台”或BBS论坛交流,查阅教师网页中的“动植物天地”,做一做“阅读测试”,善于操作电脑的同学还可登录因特网尝试查阅资料。

3、学生小结学习收获与感受;教师布置学生课外继续进行“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

(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习,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习

1、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三、重点学习,交流感受

1、出示三个重点句,请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⑴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⑵ 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⑶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理解。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请生交流搜集到的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2、进行综合性课外学习“大自然的启示”。

五、总结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是略读课文。短文语言通俗,表达方式独特,《“打扫”森林》发人深省:林务官“新官上任三把火”,命令护林工人“清扫”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毁了森林,好心办了极大的坏事。

《人类的老师》短小有趣: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只要科学地认识地球上生物一些运行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3、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蝙蝠与雷达》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从蝙蝠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

了雷达)《在自然的启示》中的两个故事中蕴含了什么道理,读后我们将受到哪些启发呢?

(二)按问题自学讨论,整体认识课文(问题用PPT显示)

1、按学习小组分组,自读并讨论;

①《“打扫”森林》的故事内容。林务官“好心”办成了坏事,为什么这样说?

②《人类的老师》的故事内容,科学家从蜻蜓、鲸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2、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

(三)重点探讨,认识一些自然规律(问题用PPT显示)

1、朗读课文,并以读书回答。

2、探讨:

①林务官“异想天开”给森林带来哪些灾难?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灾难?

②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请举例说明。

③我们国家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其中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相互补充、修正,以形成正确认识。

(四)整合课文,深化认识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2、指名一至二生朗读本文。

3、读人与物的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①“林务官”的例子从反面讲……

“蜻蜓、鲸”的例子从正面讲……

综合看是:认识自然规律,懂得生态利用……

②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仿生学”“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故事”(三至五生简单说)

(五)把自己听到或从书中看到认识和利用自然的例子写下来(课后完成)。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其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走进了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去了解、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警示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蝙蝠和雷达》让我们知道,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板书)

师: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大自然的'启示就是指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

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1、(投影展示)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人类的老师》介绍了哪些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指名说第一篇短文,提示:抓住课题来概括,引导学生说清楚,谁打扫森林,打扫森林的结果怎样。再指名说一遍。

(2)指名说第二篇短文,《人类的老师》介绍了哪些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提示:能不能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来概括呢。】

3、小结: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抓住课题概括,也可以通过找文章的中心句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可以运用。

三、检查字词。

(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遭殃、菩提树、腐烂、土壤、逞凶

机翼、略重、关键?鲸鱼

打扫、扫帚

轻而易举、生态平衡、枯枝败叶

四、再读课文,质疑研讨

(一)学习“遭殃”,体会森林遭了什么殃。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

生:灾难。师:猜对了。

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

不想森林却从此遭了殃。

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

(二)探究森林遭殃的原因。

师:为什么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反而让森林遭了殃呢。

1、读课文第

5、6段。(投影展示)思考:为什么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反而让森林遭了殃呢。

2、交流汇报。

(1)这两段话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如何互相联系的呢。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课文当中写到的一些事物,写一写、画一画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

教师先示范: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

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

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

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3)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师:其实,不仅是在这森林中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是通过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的,缺一不可,这就是生物链。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生物链。只有链条中的任何一环不受到人为的破坏,我们的大自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

4、回顾课题:可是,文中的林务官却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人为地除掉了杂草、灌木,他的“打扫”森林,还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扫吗。课题上把“打扫”加上了引号,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特殊的含义呢。

(指名说,相机板书:破坏,违背)

小结过渡:是啊,林务官打扫森林,人为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个“打扫”非但没有让环境变得更好,反而把森林给毁了,好心办了坏事。(板书:自然规律),结果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板书:惩罚),可是,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向他学习,又会怎么样呢。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改观、遭殃、关键、异想天开、生态平衡”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运用在前三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概括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认识究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示,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师生收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 出示精读与略读的连接语:

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默读下面这篇文章,说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写下来。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怎么样来学这篇课文了吗?

二、按提示自己学习,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1、从文本结构上去发现:(两个小标题,写了两篇短文、)

2、谈谈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发现是(从一反一正两个方面谈人类破坏自然与利用自然的不同事例。)

3、交流感受深的句子: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三、学习“打扫”森林

1、出示课题,齐读,有什么想说的?围绕双引号讨论

打扫的本意——美化森林,找到有关的段落读,体会林务官的.初衷

打扫的后果——使森林遭殃,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交流感受

明白为什么加引号,好心办了坏事。

2、阅读课文,明白为什么好心办坏事

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画联系图,解说原因

枯枝败叶——增强土壤肥力——生长得好——昆虫、鸟类、兽类多了——捕食害虫

灌木丛砍了——鸟儿飞走了——害虫逞凶了——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森林毁了

谈谈“吃、咬、钻”这几个动词的顺序能不能换。

3、从这件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我们不能破坏这种生态平衡。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中人类的老师指什么。

2、默读课文第一段,找出飞机与蜻蜓之间的联系,自己说说

3、默读第二段,找出轮船与鲸的联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4、人类还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和创造,学生谈自己课外搜集的信息

出示教师补充的信息:

建筑上的薄壳结构

长颈鹿与抗荷飞行服

云杉与电视塔

5、齐读——“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五、作业

阅读课外科普小短文,丰富自己的知识。

板书设计:

“打扫”森林—————————树木干枯 光秃秃

砍光灌木

遵循自然规律 保护生态平衡

人类的老师

鸟类————飞机

鲸—————轮船

发明创造 改善生活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

(1)想想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