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2025/11/1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习:

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0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聆听蒙眬汩汩

B草丛暮色古刹汇聚穿越轻柔清脆

草丰林茂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雄浑磅礴铜管齐鸣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C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齐读)

四、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并背诵本段。

3.学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第35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2

课文链接:

鼎湖山——岭南四大名山(鼎湖山、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之首。195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名字的由来,三种说法:①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而得名。②后来,传说轩辕皇帝曾在山里铸鼎,遂改名为“鼎湖山”。③还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听泉)本文转载

字词积累:

鼎湖山肇庆宛如泠泠淙淙迸跳身不由己童稚清澈透明了无杂尘楹联

小心翼翼拾级而上怅惘安详嬉戏引人注目古刹可见一斑繁花似锦

蜂蝶翩飞生意盎然迥然相异枝繁叶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籁俱寂枕泉而眠诞生繁衍新陈代谢污垢遐想

题目解读:

鼎湖山听泉——题目中心是“泉”。文章中作者的写作重点是“泉”,作者的意图是——赞泉、颂泉,而“听”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段、场景下认识“泉”的手段。

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有三点原因:①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②小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色。③通过“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整体感知:

本文的写作手法(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

空间: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主

时间:黄昏(1-5)——晚饭后(6-7)——夜间(8-10)——次

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贯穿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初闻泉声(1节)——引发联想,爱上山泉(2-3节)——回旋、宕开,介绍庆云寺等(4-7节)——深夜听泉,感悟人生(8-10节)。

具体赏读:

1、 本文如何抓住“听”来组织安排材料?(课文写“听”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山泉的句子: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初闻泉声(泉声的晴朗)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再睹泉踪(山泉的活泼)

“安详厚重……嬉戏往返的孩子。” ——泉声钟声相映衬(山泉的青春气息)

(浑然一片的泉声——略写)

“入夜……鼎湖山的灵魂。” ——泉声分清层次,感悟人生哲理

(分清层次的泉声——详写)

(2)具体分析文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第一处:未见泉形,先闻泉声,如闻泉影:泠泠淙淙、极清朗→心情变化:顿生雀跃之心→去努力捉摸泉形。(寒翠桥)

第二处:写出了山泉之多(暗示鼎湖山生态环境之好)。以及山泉时隐时现(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特点。这就找到了山泉与调皮的爱女之间的相通之处,情感上自然由爱女而爱泉,这样作者就会用听去领略感受泉声,喜爱泉水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三处:钟泉之声结合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分别化为老人与孩子,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第四处:作者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一是多层次的泉声:柔曼、清脆、厚重、雄浑,是按照由弱到强、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描绘;二是在泉水的交响中,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发展规律;三是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完成了自我心灵的净化。

2.除了写泉声外,作者在文中还花费了大量笔墨写了什么,偏离文章中心了吗,为什么?

5-7节的内容及意义:这几节并没有偏离文章中心,鼎湖山的景色之所以如此美丽,正因为鼎湖山泉水的孕育和滋养,这使鼎湖山树木葱茏,山林湿绿如海。庆云寺昨日的佛事兴盛,今日的花繁树茂,都是泉水存在的缘故。因此这几段,为后文的“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作了铺垫,起着蓄势的作用,体现了散文“形散而形不散”的特点。

3.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1)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湿”和“推”写出了鼎湖山的树木鲜绿欲滴,绿意浓厚,而且富有层次感:越往高处,绿意越浓。

(2)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怅惘”本义:惆怅迷惘;或指心中有事,无精打采。本文中的含义:陶醉而迷惘。理由:因为作者感受到了“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并且为此陶醉。但是不见泉影,只闻泉声,欲寻泉踪,于是产生迷惘之感。

(3)课文第八节中的“浸”、“融”、“滤”的理解。

“浸”:这既写出了山中夜晚的寂静,而且写出了泉声的清澈、空灵。

“融”:这恰切写出了作者全身心都被奇妙的泉声所陶醉,并且身心沉浸于想象之中的情态。

“滤”:照应了“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传神地写出了泉水对作者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

(4)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孩子如铃的笑语”来形容泉声,生动写出了泉声轻快、清脆、清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5)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

鼎湖山本来是古老的,然而清朗的泉声正如孩子的笑语,这使鼎湖山焕发出青春气息,隐约在告诉我们,山泉是鼎湖山年轻的.源泉,是鼎湖山的灵魂。

(6)“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这一副对联引起了作者的共鸣,觉得它道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下文写“令人点头会意”。上半句的描写正如作者感受到的“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下半句与后文的“站在亭前望去”相印证。作者著录了这对楹联既精练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结构上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7)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作者在这里化用名句,简洁的写出了泉水对鼎湖山的重要性,写出了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引人联想,拓展了意境,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8)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灵魂”?

山泉滋润了花草树木,孕育着生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让进山的人“身心了无杂尘”。

(9)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的祝愿,同时也让人铭记: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表达作者由衷的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幅树与泉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谈感受

教师:

树:生命力的象征,蓊蓊郁郁,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泉水:似听见它们的欢笑,流淌的声响

总之,这种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令我们神往

现在让我们接着这幅图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天空飘起了细雨,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我们的视野也随之模糊,景物也笼罩在烟雨中,看不真切此时你又有何感想?

或有另一种惊喜,或为欣赏不到美景而惆怅,不管怎样此刻我们肯定有一种感官会更加灵敏——听觉

这节课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耳朵的潜力,在想象中走进鼎湖山去聆听那里的泉声(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释题

迅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点拨析题的角度,学生交流讨论,如学生不能解决,教师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一个“泉”字,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独特的美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读准字音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学生读书,圈点关键信息)

重要词语:

流连忘返 生意盎然 迥然不同

万籁俱寂 可见一斑 翩翩起舞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游览鼎湖山听泉时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2.默读课文,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作者行踪顺序是: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3.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随着作者的行踪的变化,景物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学生讨论归纳)

概括:黄昏——晚饭后——夜间体会课文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五、吟哦讽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运用“吟哦讽诵”的方法诵读课文1—3节,并将自己读书时的收获写下来,准备交流(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2.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再次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4.总结诵读方法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揣摩作者的情感,把喜悦读出来

六、课堂小结

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本节课我们侧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

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自由诵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行踪顺序: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难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指名学生说出作者的行踪: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在山途中观景听泉,感受到了泉声之响,泉水之多,泉声之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悉心阅读,走进文本

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尽管鼎湖山山泉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还是模糊了一些,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划出文中表现泉水优美的词句,加以赏析看看鼎湖山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阅读,划出相关词句赏析)

(此处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侧重于他们的主观感受,但在引导上对字词句段、章法、修辞、写法都要予以强调)

1.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感受到的泉声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

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抑忽扬、不

绝于耳……

2.学生赏析语句,自由发言

例句:(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脆、厚重、雄浑等特点让人眼前仿佛呈现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丽景象,表现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赏析:一个“送”字能让人体会到鼎湖山的.“殷勤、好客”,“枕边”比“耳边”更确切,“枕边”除含有“耳边”的意思,还说明“我”已“躺在床上”,静下心来

(3)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作者在玄思妙想中捕捉到了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蕴涵着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催人奋进之情,突出了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3.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

明确: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就是源于对清泉的喜爱,使作者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让我们来品读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第8段

4.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其他人

(指名同学朗读)

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聆听泉声(播放课件)

5.我们也来发挥想象,试着仿写几个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同组推荐同学上讲台评点赏析(注意是否运用了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总结作者写景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运用比喻、想象、描写等方法,将景色形象生动地

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了作者奏出了一首奇妙的泉水交响乐,人的灵魂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

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泉水: 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作者情感: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热爱大自然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4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是谢大光。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想象奇特,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欣赏鼎湖山奇特的泉水,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迁移运用,能用“像……一样……”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板书大写的“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师: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由猜字谜引入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的学法指导作好铺垫。]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记描写泉水的词语。(学生按要求自学)

2、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3、指名读读这两组词,看看能发现什么?(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总结: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板书:入耳 入目)

4、通过这两组词语,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多 响 美)

5、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亲耳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呢?(播放泉水的录象)

6、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由找划词语导入学习第二小节,体会白天作者看到的泉水多,听到的泉声响。紧扣语言文字,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7、 教师再出示一组词: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8、 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鼎湖山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9、 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10、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11、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2、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13、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文章讲解要主次分明,第三小节的学习一句带过,扣住课文中描写树木繁茂的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草丰林茂、蓬勃生机离不开泉水的滋润,为升华课文主旨做好铺垫。]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音乐起 师范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么多泉声回响在耳边,哪种声音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交流,说明原因,并通过朗读体会)

2、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体会这四句描写泉水的话美在哪里?(都是比喻句,把泉声比作音乐,句子的形式一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3、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4、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配乐朗读,一组读小提琴,增加一组读琵琶,再增加一个组读大提琴,全班齐读铜管齐鸣。)[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学生朗读会入情入境。]

5、你觉得作者听得对吗?夜晚那么黑,他能分辨得清吗?(他是用心在听,板书:入心)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也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播放泉声)(学生自由发言)

7、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利用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

8、我觉得此时的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听懂了山泉优美的乐韵,感受到山泉跳动的脉搏,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到泉水的美)

9、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课件示: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用作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原文总结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知上,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

三、 作业与延伸: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2、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多、响、美 入耳

孕育生机 入目

滋润万木 入心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6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伴你学》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