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找骆驼》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前提下,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分析判断,体现单元教学目标。
1、悬念导课,激发兴趣。
今天上了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出了略读课文的味道,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课前学生已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悬念导课:“商人丢了骆驼,而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真是神了!”这样的导语,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渴望知道其中的秘密,读书的兴趣高涨。常言说兴趣是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何愁学生找不到其中的奥秘呢?
2、在分角色朗读中得到启迪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在分配角色时,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时能入情入境,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这样的朗读感悟能不深刻吗?因此在读商人愤愤地说时,他们的声调提高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时,他们的语调缓慢了,此时此刻他们好像真的成了文中的商人和老人,对话读的有声有色。在朗读中了解了骆驼的特点,在朗读中领会了老人的判断。神奇的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不攻自破:原来老人能帮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武器就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判断。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节课结束了,我也觉得轻松了,而这轻松就体现在兴趣先入,朗读为重,感悟推动。学生在自主、自觉、自悟中,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养,达到了高效。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个谜语谁能猜出答案啊?(课件出示谜语找生读谜语,知道“沙漠之舟”是指骆驼)
师:同学们真聪明,是骆驼。(欣赏骆驼图片)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骆驼的资料,有谁能为大家读一读啊?(课件出示骆驼资料找生读)
师:有位粗心的商人丢失了他的“沙漠之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帮助商人“找骆驼”。
(板书“找骆驼”),指导读准轻声tuo。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捧起你们的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有哪些角色,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另外在读的时候,画出不认识的.生词。
2、读完了,老师想出些词语考考大家好不好?(课件出示词语)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老师帮大家总结了一下(齐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骆驼的事。
二)明确学习要点
1、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课文为我们准备了阅读提示,谁愿意读读阅读提示?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骆驼的特点”
1、首先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1-7自然段,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画出。(划好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骆驼特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然后再说说骆驼的特点?(教师板书:左脚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一颗牙)
思考:“跛”什么意思?谁能为大家表演一下跛脚走路?
3、老人准确的说出了骆驼的这些特点却说没见过骆驼,大家觉得商人听了会信吗?那商人会说些什么?
过渡:大家很好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第二个问题吧!
(二)探究“如何知道骆驼的特点”
1、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介绍了老人是如何判定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第10自然段)
2、那么谁能说出这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不紧不慢地读)
3、“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镇定,不慌不忙,很沉稳)
4、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读出老人的不紧不慢。读完后,请大家用画出老人看到了什么,通过看到的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5、在因为所以、的句式中,我们知道了因为(原因),所以(结果),这样的句子就叫做因果关系。 6、总结骆驼特点和发现特点的原因7、老人为什么可以准确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课件总结)
四、深入理解,解读推理
1、老人为什么不让商人顺着树叶,米、蜜的方向去找,而是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米和蜜终有流光的那一刻,沙漠里也不是处处都有叶子,只有脚印是持续存在的。)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商人通过老人的指点找到了骆驼)
五、小结延伸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1、把今天学的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的新发现,准备在口语交际课上与大家共同分享。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同学们,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16课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件: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习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个来自阿拉伯的民间故事,请同学们先欣赏课文(出示课件:课文朗读),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3、说得很简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结果补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试呢?(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出示课件: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
2、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课件: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4、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5、说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6、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吧!(出示课件: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7、你们能从商人说的话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来越怎样?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是的,不错,对极了。)
8、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9、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四、再读课文,品味经典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7、谁能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出示课件: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8、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9、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分角色读一读吧。
10、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11、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12、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五、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四组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我们学习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我们学习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我们学习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2、说得非常清楚,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
六、作业:(出示课件: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1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学习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指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 (生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找骆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骆驼是一种动物,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所以骆驼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驼峰里的脂肪。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说一说:(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因为老人看见_脚印左深右浅 ,所以知道_左脚跛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左蜜右米 ,所以知道_左驮蜜右驮米__;
因为老人还看见 叶上留有牙齿印,所以知道 缺一颗牙齿。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