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1
讲桂花雨这篇文章提前看过优质课,但是引导的还是不够。
那桂花树的花好看吗?学生有些愣,他们自然而然觉得文章是写桂花,那么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习惯性就说好看,最后导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习惯回答,这是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比较差的习惯,不从文本里找依据。
圈画文章中表现桂花雨香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字是什么旁?三点水。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吗?看得见,摸得着。桂花的香气看得见,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浸”。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反复品读。还有一句话也有“浸”字。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中秋节前后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其他季节的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读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里有——桂花糕里有——桂花茶里有——怪不得作者琦君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原本想为思乡情做铺垫,“不说香飘万里”和“才是香飘万里”进行对比,其实在母亲心里不是桂花的`香浓比较,而且情的浓与淡,但由于前面学生两次那种习惯性思维,导致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完成。
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激情澎湃的鼓励,整个课堂慢悠悠的,效率极低。本来可以十分钟解决的问题,被我活生生拖延到了一节课,其实很多问题学生已经略知一二了,我只需要顺势而为就能引出重点,这是其一;其二,不要为了极个别学生耽误了整个班的学生,不值得。其三,课堂语言一定要准确,这节课我在不同的香气上花了太多太多时间,意义不大,效率不高,其实我只需要说不同香气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重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2
很荣幸在学校和教研组的关注下,十二月初我参加了三校联谊研讨课的执教。虽然课文上完了,但留给我的却不仅仅只是一堂课后的感觉。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课与预设的会出入那么大?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为什么我会接受不了这样的教学?难道真的是我的教学理念不对吗?等等疑问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直到最近才觉得有了些许明朗。
一、学生永远是主角
首先我想我的课与预设的`出入这么大关键就是我没有备好学生的课。虽然试教时分别上了四年级与五年级,感觉也不错,但我没估计到正式上课时学生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他们很紧张,而我恰恰没有很好地舒缓他们这种情绪。在课始的闲聊中,学生谈家乡给他们留下的记忆时我就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说具体说生动而是匆匆走了一个过场,以至于自己就开始对整堂课没有底了。
如果那时我能放松地引导学生好好聊聊,轻松聊聊,相信学生不但会彻底放松还会更容易进入整堂课的情景中。就如王红校长点评时所说的“学生是活的,不可能与你预的那样一成不变的。”是的,学生是鲜活的,怎么可以用我试教时得来的经验套呢?我真的忽略了这堂课的主角了,所以把学生永远把在第一位,让你的学生永远是主角这对于上好一堂课至关重要。
二、散文的形散教学
其次《桂花雨》是一篇散文,从没尝试过散文教学的我现在想来那堂课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形式教学的。不管课前怎么备课其实上的时候完全可以放开上,特别是本课,既然是散文,何不学学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呢?让学生质疑,在解惑的时候抓住干线──桂花雨为什么能牵动我和母亲的情思,这到底是是什么?或许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然就会理出那条线──我的摇花乐和母亲的思乡情。
但很遗憾我只是在开头让学生质疑,然后又是走过场一样赶紧引到我预设的步骤中来,我怕学生的开放会漫无边际,会让我点不了题结不了尾。说白了我不敢放手教学,依然是循规蹈矩地按教学设计上,所以才会上得连自己都感觉很生硬很牵强,感觉我在拉着学生走完整堂课。现在想来真的是惭愧啊!其实无论学生怎么理解我只要抓住主线不就是让自己的课也与文本结合起来了吗?那才是真正的散文教学啊!
遗憾也是一种收获,虽然这种收获有些苦涩,但这样的收获会更长久,一堂研讨课让我看到了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的薄弱点,也让我明白了我的语文教学发展的前进方向,相信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会让我在语文这条道路上成长得更快!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3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辅助多形式朗读,逐步体会“摇花乐”。
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缠”字,我的话语,写出了“我”的“期待”之乐,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以帮助朗读,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的期待、兴奋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铺、抱、摇”等动词,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一边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学生结合淋雨的经历,想象桂花落下来,如雨丝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通过边读边表演,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到了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原来摇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种场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了母亲的撮桂花和父亲口占一绝,感受全家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之中。
最后,我让学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摇桂花来写一段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比赛,也可以是赏花,等等。相信,课堂上那种深刻的感受,定会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也融入其中,边想象边体会。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4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我先让学生分主角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摇桂花”的欢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欢乐之情。
接下去是让学生感受故乡的桂花香,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母亲说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抓装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这句话,让学生感受家乡的桂花香,感受母亲思念家乡的情感。这样一步步引导,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纷纷表达了自我的感受。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述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景就不一样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明白,这方面仅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经过这次上公开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5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依据本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有舍有得,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1、品香。
上课开始,学生一如既往地按照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识记更多的内容,标画四到六个关键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关键词标画得相当准确,我为孩子们的快速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然也为我下面的引导去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谁能用一个字形容桂花的特点?”孩子们异口同声:“香。”边读边标画:哪些句段能闻到花香?学生潜心读书,一口气找到了五个句子。然后聚焦“浸”“全年”“全村”品读感悟,感受整个村,每位村民的身心都被香气包裹的浓厚氛围。
2、知乐。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浓浓香气中还洋溢着老乡们的欢乐呢!为了感受这份快乐,我设计好了读书题卡,即以列表的形式找到文中写了哪些人乐,乐的方式。其中醉了的人是谁呢?此时孩子们自读自悟,把阅读收获一一呈现到题卡中。接着在班内展示,喜欢谁乐的方式就展示谁?此时的课堂完全沉浸在了快乐的读书交流中。当然交流最多的还是我的乐,有的孩子边吟诵边做动作,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爸爸的吟诗也让同学愿意模仿,那真是有模有样,掌声此起彼伏。
3、懂情
这么香,那么乐,妈妈怎么却这样说呢:“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怎么了?高涨的热情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学生的思维再次走向深入。联系上文,让学生找出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说一说,再读一读文字,有几个同学悄然举起了手:在母亲心里,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是呀,一语点醒梦中人,所有孩子把目光聚焦于他,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二、教学优点
抓住重点句段读中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由闻香到享乐再到懂情,情感一步步升华。表格式阅读更是一大亮点,在对比中更感受到我的`“摇花乐”。
三、不足之处
优秀的孩子能一步一步围绕问题展开阅读,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在感悟慢或不到位时没有预设更好的办法让他们提升是一下大遗憾!
四、整改措施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我会补充作者《烟愁》的后记中的一段话: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他们对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引导孩子感悟母亲对作者的影响。还会放慢读书的节奏,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6
《桂花雨》是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几个板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最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一、走进桂花雨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接着揭示课题《桂花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本篇课文中写了什么景?又写了什么事?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课文写景写的是桂花;写事写的是摇桂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课文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并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是通过这样的情景制造,让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也把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运用旧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形成较好的学教氛围。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写“法”,感悟用词的精妙。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现的八个“香”字。但是课文中的八个“香”每个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带“香”字的句子后,指导学生朗读每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几句带有“香”字的句子独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话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另外还有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尽管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大胆展示自我,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这些句子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划出写“香”很妙的词,并品读作者用词的巧妙,特别是对“浸”字的品读引导到位,使得学生理解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到深处。这不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飘入学生心里,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学生体会到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用词的精妙。教学环节中采用自主、探究法,老师适当地点拨,通过自读自悟的形式品读句子,品味词语,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
三、体会摇花乐
通过动作、语言描写,体会摇花乐,获得语言“味”。体会“摇花乐”环节的教学,是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反复品读,并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充分体现摇花的“乐”。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桂花飘落”的情景,特别是让学生扮演儿时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这些词语,充分体验桂花雨落下时的心情。“摇花乐”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在朗读赏析后加深了对“桂花雨”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随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假设就在这棵桂花树下,会用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感悟故乡情
再现送花情景,感悟浓浓的故乡“情”。上这节课的主旨是通过感悟课文的景及物进而来体会思乡情。通过对前面“桂花香”及“摇花乐”两个环节的感悟,学生已对桂花充满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文中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进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蕴含的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读、思、想、练、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扮演文中幼时的我和邻居阿婆,再现当年的“我”为邻居送桂花的`情景。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表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蕴含的乡亲们那浓浓的邻里情谊,深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摇花人
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摘取作者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家乡味》、《水是故乡甜》中的句子进行深情的朗读,在这样的朗读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以情感人,强化内心体验。虽然文中所体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童心是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