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2025/11/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1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于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故事,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与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文配有插图画面,泓括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火热朝天的开通河道,禹正在与有经验的老者观察地形,画面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领会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凭借。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从课文当中获取信息教学中,教学中我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讲故事能力为辅,穿插阅读训练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体编排课文,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在本次教学过程当中,我更多的注重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学生书写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正。

通过讲授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远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感人事迹代代相传。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__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___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___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 ),走遍了( ),仔细地察看(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 ),劈开了( ),引导洪水( )。”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学完这一段,我又朗读了《上下五千年》中大禹治水的一个片段,这时学生对大禹不怕艰难、智勇双全的品格领悟得更深刻了。

对这样的远古神话,我利用课外阅读课又读了一些,学生对远古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当天就买来阅读了。我想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3

1、化“繁”为“简”。

什么叫“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是本课的关键语句,体现了治水的艰难,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直观印象,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我想到了用线构画。在黑板上画一画,写一写,一目了然:这儿是一条大河,那儿是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这可是治水中最艰巨的任务。接着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劈开”的艰巨性。

2、及时抓住关键,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

禹怎么知道挖通哪里的河,劈开哪里的山?为什么会治水成功?因为大禹治水有方。出示句式:禹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禹查看水流和地形是为了确定挖河劈山的路线图,疏导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还是智慧能干的人。在教学“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时,点出“千、万”,问学生:大禹爬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条河?大禹真的数过吗?接着追问:请你想像一下,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禹吃的`苦多吗?这每一种苦他都吃过,他都尝过,这里的“千万”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示禹吃的苦很多很多。在教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时,点出“九”也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明大禹挖通了很多河,劈开了很多山,才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小朋友们,因为禹是与洪水作战,所以大家想一想,她在挖山通河的长期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在教学时,抓住“千、万、九、九”这样四个字,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老百姓的幸福,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从而感受到大禹是一个一心为民、勇敢坚强的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4

《大禹治水》,课文有了变动。开头除了描写洪水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还写了禹的父亲治水九年却失败,描写禹治水的过程也截然不同。教学过程中,我将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结合进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禹治水前的段落,我引导学生将新老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思考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不难发现相同点是都描写了洪水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不同点是新课文描写了鲧治水的情况。为什么要增加这样的内容呢?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讨论后收获很多,不用我多说,就能体会到治水之难,也能感受到禹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

教学禹治理洪水的过程,我用老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千辛万苦”引入,学生从字面上就理解了词语意思,我追问: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体会到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相关内容,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治水之难。

最后是大禹这个称呼的由来,课文中只提到了百姓安居乐业,拓展一下老百姓会对禹说些什么,尽情表达对禹的感激以及对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的钦佩之情,在名字前面加“大”的原因顺势而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5

课文第二小节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抓住关键词“千辛万苦”,引导学生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察看地形”,“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时会吃哪些苦?会怎样对待?

孩子们都能联系书本,电视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大谈大禹的吃苦事迹。有的说,他在爬山的时候,手不小心碰到带刺的植物,会流血,但他咬咬牙,挺过去了;有的说他的鞋子穿破了一双又一双,甚至脚底也起泡,但他还是忍着痛继续察看地形;有的说,到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头顶,热得满头大汗,可是,大禹还是和老百姓一起干着;还有的说,在劈山的时候,一块大石头滚下来,刚巧砸在大禹的脚上,受伤了,可是他只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包扎了一下,又和老百姓干在了一起……我对他们说,大禹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所吃的苦我们说都说不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于是大禹的坚强,大禹的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6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