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六年级数学教案

2025/11/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

如何突破分数乘分数这个难点?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整个六年级应用题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在人教版第5页的例3中,它是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着手进行理解和分析,在经过繁杂的把单位1按分数意义平分再平分,还要借助画图让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而这个十份就是把分母相乘而得来的。法则的证明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复杂的。纵观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它是按照成人的思维能力从最正统的思路按部就班着手进行分析与解释,它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没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又不难得出分数计算法则的方法?其实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法的过程中,特别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学习,到了后面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记得的只是它的计算法则了,我们大可以撇开分数乘法的意义,换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大家都知道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分数化小数的知识,不妨在这节里拿出来用用,从小数乘法着手进行推导,学生会很快接受和掌握。

可以这样进行,先讲例3,把例3里的分数改成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如

一、列式(要求只列式)

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3/5*3=?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数量关系:

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小时数=一共可耕地的公顷数

列式:3/5*3/4=

二、探讨怎么算,初步感知

1、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自由发言自己的想法

师生齐小结:3/5*3表示有3个3/5相加即

3/5+3/5+3/5=3*3/5=9/5(公顷)

2、而3/5*3/4则可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3/5*3/4=0.6*0.75=0.45即

3/5*3/4==9/20(把小数的结果化成分数)

让学生猜猜,中间的计算过程是可以怎样填写

补充完整:3/5*3/4=3*3/5*4=9/20

三、进行验证:

1、老师出题:1/2*1/5=?5/8*1/4=

学生尝试完成并板书:1/2*1/5=1*1/2*5=1/10

5/8*1/4=5*1/8*4=5/32(这道题稍繁杂)

2、进行总结:你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可以怎样算?

通过对以上式子的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教学如何用以上的法则去学习分数乘整数

如例题中的3/5*3,其实也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如下:3/5*3=3/5*3/1=3*3/5*1=9/5

把整数3化成分数形式3/1就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了

4、出两道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

如:3/9*2/7=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做,

第一种方法: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3/9*2/7=033*0286=009438

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乘法的法则去做

3/9*2/7=3*2/9*7=6/63=00952

四、教学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这样进行教学虽然有其局限性,如分类数的选择就有讲究,必须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二是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分数这个过程不是每个小数化分数都很容易。故而这样的分数也不是很随意的能找到,而对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就很难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有效的验证,当然这里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举一知十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计算法则。这样做的基础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旧知出发正向迁移至新的知识中去。这是可行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

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

2. 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3. 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

二、知识新授与应用

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

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

图3:有多少个黑点?

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

图5:“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教师介绍学生认识。

2、练习。

三、回顾小结:

学生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节课是课本中的一个《测量旗杆的高度》课题,首先在设计之初就立足于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完成。所以此课题的学习安排在了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并且能够综合应用的基础之上。

2、这节课有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课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原因之二是提前给学生分好了小组,布置了预习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原因之三,对本班的学生状况熟悉,上课时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

3、本节课还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树高;影子在墙上,影子在斜坡上,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是学生感兴趣且觉得有用的内容,他们易于接受。通过身边的实例,及他们测量旗杆时的剪影,让他们觉得新颖性及重要性。

4、本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如下收获

(1)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在分组合作活动以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二、纵观本节课,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困惑及不足

(1)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较长,如果学期的教学进度允许还可以,如果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还能进行吗?那么如何协调好数学课题学习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呢?

(2)交流合作与动手操作的协调不够。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前提下展开交流与合作。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阶段的个别引导有所欠缺,因此这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显得无所事事。

(3)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之中,广泛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体操作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把握学生情况,及时指导鼓励学生。

三、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拓宽教学思路,更努力的让数学生活化。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页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学生联系生活认识圆环,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圆环的面积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与他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计算圆的面积

(1)半径是5厘米

(2)直径8厘米

2.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认识环形

(1)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演示:环形花坛、奥运五环标志、光盘等环形图案)

(2)图片的形状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很相似?(圆)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环形或圆环。(环形)

(4)学生找生活中的环形。

2.建立环形表象

(1)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做出一个圆环。

(2)学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环形或画出环形。

3.发现环形特点

老师拿着学生制作的环形提问:

“这个环形,你是怎样得到的?”(从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

(1)解释什么叫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

(2)求环形面积是求哪部分面积?

(3)你怎样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4)师:谁能总结一下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教师点拨、总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πR2-πr2)

师:这道题你们会了,老师的黑板上还有一道例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4.教学例2内容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观察: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指生演板。

(4)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3.14×(6×6) -3.14×(2×2)

=113.04- 12.56

=100.48(平方厘米)

3.14×(6×6 -2×2 )

=3.14×32

=100.48 (平方厘米)

(5)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半个环形:R=10厘米,r= 6厘米)

2.判断正误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

(2)环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 )

3.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它的部分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适当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