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2、通过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
教学重点:理解《游子吟》感受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难点: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伴随着歌曲《游子吟》走进课堂。
1、师引导:每天为我们整理衣物的是谁,为我们洗衣做饭的又是谁呢:(母亲)是啊,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师:母亲是多么亲切的字眼,(板书:母亲)
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善良,勤劳,伟大,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我们的母亲。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
2、 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边写边解:母亲的恩情就是指那无私的爱)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恩情。
师: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
1、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1、2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2、全班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指导朗读这句。)
b、他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生谈)
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哪句看出来?
c、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孟郊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比山高,比海深的爱就是——(引读)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他把自己的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都凝聚在了这首诗里。
(集体配乐朗读《游子吟》)
4、同学们,在我们再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母亲送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这就是生活中那细微的母爱。在灾难来临时,母爱却是伟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母亲: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观看那个被母亲用生命救下来的孩子的图片)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也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有哪些事情令你难忘,你又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生自主交流)
2、古往今来,赞美母亲的诗句数不胜数(出示几个赞美母亲的诗句)指导朗读。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此时让我们面对着我们的爸爸妈妈,深深的鞠上一躬,道一声:“爸爸妈妈,谢谢了。”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都报答不了,让我们做一个体贴父母,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吧!
五、课后作业布置:
1、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积累赞美母亲的诗句,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永远铭记
母亲的恩情
报得三春晖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绎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恩”,指读带着学生书空生字,教认。
3、解题:恩情:深厚的情意。“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2、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读读认认。
4、出示以下带有生字的词语,认读识字。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逐段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6、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笔都向外伸展。
恩:上下结构,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心”字写时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服。注意:横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永::“点”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有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母亲的爱是柔柔的.春风,是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她呵护着我们的心灵,哺育着我们健康地成长,无论我们长得多大,走得多远,她总将我们牵挂,总将我们深深地思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六、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
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认真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待会儿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出示:我想读书
我想说话
我想提问
二、初学古诗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出示古诗:《游子吟》
(1)自由读,指名读。
(2)请学生大致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领会母亲对子女的眷注之情,教育门生从小体谅、孝敬父母,晓得答谢怙恃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
1.复习导入。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恩情
慈爱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3.请学生用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
(一)深夜缝衣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对孟郊爱的句子。
2.组织交流,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
(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
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出示:
夜晚,母亲在 。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仍然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油灯光线昏暗,时间长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她还在 ;她手酸了,腰痛了,她还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师:母亲缝补衣服时间长,光线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亲是怎么想的?(课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师: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对于低年级儿童,朗读指导方法最忌单调。上述设计,紧紧抓住最能反映“母亲的恩情”的句子,强化对重点词语的推敲打磨,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了体验。】
(二)清晨送别图
1.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母亲对儿子说了什么?(“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师: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出示:
儿啊,你在外 。(如:①儿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挂念母亲啊!②儿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时加衣服。③儿啊,你在外可不要饿着……)
2.师:为什么课文只写了这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因为只有看到儿子平安回来了,妈妈才最放心。)师:从“早点儿”你体会到什么?(儿子早一点儿回来,母亲早一点儿放心!)指导朗读这一句。
3.师:你从“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深夜里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劳苦”,母亲为儿子外出远行的“担心”。)
师: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动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湿润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儿子离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这一点学生是有切身体验的。教学中,设计了“儿啊,你在外 。”的补充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说的过程就是体会孟郊母亲对儿子一片真情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学生的朗读也就能表达真情。】
(三)路上感恩图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师: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会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
想到——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在光线昏暗的油灯下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的眼睛疼起来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
想到——出发时的那天早上,母亲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
!” 想到——母亲头上又 。
想到——离开家后,母亲天天 。想到——现在母亲可能正在 ,母亲头上 。
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长得生机勃勃,心里想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3.说说“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师:为什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春天的太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慈爱。)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指名唱唱这首歌。
4.师:是啊,只有在母亲的关爱下才能幸福地成长。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由“在外的孟郊抚摸着身上衣服会怎么想?”巩固前文的学习,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进一步体验“母亲的恩情”。特别是在理解“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通过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为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习古诗,深化情感
1.指名学生读《游子吟》。
2.联系前文,说说诗的意思。
3.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师: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铬记”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结合前文的学习,加以点拨。如:深夜缝补衣服的情景,送儿远行的话语,母亲头上的白发,母亲每天盼儿归来的情景……)
【讲解诗句意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复述前文内容的训练过程。“在孟郊心里会刻在什么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是学生口头的表达训练,又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适度拓展
1.师:是啊,母亲的恩情让孟郊永远也忘不了。在我们身上,你也一定会体会到“母亲的恩情”!谁举例说说。(学生自由表达)
2.师:是啊,母亲的恩情是伟大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小诗。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4.课后作业:用笔写写自己母亲的恩情。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贵在感染、熏陶,结合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恩情,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生动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
为了不让自己轻易成为教学参考的忠实演绎着,陷入“技术解读”的误区,我抛弃了教参,抛弃了电脑,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以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阅读教材。我在家里大声地朗诵,轻轻地低吟,当自己在文本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多遍之后,我关注到了文中的三个画面:“夜缝图”、“惜别图”和“感恩图”。这三幅图与文本一一对应,又与文中古诗紧紧相连。因此,我有了初步的教学设想:品图入文,品文入诗。
品“夜缝图”时,我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在学生对图有初步印象之时,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找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抓住“夜深了”和“一针针一线线”两处关键文字,反复品读,进而引发对母亲缝衣时所思的联想。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细密的针脚里。
品“惜别图”时,我先让学生给图取名,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提炼出“惜别情”三字。如何理解这名字呢?我引导学生再次细细读图:你们看,母亲的双眼凝视着儿子,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臂,她似乎在说……在学生充分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引出母亲的叮嘱。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亲切的话语中。爱不是单向的,通过对这幅图的第三次细读,我们把视线聚焦在孟郊的眼睛上,通过“湿润”悟出孟郊对母亲的不舍,此时引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品图,读文,赏诗,三维一体。
有了前两幅图的铺垫,品“感恩图”时,我由孟郊所见引发所思,抓住关键词语“抚摸”,通过动手演示,首先感知“抚摸”的轻柔,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再次感知“抚摸”的深情,最后引出孟郊为何抚摸衣服的思考,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抚摸”一词所传递的爱的温度!再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打动了。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但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图、文、诗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点拨,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孟郊母亲的所思所说,及孟郊自己的所思所悟,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对母亲恩情的感念,进而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真正地做到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有了学生情感的投入,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铭记 抚摸 沐浴、游子吟等。会用“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补”、“求”。
2.理解《游子吟》的诗意。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板书:母亲
2.师:是呀,母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妈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 (善良 、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师板书,“恩”是本课的生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谊。
师:让我们深情地读好课题。 (指名读,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我们的好朋友苹果精灵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小小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小提示。
3.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生字词和段落号。
4.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课件出示,生字标为红色)
出示:恩情、孟郊、缝补、抚摸、沐浴、永远、报答、铭记、注视、
慈爱、著名、光辉、湿润、一针针、几根白发、迟迟归、寸草心
(1)指名试读
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忆字形。如“永”的读音,“抚摸”“沐浴”的字形记忆。
(2)带读,开火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再练读两遍,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2.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3.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4.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5.齐读《游子吟》
6.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这10个生字中有6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其中3个还都是“扌”,现在请小朋友们想办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动画显示“恩 迟”书写要领
恩,因字在心上,模样有点方。心中有三点,方向各不同,间距挺匀称。
迟,走之左边短,折处对准上面点。平折伸长包起尺,尺字横斜才好看。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读通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诗人永远铭记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恩情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诗人去探寻!请小朋友们自读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课件出示:自读思考: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
2.交流感受。
⑴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行动中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老母亲缝衣图: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课件字体变红:深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们查一查字典。课件出示:查字典 在这个句子中,“深”应该表示时间长的意思。
补充资料:在吴越乡间有这样一种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
课件字体变红:一针针一线线 “一针针一线线”,是什么意思?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件 师动情小结: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缝着……看着此情此景,你心动了吗?你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吗?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1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课件 出示:读一读
⑵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她的语言上,
课件出示送别图: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①小朋友们能看图说说这送别的场面吗?课件出示:说一说
②小朋友,想象一下,如果此时此刻你的妈妈要出差离开你,你的心情怎样?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读一读
③课件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小朋友们请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④课件出示:为什么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谁能说说为什么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就湿润了呢?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那么刻骨铭心。请小朋友们再读读1~2自然段,感受一下母亲浓浓的情。
课件出示:读一读
3.课件出示阳光小草图。
⑴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读第三自然段。
⑵课件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①课件字体变红:抚摸 注视 从孟郊“抚摸”的动作和“注视”的眼神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②“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③课件字体变色:“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十分肯定: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课件字体变色:“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④课件字体变色:孟郊把“太阳的光辉”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⑶小结:课文第三自然段,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己的关怀,表达了孟郊不忘母亲恩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请小朋友们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这一份感激之情。
二、诗文联系,借文悟诗
过渡: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自读第4、5自然段。
2.出示古诗:这首诗是孟郊50岁时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法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
4.这首诗很好懂,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就是写这首诗意思的。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与前面三个自然段对照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明白?
课件出示:诗文对照,读懂诗意。
重点指导:意恐迟迟归 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课件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课件圈点:意恐 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谁言”,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寸草心”,就是儿子的心。“三春”,指春天,春季有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即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古诗 请小朋友们把这两句诗和诗意对照着读一读。
6.课件出示三幅图 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这首诗中的母亲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这首诗也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让我们永远记住它。
课件出示:背一背
三、指导书写,完成练习
1.指导书写。
2.指导造句。出示课后练习第四题: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作业设计:
1. 必做题: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 选做题: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你打算怎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资料链接:
纸船——寄母亲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读好关键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缝补湿润抚摸注视慈爱
光辉沐浴报答恩情铭记
2、看着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设计意图:读读词语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测,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回顾,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以语文的方式开始语文的教学,直接明了。)
二、品读课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缝衣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下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⑴指名读,说说从“还”、“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教师介绍:在孟郊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他缝补衣裳。据说,针脚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
⑶引读:所以,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就——
尽管夜深了,母亲还在——
看,母亲缝的针脚多细多密啊!因为她想——
母亲每缝一针就会念叨一句——
⑷指导朗读。多么动人的场景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为了儿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缝补的衣服,——
为了儿子能早点回来,——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双眼熬红了,可她不休息,——
腰酸了,背疼了,母亲还不肯休息,——
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鲜血,母亲顾不上疼痛,——
母亲把对儿子的关心与不舍全缝在了这一针针一线线里,齐读——
3、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啊!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母亲这份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最好解释。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多次地朗读,更能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一片关心之情。)
(二)清晨送别图
1、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发了,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
3、学生交流,出示课文插图二:
⑴指导观察说话: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看,母亲紧紧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望着儿子,不舍与担忧全写在了她的脸上。同学们想想,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
⑵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名读,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②指导朗读。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母亲望着儿子说,——
母亲眼含泪水说,——
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
4、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
5、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谁愿意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句进行教学,可以让语文学习由繁至简。简单的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把母亲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指导学生读好了这句话,母子分别的感人场景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了。)
(三)路上感恩图
1、过渡:孟郊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带着母亲的牵挂出发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交流。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学生交流,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生机勃勃”说明小草长得怎样?小草长得这么茂盛是因为——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6
一、 出示《游子吟》古诗。指名读。
二、 检查预习。
1、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
2、 他为什么写这首诗?(生:他想铭记母亲对自己的慈爱)板书:铭记(什么叫铭记)生:永远记住
3、 师小结:他就是想记住母亲的恩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师提示学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三、 自由读一节,动笔画出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小组内交流最感动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到了母亲很关心很爱他,缝得很仔细,指名2-3人读中体会问:她在缝衣服时还会想些什么?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1说舍不得儿子走;生2说她想儿子早点回来)
第二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指名说并读。(师点评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生2读(师点评你读出了依依不舍)生齐读。这时孟郊看到母亲头上怎样?他心里又会怎样想?生1她昨夜肯定没睡好,为我操心生2母亲昨晚睡迟起早生3:母亲为儿子操心把头发都弄白了。师:湿润是什么意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没流下来)
师小结:母亲的恩情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板书
四、 让我们轻轻地读这首诗,找出文中和诗句相对应的句子,仔细听。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生:):
师:有一天,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服。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生;临行密密缝
师让学生说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让学生练习背诵,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上。一组展示背诵(齐背)背得怎样?有感情吗?另一组挑战背。师小结:刚才两小组同学把最后一行诗句背诵的特有感情又《游子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千古名句,要记住。那么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小组内讨论,看谁能做一个爱母亲的孩子
生1帮母亲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务。生3:洗脚。
师: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落实到行动上今晚给母亲洗脚。
板书: 行动上
母亲的恩情 太阳的光晖
铭记 语言上
孟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