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首先,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所以,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或用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将“秒的认识”放置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就会倍感亲切。本节课开始由“欣赏钟表店的一角”的引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用“红绿灯”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秒的体验:体会1秒是一段时间而不是时刻,是教学的难点。于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提供给了孩子们不同的计时工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体验中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起“秒”这一时间观念。而且在活动中还发现了分与秒的.关系,感受了秒的长短。另外,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为同学们收集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交通工具1秒钟行驶的路程为同学们播放,这一切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1秒钟蕴藏着的巨大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利用孩子们的特长,让他们在1分钟的时间里写数字、画画、跳绳、踢口袋等。在紧张的学习中渡过了短暂的一分钟,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体验到了1分钟的价值,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性,而且明白了: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设计了同桌互相观察分针和秒针有什么变化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针的钟表有哪些“小秘密”知道:1分=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在有以上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这节课中存在着的不足:我的数学语言不精练,提问时不严密,导致学生回答不精。这也是本课的缺憾之一。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情境的`创设。本节课安排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每个家庭基本上都会收看,通过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2、自主探索。“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习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
3、加强体验。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秒”,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拍手练习、做手势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估计几秒,如估画画的时间,估广告的时间及小闹钟。通过这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4、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光每秒钟的速度、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葛晓静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
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1分、1秒的时
间观念。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观察的亲身
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习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秒钟的
动画,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
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
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
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
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
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1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分钟的体验。
3、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
用数学知识水平。练习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小明睡觉大约8(时),100米赛跑的时间大约是30(秒)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 “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十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1秒”的价值,我为同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如飞机每秒约行250米,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同学们在吃惊中自发的呐喊要珍惜每一秒钟。
我仍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时、分、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要用到,课前我先把前面学过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习,如:
1、钟面有( )根针,有( )个数字,有( )个大格?
2、一个大格有( )个小格,钟面有(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走了( )小时,分针走( )小格就是1分钟,1时=( )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是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在教学中,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新知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件出示主题图: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种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表有3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的特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秒和分的关系。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那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钟面,课件演示后,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分=60秒。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1分”有多长。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盎然,效果不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智能的提高。不足之处:学生初次认识最小的时间单位“秒”,虽然在学习“秒”之前,已复习了时和分,在练习中,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有一些学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加强训练,弄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时《秒的认识》。对于我来说这节课已不是“生课”,教学思路在脑海中清晰可见,于是,半个小时下来我就一身轻松的可以入班上课了。
打开班班通,插上U盘,可是今天的电脑出问题了。U盘怎么也打不开了,慌乱之中,上课铃声响了,也不知自己点到了哪里,出现了秒表“嘀嗒、嘀嗒”的声音。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我就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一个接一个地发言:生1:我听到了嘀嗒嘀嗒的声音。生2:我听到了钟表走的声音,是1秒1秒的声音。生3:这个钟表走1下就是1秒。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课堂上,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秒”,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教学“认识1秒”这个环节时,我原本设计的是让学生认识钟面——认识秒针——认识1秒——认识5秒。3大格是15秒,引导学生得出几大格就是几个5.然后拓展知识:秒针从3走到5,走了2大格,走了10秒。练习秒针从2走到7,走了几大格,走了几秒。这时,我突发奇想问道:“像这样的问题,我们有什么方法能很快就能解决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这时学生几乎都高高的举起了小手,我挑了一个学生回答:“我先数一数,走了5大格,就是25秒。”“那如果没有钟表时怎么办呢?”我又追问道。不少学生听到我的追问放下手开始思考,这时还有五、六个同学举手,我就又挑了一位同学:“我是心中有个表,默默想一想是几大格,就是几个5秒。”“说得真好,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从2数到7,共数了6个数,就是5大格,就是25秒。”生:“老师,我用7-2=5,得出5大格,共25秒。”孩子们开始抢着说出自己的方法,看到这里,我笑了,不是因为学生都会了,而且因为他们开始学会思考了,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想到了许多,有时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你会发现,其实他们真的很聪明、很可爱!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