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竹影》教学设计

2025/11/2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竹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竹影》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三、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四、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 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1)、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2)、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2、 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

(1)、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2)、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一) 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要善于创造美。这样,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课外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关于竹的诗文:

宋 苏轼 《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郑板桥 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五、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 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竹影》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 ,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竹影》。(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探究交流: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延伸拓展:

小结导入 :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1、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2、延伸拓展。

a、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c、教师小结。

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课后记:本文充满了童趣,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竹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德育:

5、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八、教学后记(反思)

《竹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整体感知课文,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C、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难点: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预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一)导语: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下面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m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展现名人风采——作者介绍

(三)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正课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二)品味朗读,体验童趣:找出文中生动地表现了童趣的句子?用“我觉得……因为……”来组织自己的发言。

(三)研读思考:为什么小伙伴们能发现这许多有趣的事情?

(四)拓展欣赏,艺术熏陶:比较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领略各自的艺术魅力。

(五)口语交流,人文培养: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捏泥人、造城堡、用花和柳条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是否也进行着一种艺术创作,是否也有艺术的发现呢?(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六)说一说:用一句话归纳一下感受和收获

三、教师小结:

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用心体会处处有滋有味,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诚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四、结束语:

愿大家童心永存,快乐充实每一天!(欣赏歌曲《童年》,赏画)

五、作业布置: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擅长写作的,将童年生活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懂得写诗的,把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竹影》教学设计 篇5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徘pái徊huái 参cēn差cī

点拨:注意多音字“参”“差”的读音。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2)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二、重点句子

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2.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三、文学(文体)常识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称谓)。

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P128注释1 丰子恺,原名丰润,画家、散文家

1. 重点段:P131 第5-6段

(1)竹子难画在哪里?(第5段)(2)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比喻)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2.记叙线索:孩子兴趣转移(看人影—画竹影)

3.爸爸的角色:艺术领路人,寓教于乐

《竹影》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框字注音

参差___、___收藏_惬意___口头禅___

徘徊___、___弥漫___姿态___水门汀__

二、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三、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

1、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也。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重点领会:

①这两段写出了光的——?②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的什么感情?

2、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

3、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主要有三处:)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

六、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思考题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2,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3、思考题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4、题目“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作者在本文中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