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2025/11/2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花的勇气》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第八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的美好。全文给人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无数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的画面,花儿生命的勇气是作者强烈震撼所在。作者的情感主线是:失望——期待——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这篇课文是一片阅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时主线引导,促进学生自主研读,感悟。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泛滥、寂寞、厘米、齐刷刷、铺满”。

2、 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花的语段,感受花儿的生命力对我的震撼。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考花儿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问:你看到课题想到什么?

2、齐读课题。师:作家冯骥才的心中珍藏着三个春天的画面,是他在维也纳三次旅行时的所见。今天我们就去欣赏其中那幅四月的画面——画面的主人公是千万朵小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读后交流

①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泛滥 齐刷刷 铺满 傲然挺立 扒——拨

②学生轮读课文。,

③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一幅画?

预设:我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地,绿色连着绿色,感到( )。

我看到藏在青草下面的满满一层小花,感到( )。

我看到一连几天,雨时下时停,感到( )。

我看到千万朵小花从青草下面冒了出来,感到( )。

板书:藏——冒

师小结:作者的情感随着花起伏着,从失望——期待——遗憾——心头一震,藏在青草下边的千万朵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这幅画面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三、抓重点语段,体会悟情。

1、请你找到描写花儿藏在青草下面与花儿冒出来的语段,画下来细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儿,感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我看到 ,感到 。

①抓“满满”,预设:学生说到“满满”或者“多,密,辽阔”的时候,教师追问,你能想象一下花的数量吗,

②学生说到花的颜色的时候,想象一下这些颜色或连成片,与绿色相互映衬,会有怎么样的`效果。

③学生说到“纯洁,娇小,鲜亮”的时候,来说说读这三个词语的时候你的心情不头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种怎样的情怀。(爱怜,欣喜,充满希望)

④感情朗读

2、课件出示语段二:

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地方,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换天改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细细品味,然后填一填

我看到 ,感到 。

a预设:从这个“冒”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可以回到文本)。

朗读指导第一句

b让我们凑近每一朵小花,感受他们的精神,他们的风姿,自由练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男女生比赛读。

c这一次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这一段话

四、总结全文,感悟真意

1、是花的什么让我的心头怦然一震?

2、读“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勇气。”

师小结:花的勇气是这一幅画的魂,这一幅画的神韵所在。你想把这幅画珍藏在你的心中吗让我们再充满感情地读两句话,注意两个感叹号。

3、朗读升华。

板书: 花的勇气

冷风冷雨

藏 冒

生命的意味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作者的心理历程,明白每一次心理变化的缘由。

2、通过研读,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独特用词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鉴赏能力。

3、通过对“拔地而起”这一个词语的感悟,使学生初步感受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勇气,体会作者的震惊和钦佩之情。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回顾学习过的和花有关的词语。

2、结合“拔地而起”质疑。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根据提纲,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在四月来到维也纳,最初看到草地时,感到( ),因为( );扒开草地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因为( );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 ),因为(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因为(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因为( )。

2、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提示学生读懂心情变化,理解“拔地而起”。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有两条很明显的线索:一是作者所描绘的关于花的几个画面,还有一个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完成提纲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一提纲的设计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一波三折”的变化,很好地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原因即情随花变,同时为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路搭桥,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三、品读欣赏,感悟“拔地而起”。

1、品味“草下藏花”的画面,感受花儿的力量积蓄之美!

a、一品语言

对比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数不胜数!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范读,引导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b、二品句式

了解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来描写事物的精妙。

c、三品用意

体会草下的小花们在在积蓄力量,等待拔地而起!

2、品味“花的原野”的画面,感受花儿绽放的生命绚丽之美!

①利用课件,引导孩子感受花儿绽放之美丽

②体会花儿绽放之勇气

从“一下子、顿时”感受到变化快,从“改天换地”“整个世界”感受到变化大)

a、回扣引读:

联系“草下无花”画面,引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板书:冷风冷雨)

b、感悟“拔地而起”

出示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风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感悟“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无不充满了作者对小花的敬佩。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品“拔地而起”,理解作者用它来形容花的贴切。

齐读。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草下藏花”和“草下无花”两个画面是教师的精教点。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引导学生去关注、去联系、去比较,在逐层递进式的感受、体会中,理解作者采用短句式行文的精妙,感受两个画面的联系:厚积——勃发,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提供保证。而对于课文中的 “草上无花”及其它段落,老师则是采用上挂下联的教学方式,点到即止。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四、总结拓展,感悟生命的的意味。

联系本组课文,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丽。

出示字幕: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的勇气!

在 ,那是 的勇气!

学生动笔写后,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本组课文的资源,引导学生借助前几篇课文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感受,加深对本篇文章中生命的感悟的理解。

五、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出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片断,引发阅读期待。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设计意图】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本文节选自冯冀才先生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在课的末尾,出示文中的其它片断,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的期待,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力求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吕、厘、刷、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前思:

本课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单单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有效。因此在本设计中,我重点引领学生读懂课文中描写花的三个场面,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品悟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的意味。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2、预习作业

(1)一读课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二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3)三读课文,思考课前导读中提出的问题:

a、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

(4)四读课文,想一想花的勇气是什么?你还知道种子、梅花、小草等其他的勇气是什么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花”,同学们看到花,你脑海中会浮现哪些描写花的词语。

2、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

1、赢在新起点:小吕、泛滥、厘米、观看、铺满、齐刷刷

2、词语乐园:()()一震改()换()

傲()挺()明亮()()

3、玩转导读思考题:

a、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短短的几天时间,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

三、初读课文,梳理画面

1、默读课文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在同一片草地上,先后看到了哪三幅不同的画面?请划下描写三幅画面的词语或句子。

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2、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看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也来细细地读读课文,欣赏这三幅画面,去发现花的勇气。

四、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没有花的绿地,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我”喜欢这样的景象吗?

引导品味“寂寞”。

出示相关语段。

引导:同学们非常棒,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还能感受到这份心情呢?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多得成灾令人讨厌。

小结:虽不见“失望”两字,但“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段的开头写道: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喜悦之情。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受小花不畏寒冷,实现生命价值的勇气,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和喜爱。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出示填空题,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自主研读。

过渡:小小的花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请大家将目光锁定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看到哪几个花的画面?哪个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反馈交流:

语段一:

(1)说: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画面?你看(感受)到了什么?

(2)读: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读告诉大家;你猜作者那时的心情怎样,读出来。

过渡:作者还看到哪个画面?

语段二:

(课件出示):

(1)说:刚才那幅画花还是藏着,那这幅画花已——冒。a、冒出了哪些花?(有有)冒出了几朵,十几朵?(全、千万朵)

(2)读:a、个别指导朗读:你就是千万朵中白的(红的、黄的、纯洁的、娇小的)那一朵,你来冒;b、集体指导朗读:才冒这么几朵,作者怎么能说看到一片花的原野呢?不想躲在草下边的一起都冒出来。

(3)感受“改天换地”:看看这大片大片的花一下子全冒出来,此时的草地还绿色泛滥,绿色连着绿色吗?有了你们,草地变成怎样了?跟之前比,这就叫——改天换地。

3、过渡:四月的维也纳还是冷风冷雨,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样子,“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疑问。

五、移情说话、升华情感

1、创设语境说话:小花们,你就不怕冷风吹折你的枝干吗?不怕冷雨打掉你的花瓣吗?在温暖的阳光下开放不是更舒服吗?你不怕在冷风冷雨中无人欣赏吗?

2、你们的气魄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了?

六、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板书设计

20、花的勇气

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看不到花)(临走时仍(离开的路(花的勇气)

看不到)上看到了)

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运用了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首先,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清晰的脉络,我设计了下面这几道填空题,我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填空,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20、《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小珊迪《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1《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长城》教学杂谈13.白鹅欲扬先抑起波澜——《可爱的草塘》艺术技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一、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

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

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⑴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⑵ 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3、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⑴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⑵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五、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6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