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观潮》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反思 篇1
《观潮》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观潮》教学反思 篇2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的一课写景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在第一课时安排学习潮来时两个小节,重点体会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揭题时,我抓住“观”字,理解在“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不同意思,让学生通过自己去理解,这样学生容易记得住。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来了钱江潮的录象,学生观看时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被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折服,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方面,我采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老师范读,但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需要花大力气训练,争取到期末时有一定的突破。
在指导背诵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一个听的练习。
课件出示有关句子。
教师读句子,学生听后记下词语,填在括号里。
课件出示句子校对,请学生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引读这段话,留下括号里的词,请同学们一边看潮水录象一边背诵,这样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减轻了学生背诵的难度,因此,背诵的效果是良好的。
在词语积累和运用方面,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先让学生抢答,一边答,一边出示相应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领读,最后投影出示一段话,让学生把刚学到的词语运用到段落中去,训练较扎实。
总之,我觉得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互相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
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
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
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
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
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
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蒐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
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观潮》教学反思 篇3
开学之后,班主任的事特别多。四年级的孩子对我们这所学校来说还是“新生”。发书,卫生大扫除,选举班干部……不知道多少班级工作要在这几天开展起来。而学校没有安排“开学第一课”的时间。因此,不少的事情只能在我的语文课上去完成。
今天终于带着孩子们学完了《观潮》。学完后居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学习这篇课文的经历还堪称“曲折”。
记得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初读课文结束,正打算检查孩子们的字词掌握情况。结果广播通知我班的清洁区打扫得不够彻底,还需要清扫。于是,部分孩子被抽调到操场上进行卫生打扫。于是,那一节课最后演变成了自习课。
第二堂课还比较顺利,完成了教学计划。在检查字词的时候,我发现了班上的两个特别学生,拼音不会读,开口即错。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这两个孩子。我发现这两个孩子根本不会听讲,他们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尽管我时时走到他们身边,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听讲,但是他们如故。我估计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语文课没有任何的兴趣,而且自控能力特别差。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的确是个大问题!
在上课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还有了一些新发现。
第一,四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比较随意。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一部分孩子是人云亦云,另一部分孩子是随口打哇哇,想到什么说什么。
第二,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的时候姿势不正确,弯腰屈背,眼睛离书本非常近。特别难受的是,老师刚刚把他们的背扶直,等我转过身,他们又恢复原样了。上课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的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不会放声朗读,而且,不少的孩子盯着书不张口。更让人觉得郁闷的是部分部分孩子在老师让他们读课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句子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读什么内容。那就更谈不上默读了,默读的时候我估计孩子们一个个都会呆若木鸡,根本不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
第三,孩子们的字迹特别潦草。昨天晚自习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完成作业,写下课题后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去检查。那整体状况真的不敢恭维。孩子们没有注意笔顺规则,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连基本的横平竖直的规则也没有遵守。因此,我取消了完成作业的计划,成了一节写字指导课。不少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字变得工整了,但是书写的速度特别慢,而且少数的孩子大概沉疴太久,我的指导无济于事。
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这应该是最近教学的第一要事。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可爱活泼的样子,我信心满满。
《观潮》教学反思 篇4
从全班的教学情况来看,经过充分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实现了自我学习、自我理解和自我满足。通过自我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而且能体会到祖国的壮丽和祖国语言的美丽。
总体而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实现。缺点是在阅读、理解和品味的前几个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由于时间不够,语言积累的'训练稍显不足,如多义现象。此外,与平时课堂相比,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不够活跃。除了客观原因外,我认为我的教学吸引力需要提高。俗话说,没有金子就没有完美的人。经过这次教学,既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我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上好课。
《观潮》教学反思 篇5
《观潮》一课在教学预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年级的孩子阅历较浅,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小朋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的动感之美是首要问题。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抓的较成功:
一、住住重点词句,品析词句,感悟课堂内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这两自然段这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之前的平静与潮来时的惊涛骇浪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及近,排山倒海之势,在教学时,在学生通过句乡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后,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整体的朗读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二、以“声”、“像”辅助理解,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等词语,让学生自己茉莉声音来理解,对各种形态的潮水则是在初步感知上配以录象辅助学生理解。
三、以读感悟:我主要参取了以下读法:师激情范读,学生自读、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背诵。
语文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拥有残缺的美,我总觉得在品词品句处理的时候过于零散,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总体把握。
《观潮》教学反思 篇6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
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
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
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
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
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
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
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
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
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
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
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
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
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
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
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
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 ,而且朗诵水平得到了一定的
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