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1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2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2、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师:(相机配乐解说)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
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黄山奇松》——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好标记。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师巡视过程中小声提醒了个别学生读书的姿势,初读给足时间。)回答刚才的问题。
3、生读完后,师问:黄山有哪些松树?(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师随机板书。
过渡:这三大名松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符号标出来。
三、精读感悟
(一)品味迎客松
师: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代表”什么意思?给学生思考时间。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人们马上也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师: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到你刚才标出的句子,再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可以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1、姿态奇
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结合图片讲,理解“遒劲”(粗壮有力)谁来读一读?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品“饱经风霜”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点击课件(
“饱经风霜”)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出示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自读。
(要点包括:黄山松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读了刚才这段资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在1700多米高的悬崖上800多年了,你经历了哪些困难?提示春夏秋冬有哪些恶劣的天气(恶劣的天气)什么?
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暴雨如注,雷电交加、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
师: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谁来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谁来完整地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你从中体会到迎客松?
生:坚强不屈
生命力顽强
过渡:迎客松还有什么奇特之处?
3、悟“热情好客”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做一做动作。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你想到什么欢迎词?
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欢迎光临
生:黄山欢迎您!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可以加上动作,谁来试试?
师:这真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啊!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或齐读)
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
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师:按照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说说它奇在哪里?
1、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生: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
生:在游人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分行齐读两遍。
2、交流
“送客松”
师: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生:送客松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姿态…枝干…
师: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人们人工制作的,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生:(黄山、大自然)
你来夸一夸送客松?
生:送客松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送客松真是“天然盆景”!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生:“它向山下……”
师: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再见了,欢迎下次光临!
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加上动作(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一遍。男生读
女生读
(三)角色表演,争做小导游
1、师:(幻灯出示)“黄山绝胜处”的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并提供了如下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请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松树向游客介绍。(老师给同学们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把课文读透)
2、师:有没有勇气来当小导游?谁先来?生踊跃举手表演。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各有各的奇特之处,其实,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最后一段
1、生配乐自读。
2、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一边听这位同学(配乐)朗读一边欣赏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各种松树图片。)
3、师:你想用什么词来夸一夸黄山松的奇?
生:它们千姿百态!(师趁机板书“千姿百态”)
生:神奇秀美!
生:姿态万千。
四、迁移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黄山一睹奇松的风采!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思路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想在35分钟内把一节课讲完,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抓住教学重点,还要力争做到高效、实用、有魅力。为此,导入新课时,我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黄山松的“奇”这一特点先自读感悟,在教学三大名松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置身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朗读欣赏课文、欣赏黄山奇松的风景图片,帮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学生被激发起学习兴趣后,鼓励学生通过再次反复朗读、感悟,看着图片“做小导游”介绍黄山三大名松,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最后,出示一组形态各异的松树图片,在欣赏中学生受到了美育,提高了审美情趣,再次感悟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产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我认为这节课能真正称得上高效魅力课堂,但教学中仍然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一位女生在做小导游时不但语言功夫了得,而且她还加上了一些动作来模拟迎客松的姿态,我当时不禁心生赞叹,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恰如其分地表扬和鼓励,每每想起就觉得有些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须要多学习、多钻研、多磨练,争取做一个更合格的人民教师。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搜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第20课,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小节,知道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使得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那么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呢?引得人们对她如此偏爱,请大家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2、3两小节,边读边想,黄山松奇在哪里?
(边说边打出各种姿态的黄山松)
二、精读课文2、3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2、3节,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巡视。
2、共同讨论:黄山松奇在哪里?
(1)你认为黄山松奇在哪里?引出第3节的学习或第二节的学习
你是从哪里知道黄山松的姿态非常多的?
过渡:是呀,黄山是那么的大,松树是那么的多,姿态又是那么的奇,真是千姿百态啊!课文有选择地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这三大名松各自奇在哪里呢?请你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引出第二节的学习
迎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从“饱经风霜”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句话该怎样去读呢?
这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古朴苍健的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一丛遒劲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
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课文,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出黄山松的神奇呢?
陪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她已有500多岁了,仍然以她高大的身姿风雨无阻地陪伴游客们欣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送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枝干蟠曲”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盆景的制作过程?指名说一说。(出示一盆盆景)
人们把枝干蟠曲的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蟠曲的枝干向山下伸去,人们又把她想象成人的手臂,在送游客们下山。
指名读一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小结:课文具体地向我们描述了黄山松的神奇,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再次领略黄山松的神奇吧!
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松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三、交流资料:
1、指名上台介绍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教师略作评点。
2、黄山真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呀!真乃绝中之绝,因此又有许多人在赞美她,谁来读一读你搜集到的文章。
3、指名上台朗读。
4、老师也搜集了一首赞美黄山松的诗,想和大家共同分享。
5、大屏幕出示《黄山松》,学生自由吟诵。
6、全班齐诵。
四、结束全文。
点评:这是一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的课。1、执教者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思考、对话,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命力。2、根据内容和目标较好地选择了拓展点“奇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在课内交流,通过对“凤凰松”“双龙松”“黑虎松”的品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环境,奇在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凭据教材结合内容师生收集并整理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本越读越厚。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致力描写黄山之松的姿态优美独特,富有情趣,重点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奇特之处,饱含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第一自然段概括点示了黄山“四绝”,突出了其中的“奇松”使人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黄山的三大名松,体现了“奇”的特点及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点明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强调其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感受黄山松的奇美特点,培养学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与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黄山之松的“奇、美”的特点,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思学文,突出奇松。
1、导入语: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对黄山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班有去过黄山的同学吗?请去过黄山的同学谈谈感受。
2、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浏览了黄山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3、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文字。(出示第一自然段课文)。这段话告诉我们黄山有“四绝”,他们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是情有独钟。
4、指导学生理解“情有独钟”。
(激思学文,突出奇松。即从徐霞客的名言入手,激起学生对这句名言的思考,从而认识到黄山的特别之处。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段文字中“四绝”、“闻名于世”、“情有独钟”等词的意思,体会黄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及人们对黄山奇松的钟爱之情,从而在教学一开始就突出奇松。)
二、激趣学文,感受奇松。
1、过渡语:黄山有“四绝”,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下面的文字,想想黄山的奇松美在何处,又奇在哪里?
2、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出示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与送客松。
4、三大名松的名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大家用笔圈出。(2次)
5、第一次集中出现,第二次是分别出现。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总分的写法)
6、出示总写的句子。理解“黄山绝胜处”的绝(与四绝的对比)。在这段文字中哪一个词与“绝胜”相对应。
7、出示写“迎客松”的句子。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哪里又能感受到它的奇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了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8、同学们迎客松热情好客,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陪客松如同一个巨人站在你的身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
9、在黄山松如其“人”,来到时有“人”相迎。游玩时有“人”相伴,就是离开也不会感受寂寞,因为还有“人”相送。它就是“送客松”。(出示句子)
10、找找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出示不同之处)
11、要想把描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除了要读出它的特点以外,还得把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12、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三幅名松的照片,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把他们区分开来吗?(出示三幅图片)
13、指导有感情地读。(配以图文)
14、听完了大家的朗读,老师还有一点疑惑。在这三大名松中为什么只有迎客松成为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自由发言)
(激趣学文,感受奇松。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写三大名松的,语言优美风趣,比喻形象生动,教学中我既注重了让学生体验品味语言文字的之趣。同时还考虑到本环节的学习内容较多,部分学生的学习劲头有所减弱。为此我借助课件设计“看图识名松”的环节,以便调动起学习的学习兴趣。当然,图片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三大名松进行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三大名松的奇美特点。)
三、激情学文,赞美奇松。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是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的千姿百态的奇松,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录像)
2、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3、这段话是说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或、有的)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省略号)发挥你的想象,黄山奇松除了如黑虎,似孔雀,还会像什么?(自由发言)
4、正是有了奇松的装点,才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东岳泰山比不上它,西岳华山比不上它,南岳衡山比不上它,北岳恒山比不上它,中岳嵩山也比不上它。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会感慨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5、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黄山的神奇与秀美)
(激情学文,赞美奇松。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达成这一目标时,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于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黄山的神奇与秀美,激发学生对黄山的赞美之情。一是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入手,体会黄山因松而更加神奇,因松而更为秀美,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对黄山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以情学文。)
板书设计
迎客松 更加神奇
黄山奇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更加秀美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 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我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我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我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我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情“奇”。
设计思路:
抓住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层层品读,感受黄山松的形神奇特;人松合一,感悟黄山松的独特情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黄山奇松》。
上课。同学们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请准备好笔和纸,听写几个词语。
请对照大屏幕,全对的请举手。
出示:
潇洒挺秀遒劲蟠曲
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检查并订正。
2、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词语是哪个?(遒劲)老师板书:讲解示范。
这个词不仅容易写错,也容易读错。请你读。你也读。一起读。
3、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谁的?(黄山松树)
二、揭题抓“奇”,初读印证
1、你们是否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只用一个字概括了黄山松树的特点,那就是——奇。
2、通过预习,你印象中,黄山松树的什么最为“奇特”?
3、让我们再次读文章,揭秘黄山松树的“奇”,找到你觉得最为奇特的描写,画出相关的语句。
4、自由朗读课文。
5、分享:你从哪些描写感受到它们的奇?
你先来。请你补充。
还有吗?
6、老师发现,刚才很多同学找到的句子都是有关三棵松树的描写?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板书)为什么呀?
哦,它们的名字奇特。来,读读它们的名字,从名字中感受到什么?
你来黄山游览,有人欢迎、有人陪伴、有人相送,这奇特的名字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情感。
看来,你有不同见解。它们的姿态十分奇特,你还发现它们的名字与姿态有关。
7、小结:我们来对照一下,前面哪位同学的分享最为准确?让我们把掌声送上,向他们学习。
三、关注“奇”松,感受写法
1、黄山松如此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棵松身上呢?除了它们的“奇特”,还藏着什么呢?下面随着作者的笔触聚焦到三棵松树,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看是否能读出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填空式背诵。
(1)它有()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跟游客()。
(3)师生合作朗读。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3、说说发现。小结:三句话有共同的特点,前一句是松树的姿态的描写,后面的内容a+都是由此产生的联想。
4、那如果老师把这位子换一换,你们看行不行?
小结:看来,抓住不同姿态的特点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合理的联想才是锦上添花。这是隐藏在文章中的秘妙。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感受黄山松的情。
四、迁移练笔。
1、师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的是黄山三大奇松的风采。其实,黄山的每一棵松树都有自己的姿态与情趣,请看——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话里也藏有秘密,请读一读,说说发现。请你结合这句话,选择一组姿态产生合理联想,写一写。
2、学生练笔。
3、小结:一个个精妙的词语赋予松树生命,一处处生动的联想赋予松树灵性,这是为什么?
明白了,你们和作者一样,对黄山、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同学们,万物生长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正因为有人用心去观察与体会,才使它们的生命变得更为精彩。相信你们今天的欣赏与赞美将使它们变得更为美好。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的黄山,除了奇松,那里的怪石、云海、温泉同样闻名于世,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三篇文章正是描写它们的。课后请你们对照阅读,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
黄山奇松
遒劲
迎客松
陪客松姿态联想热爱
送客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