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画杨桃》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画杨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能用“不像……而像……”句式说话。
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分析课文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体会父亲和老师教诲的深刻含义,理解其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难点: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以及老师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或图片
生字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插图、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实物或图片导入: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介绍杨桃的特点。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画杨桃》,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如:谁画杨桃?怎样画?画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 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生字词,纠正读音。
引导学生理解新词意思(如:叮嘱、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等)。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父亲的话,理解“想当然”、“画走了样”的意思。
讨论:父亲的话告诉“我”画画时应当怎样做?
2. 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思考:“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理解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形状会有所不同。
3. 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同学们对“我”的画有什么反应?老师的态度如何?
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神情变化的原因,理解老师严肃起来的原因。
4. 学习第七自然段:
自由读老师的话,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可分几层意思?
综合两层意思,归纳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段话,体会其中的道理。
5.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齐读课文,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讨论: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总结课文:回顾课文内容,阐明道理(即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2.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
练习用“不像……而像……”句式说话,并用“严肃”、“熟悉”等词语造句。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件难忘的事写一段话,要写清楚难忘在什么地方,语句要通顺连贯。
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不要想当然,要画得准确
“我”:画成五角星,同学们嘲笑
老师:严肃教育,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道理: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画杨桃》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方法:
整体阅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杨桃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字词训练,给课文分段
六、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出示智慧树,提出自我评价要求。
二、揭示课题:23、画杨桃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流利程度展开评价。(头两个自然段全班合作检查,后几个自然段同桌合作检查)
2、说说自己觉得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不容易读正确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权衡,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先留下来在理解课文时合作解决。
四、理解课文:
1、通过引导学生专心阅读课文(阅读方式可以多样化快读、默读、小声读、略读),解决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2、抓住人物对话部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1)、出示重点句子,读一读。
(2)、问:你认为这段话中的那部分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出示诗歌《题西林壁》,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老师选择在理解完老师所说的话后出示这首古诗?
(4)、出示填空题:
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我 教师 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 看了看 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课后反思:
应该说今天这两节课还是给我带来了快乐,因为它使我有了很强的成就感,我终于敢上自己以前不敢上的以事述理的课文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起码在设计和操作上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
1、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主人的位置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3、评价用语比较到位,所以学生能顺着我的思路走。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质疑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研究价值:以后可以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有些学习活动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如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在汇报交流时却没有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流;
3、教师对教材的深挖还是不够,对一些重点词汇自己都没有仔细琢磨,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在引导时不明确。
只关注大处,不琢磨小节,始终是我性格的弱项,这也反映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当中。以后我要从关注细节这方面完善我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画杨桃》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不像……而像” “不要……要……”写句子。
3、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忆字形。
3、 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 读生字,口头组词。
2、 读课文,练习按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 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
2、 读父亲的话,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 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
2、 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 当我交出去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各是什么样?
4、 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5、 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 读读老师和父亲的话,从中懂得了什么?
三、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 这一段讲了什么?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拓宽思路。让学生来介绍。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教学心得:
《画杨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句式说话。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体会并学习老师说的那段话,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习如何写清楚一段话。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分析,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的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看法,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难点: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实物或图片
生字词卡片
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介绍杨桃,并揭示课题。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如“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等。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采用推火车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
辨析难读难记的生字词,如“叮嘱”、“教诲”等。
3.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脉络。
4.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想当然”、“画走了样”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并理解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了解同学们对“我”的画的反应,以及老师的态度变化。
第二课时
1. 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七自然段,重点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教师读,学生听,并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可分几层意思。
综合两层意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指导朗读背诵,理解和颜悦色,有感情的练读老师说的这段话。
讨论:听了老师的话后,你懂得了什么?
2.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辨析“教育”和“教诲”两个词,体会父亲和老师对“我”的.用心良苦。
有感情地背诵这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3. 总结全文,完成思考练习
看板书,小结课文内容,阐明道理。
巩固学生生字词,用“不像……而像……”和“不要……要……”练习说话。
完成书面作业,如选择一件难忘的事写一段话,要写清楚难忘在什么地方,语句要通顺连贯。
4.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画杨桃》中学到的道理。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它们,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实物展示、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画杨桃》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含义。
练习用“不像……而像……”的句式说话,并能用“严肃”、“熟悉”等词语造句。
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不同形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应尊重事实,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学习教师说的一段话,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产生不同结果的科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实物或图片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画杨桃》,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如: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2.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生字词,纠正读音。
指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父亲的`话,理解“想当然”、“画走了样”的意思。
讨论:父亲的话告诉“我”画画时应当怎样做?
2. 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教师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描述其形态。
3. 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同学们对“我”的画有什么反应?老师的态度如何?
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严肃的原因,并讨论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教育大家。
4. 学习第七自然段: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可分几层意思?
综合两层意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指导朗读、背诵这段话,体会其中的道理。
5.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教诲”和“受用”的意思。
讨论:为什么说父亲和老师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总结全文:
看板书,小结课文内容,阐明道理。
巩固学生生字词,完成相关练习。
2.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用“不像……而像……”的句式练习说话。
四、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我:画成五角星 → 同学们嘲笑 → 老师教育
老师:同一事物,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道理: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
《画杨桃》教案 篇6
《画杨桃》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杨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