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08/08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先生虽为男子,却文笔细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小说中,他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不得不说曹雪芹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它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更是家喻户晓的读物。小说主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讲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故事。以公子贾宝玉微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美和悲剧美。

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多达480余人,可其中能给人带来深刻印象的经典人物寥寥无几。而宝玉,黛玉,宝钗和王熙凤更是成为了千古不朽的经典形象。《红楼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与独特,以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物的不同层次。

在最近学习的`课文《红楼春趣》中,写的是大观园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场面,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在文中的林黛玉在放风筝时,见宝玉因为放不起来而生气,黛玉十分聪明地将错归在风筝的顶线上,从此可以看出黛玉,她十分地聪慧,情商也非常高。不单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还可以追随到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回中,贾母问黛玉读没读过书,黛玉回答道,只念过《四书五经》。当宝玉问她同样的问题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面对贾母,要说出事实,这是基于长辈的尊重,而面对宝玉,历来小心谨慎的黛玉,不想惹人记恨。从此就可以体现出黛玉的机敏与谨慎。在生活中,能与到这般聪慧的人,不但会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在以后的生活中,在社会中生存,也有很大的帮助。

读书使我获得知识,懂得怎样说话;读书使我思想深刻,读懂怎样去人与人之间交流;读书使我陶冶情操,明白一个人的品性可以从话语中看出。读懂《红楼梦》,更是使我修炼了品格。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句林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世人所传唱,而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在暗示着《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悲惨结局与它所蕴含着的对清代封建社会的无耐与叹息。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这本《红楼梦》,它讲述了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起落兴衰为主线,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为辅线见证的大型悲剧故事。

“只不过是讲人性和对封建社会不满的故事罢了。”初读时,我这样想,再读时随着认知的加深,我逐渐认识到了故事的内涵。你看贾宝玉虽然天性不羁,但才华横溢,又独得贾母宠爱,因此备受关心,象征着自幼受宠的富家公子哥;薛宝钗落落大方,才貌双全,与大家相处融洽,象征着大家闺秀;林黛玉饱读诗书,却自幼无母,寄人篱下是个典型的悲剧式人物,自然象征着悲惨一生的人;凤姐王熙凤心狠手辣、见风使舵,荣于聪明,亡于聪明,则象征着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狡猾人等;而袭人、晴雯、司棋等丫头、佣人们地位卑微,纵使有能力、有才能,与主人相处融洽也无法摆脱命运,象征着底层人民。

综上所述,我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像一个浓缩版的小社会,里面人物勾心斗角、嬉笑玩闹则是作者曹雪芹揭露的晚清的`黑暗封建社会丑恶面,将一群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和贾宝玉一起生活的情景描写出来则是在体现出一部份光明面的同时,表现作者对少年美好生活的追忆与怀念。最终,我认为《红楼梦》的文学和历史价值都极高,发展出一门独立的学派“红学”是必然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那你有没有真正了解过?别小看它们,里边可有大文章呢!

我曾经问一些同学觉得贾宝玉这个人怎么样。有人说轻浮,有人说呆子,还有人竟说不是好东西,我一点也不赞成。贾宝玉虽然整日和丫鬟小姐胡闹,但实际上他仅仅只心悦林黛玉一人罢了。

薛宝钗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跟林黛玉性格不同,她处事圆滑,做事稳重,深得长辈喜爱。薛宝钗虽说并没有说多喜欢贾宝玉,但内心却十分在意金玉良缘的事,表面上与世无争,心中却暗流涌动。

林黛玉同样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跟薛宝钗并称“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她很清高,很小心,时时留神,步步在意,唯恐别人耻笑自己。喜欢宝玉却从来不愿意道出。

最开始,我看《红楼梦》时,一直单纯的以为,宝玉和黛玉会在一起。

但我错了。

这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宝玉早就看过,只是他当时不懂罢了。

在读末篇的.时候,我一直很心疼宝玉,莫名其妙成了亲,林妹妹变宝姐姐,很容易想象宝玉当时的心情;我同样也心疼黛玉,至死,也不知宝玉真正心悦之人为她,她把手帕烧了以后,按道理,情也断了,但她突然起来,说:“宝玉,宝玉,你好·····”缘断了,但她依然痴情。

宝玉知道真相以后,说了一句:“林妹妹,你别怨我······”宝玉从未说过心悦二字,却曾经说过:“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没想到结局是这样的,

唉······

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入了空门。

我有所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啊,有可能你一生心悦他,可你却不知他是否心悦你;有可能有人心悦你,你却终生不晓他情。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记得是在上高中之前的那个假期,我去新华书店买了《红楼梦》。在这之前,我只读过零星几个片段、看过一点电视剧,想要趁着这个假期读一下原著。可每每当我拿起这本书,总是会因为语言晦涩、人物关系复杂等原因停止阅读。一个假期过去,我仅仅阅读了十数章。

到了高中,课外阅读中有四大名著,借此机会,我查询了一些大家对红楼梦的梳理和见解,认真读完了《红楼梦》,虽说还有许多不明朗的地方,可也有了一些粗略的看法。

不可否认,在通读这本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贾宝玉持有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可在读完《红楼梦》之后,我对贾宝玉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第二回中,贾宝玉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贾宝玉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可能就是他对女性的热爱与尊崇了。他对许多女孩子多情,甚至对画上的美人多情。以前我把这种多情当作滥情,可读完之后,又感觉宝玉是真心地爱护、尊重这些女孩儿,亦是真心地守护美。尤其鲜明的一个表现是在“平儿理妆”一节。宝玉伺候平儿理妆,感到“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作者在书中多处描绘宝玉的这一特征,宝玉期待“美”、维护“美”,甚至到了“痴”的地步。宝玉对女性的.尊崇,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爱的这些女性处于社会底层备受压迫,而他厌恶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压迫者,这也与他的叛逆性格相符。而他的叛逆还存在于其他许多方面,他轻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读书应举、鄙视功名利禄等等。这些性格特征甚至让我对他产生一种尊重与羡慕。可是他的性格、处事又充满矛盾。他的一切,都离不开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他所反对、厌恶的正是他所依赖、凭借的。他的思想最终寻不到出路,只能归于超现实世界中。

我也只是粗略地读完《红楼梦》,心中仍有困惑,可通读完这本书再查阅了一些大家的赏析,还是被当时的社会、书中的精神所震撼。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仔细阅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