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家长,我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家委会,有机会先阅读到这么一本营养丰富的书籍。
说来惭愧,在征集的最后一天才匆匆阅读,但这本书却让我欲罢不能,这本书深刻而具体的指出来我们目前孩子、家庭的种种问题!归纳性的提出了几种家庭的利弊,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家长如何改善,如何才是家校合一!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所有之力量来共同营造!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言传身教一直是我们伟大民族所提唱的!但现在在这个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社会,让我们作为父母过早的开始担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个起跑线真的是指那些培训机构吗,每天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的奔波在路上,这本书很明确的告诉我,不是!
我理解为是父母真诚的`陪伴,是父母共同营造的美好家庭氛围,是自我独立的养成,是关爱家人朋友的爱心等等。
做人做事这不仅仅是对成年人而言,对孩子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的首先是一个心里健康,身体健康的孩子!记得层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我不能允许你不善良,不独立!由此可见我们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一切才刚刚开始,我非常希望能积极的配合学校让我的孩子健康的发现!也非常感谢校领导!您们辛苦了!感激孩子能进去这么好的学校!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 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始于家庭。学校是实施系统教育的机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为了孩子,家长要与教师相互沟通,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社会各界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新时期的家校合作,已不仅是一种教育新理念,而是一种教育新生态。“家校合作”已经不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项措施,更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以及学校制度的根本转变。
在社会各界都已如此重视“家校社合作”的今天,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更应该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始终坚持以孩子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努力让孩子成人、成才,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
在“素质教育”模式的国家政策下,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作与互补,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孩子们的未来也会更加地美好。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
公司为何要我们去做书籍和视频的观後感呢?我想信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是检测我们在这方面的水平概况,另一方面也是增加我们的专业知识程度,最最重要的是,通过观看以及写感悟,来给自己树立一些更有价值的.,永恒的智慧在其中。在这麽多的考核内容之後,总有一样让你感动,总有片段让你触目惊心,总有一句话让你豁然开朗,总有一个感悟让你开始去体悟人生。
这就有如读经教育为什麽说要选择最优秀的书籍让孩子读,给他背诵。原因就在於此,把最好的先给他,融汇在他的生命里。等他慢慢长大了,就会在整个生命中,且行且悟。
所以,对於考核的内容,不应该是为考核而考核,写心得体会也不应该是为写而写。看了之後马上写出来的,不见得就是自己的感悟,往往也是别人的一些观点,自己觉得有道理罢了。只有过了1个月,甚至1年之後,还能说出来,那才真的是成为了自己的智慧。
如何做才好?就是且行且悟。好的书籍,多看几遍。可是,我们工作忙,家庭忙,而且好书也浩如烟海,怎麽办?我就觉得摘录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把看到的自己认为非常有价值的话,提取出来。有空多看看,把一本书越看越薄,直至完全内化於心。况且,很多智慧的火花往往在自己多看几次之後,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让我们真正去体悟“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内涵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5
暑假里我读了《教育故事中的智慧》,为其中的教育机智而折服:书中叙述了一个个将各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成功事例,在每一个故事中你都能感受到:教育智慧没有国度之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我觉得每个故事中都有亮点,但是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都在于: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读完全书心襟豁然开朗:原来一个好老师,不是苦口婆心也不是循规蹈矩就能定义的,要获得教育的成功,还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抓住智慧的灵感,运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智慧地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教育的魅力、智慧的力量!
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以智慧,教育者当然更需要智慧。作为一名老师,经常听到同事以及家长的议论: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的确,每个人都很清楚,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更承载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于是有的人认为,只要尽力尽职就能教育好孩子;有的人认为,只要按章办事效果就不会差;更有的人认为,只要模仿优秀教师和成功案例学生就能成才!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成功的教育方法都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的'!
纵观这一百个智慧故事,感悟每个故事中的亮点,即为每个教育者成功的基点就在于:爱每一个孩子,赏识每一个孩子,懂得所有的事物都会因爱而生长的道理;相信每个孩子在平凡中都孕育着奇迹,明白教师淡淡的称许能让孩子享受成为天使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6
教师,每天都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的程度怎么样,就能如实反映出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耐心是一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耐心可以说成是对因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工作压力等方面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的控制力,是耐性在心理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如果一位教师的耐性差,那他就教不好学生,不是一名好老师。
学生的接受速度、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我的教学中有这么一类学生,我们必须重视,那就是:态度端正,反应较慢。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接受知识慢的`特征,而对这类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在辅导这类学生时,我们必须做到心平气和,不可着急。因为这类学生心里是很想做出题目的,在试了几次都做不出来后,自己心里已经非常着急,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放松,而要真正做到让他放松,那首先不能着急,也就是要有耐心,否则,当学生看到老师也着急后,他自己心里会更乱,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体现。教师担当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当然不可能轻松完成。所以,当自己面对后进生的顽固不化就要火从口出、恨从手泄时,要提醒自己,再讲一遍。当自己面对后进生出现反复就要灰心丧气、甩手不干时,要提醒自己,再给他耐心的讲一遍,教师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对有关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必须做到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