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共同的家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
在教学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互相提问题,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在读、提问、汇报的同时,让孩子们初步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师生间平等、民主;学生间团结、合作、友好、竞争,同时情感也得到了体验,让孩子们愿学、乐学。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由于奖励机制不够,课堂气氛较冷,学生都讨论不起来。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阅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朗读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突出。最后的说话练习涉及面不够广,学生的语言训练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2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梁衡的同名散文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检查预习,揭题导入。(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居里夫人有一定的了解,紧扣课题中“美丽”这一题眼来读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丽”。(主要是让学生自学自悟,找出“美丽”体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然后逐句逐层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的美。)
三、品读重点,感悟“人格”的美。(设想紧扣文章两个关键句,通过读、说、写的形式来体会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人格美。)
四、再扣文题,拓展延伸。(首先播放影片中居里夫人的感言,再次撞击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然后再读文题,将“美丽”升华,即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最后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写写自己的感言。)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基本上能根据学情,把握重难点有序地来组织教学,达到预习的教学目标。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3
本课是一节三年级课,无论在导入,还是在全部课程环节中,我在充分懂得新课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抛弃旧观念,旧模式。首先,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师生谈话中了解歌曲内容,在游戏节奏中控制歌曲难点。然后创设情境,把有活力、有创意、求知欲望强、情绪丰盛的学生们到入到所创设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欲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旦被激发,就能推进其自身发展。
果真此,模仿、儿歌、游戏贯穿在特定的情节中,加之一些有趣的语言,使学生乐此不比的跟着你的思路走,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积极、自动地参与,勇敢、自信地表现,积极、快乐地发明。学生的表现很杰出,真让我佩服他们的聪慧。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育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敬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在游戏表演中,我以小鸟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游戏,坚持良好的交换,做到师生互动,并且发明协调民主的教学气氛。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健康教育课,我夹着书走进了二(2)班的教室。学生还没有发新书,教室里一片乱哄哄,全没有平时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的情景。我仔细一看,有的学生在埋头苦干做作业,有的学生在无聊地翻看画片,还有的在说话、闲聊,甚至有的在打闹、抛纸,一点也没有“老师来了”的紧张气氛。我明白这是由于学生主观意识中认为健教是一门副课,对它不重视造成的现象。
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开设好几年了,开设它的`初衷是让学生在教育中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健康?怎样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但是从实际的效果上看,并没有达到这种实效,学生不是很注重这门功课。所以我认为对这一类的综合课,如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不要急于上课,要开好第一节学前教育课,用故事、悬念、实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学科并认真学习。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5
一年一度的“成长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已经落下帷幕了。仔细回想自己上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那些前辈们对自己的教诲,我至今还深受启发。以后我得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准确地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特点。我上的《国宝大熊猫》一课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有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特点、 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把握的。可是文章很长,如果我们想在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都交给学生,那是 根本不可能的。这个时候我就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教学,把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作为认知目标,把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为技能 目标,把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情感目标,这样进行课文的处理就不会面面俱到,同时较好地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6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