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说勤奋》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1
苏教版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然后二、三自然段给我们举了一个古代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靠勤奋成才,另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基础较差也靠勤奋成了才。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而童第周“勤能补拙”同样走向成功。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真正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更是让全体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了学习!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奋也要有个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动也是需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奋,一是抓关键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带自已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与理解是真实的,印象深刻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的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小结,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板书,说说两个例子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要有意识选择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为他们写作作铺垫,课文举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新课结束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习,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3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虽在说理,但不抽象。在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了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对“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例子的比较,完全由学生讨论概括。同学们概括出了他们之间的三点不同:所处年代不同,一古一今;学习基础不同,司马光从小天资聪颖而童第周却基础很差;获得成就不同,司马光是用17年的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童第周实施了青蛙卵剥离手术在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两点相同:他们都勤奋;彼此都取得了成功。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在不同和相同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勤奋让司马光和童第周都走向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把自己和其他同学做比较,比较彼此间的异和同,让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付出上存在的不足。
这样的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学习的不足,对他们今后能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也很有帮助。
但课后背书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我让他们分自然来被背诵,主要是课文太长,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看来读书仍需加强。不过,现在的教学任务较重,这一情况有其客观原因,我今后要尽可能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4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出现的一篇议论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论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论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议论文的价值导向。
应该指出的是,课文所例举的人物事例极具代表性:一个是自小天资聪颖的司马光,一个是大器晚成的童第周。教学时,我立足于两位杰出人物的不同基础素质,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理解、揣摩,了解他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共同之处。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抛出“终于”这个词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地读,了解司马光为成功而付出的艰辛。很快,孩子们从“一遍又一遍”“直到……为止”等词句中了解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接下来的对“警枕”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在第二个事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读悟,以使“在文章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的方法在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实践中再一次得到运用。在交流自学成果的阶段,我适时地加入了关于“直”字不同意思在具体词语中的表现的小练习。这处练习是针对我们班学生在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的联系中所存在缺差而设计的`,旨在通过平时课堂中的有效训练,积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经验,以求达到入文解字的功效。在了解了两个人物的具体事例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了人物珍惜时间,勤以致学特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时间的主人。希望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能使自己的行为受到好的影响。最后的拓展训练,我设计了积累名言的练习,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从整个课堂时效来看,这节课的预期目标如期达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回顾本课的教学,我有两个想法:1、我们的语文课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堂课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理解人物精神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假如学生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用这样的方法去读书,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阅读能力也就会随之进步了!2、在我们进行练习和测试时,总会发现学生出现某方面的缺失。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采取在讲评后再做一次试卷的方式,也有的老师急忙地找来一堆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加强练习。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但所耗时耗力是显而易见的。莫如抓住日常的教学,有意识地将学生所缺差的知识点渗入课堂训练,日积月累,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将会得以改善。本课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做法即处于这样的考虑。
总之,课堂是学生语言能力得以提高和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训练机会,引导正确的训练方法,将会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在一个利于发展的氛围中有序进行,其最终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朝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发展!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5
《说勤奋》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经历“参与——建构——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对话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第一版块,由四个关于勤奋的成语引入课题。由于比赛课要求上第一课时,上课的学生又没有提前预习课文,所以在这一块我设计了读通课文、开火车读词语和找、读难读的句子这几个环节,为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准备。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让孩子快速找出文中直接点出勤奋非常重要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不够明显),学生从中品读、理解,在四句话中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勤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三块,围绕两个具体的事例(学生自主学习一个事例),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四块我设计了谈谈自己的感受,拓展学习名人名言。这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上课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总体感觉这节课较满意的地方——把握教学重难点,扎扎实实教学。在这节课上我从每个细节入手面向全体学生,抓住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得法,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一方面,整体教学节奏偏慢,因循学生的朗读、自学,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寸,遗憾地导致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上完,使得这节课没有整体感。另一方面,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精当,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还需继续磨练。教学之路漫漫,我将上下而求索!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高年级的语文比赛课,令我最犹豫的就是这一节课上哪些内容,要进行取舍。当早上得知要上《说勤奋》一课时,我脑中的弦绷得更紧了。因为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主要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相对于其它课文,内容缺乏趣味性。如何高效的上好这节课,同时又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是我备课时主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我选择生字词以及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前的交流利用美国总统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抓住“勤奋”这两个字;生字词以难读难理解的四字词为主;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词感悟;最后留下思考: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能否成才?待第二课时引入第二个例子完成。
上完后,整节课比较顺利,流畅,但同时也缺乏高潮点,没有激起学生的共鸣。在上第二自然段时感悟司马光用“警枕”这一句时,无论怎样引导,学生说的比较单一。我在思考是否有些操之过急。或者说我应该再把第一课时内容安排少一点,浅显一点,这样学生是否学得更扎实,更有激情呢?
《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6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在学习这两个人的例子时,我要求学生找出两个人各自的特点。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司马光是“抓紧时间”,而童第周是“勤能补拙”。围绕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找找语句来好好体会。同时也让学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