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25/09/0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9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阅读: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 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 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 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扮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课后背诵全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4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5

预习积累:

1.朗读课文,了解有关筏子的知识。

2.搜集有关黄河的知识、古诗词。

相关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学习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评价任务:

1.跳读课文,找出并体会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为代表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走近黄河,了解筏子:

1.欣赏《黄河颂》视频歌曲,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散文《筏子》,看黄河的主人们是怎样利用羊皮筏子战胜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图片、视频、地图等,了解黄河: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孟郊《闻夜啼赠刘正元》)

2.交流有关羊皮筏子的图片、视频,了解筏子的制作过程:

猜一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谜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为木筏,竹筏,皮筏。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稳,装载面积大,至今还用在内河运输和捕鱼等。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将21-23根2-4公分粗的圆柳棍用绳扎成约两米宽、三米长,隔成许多小格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十四个充气的羊皮排列整齐,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时将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语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了解作者和背景: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这篇散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即“三年自然灾害”。在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4.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二、朗读课文,感受筏子:

1.范读:感悟黄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读:对比体会黄河之汹涌和筏子之轻快。

3.赏读:感受作者对艄公等“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4.析读:领悟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筏(fá)子 胆惊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浏(líu)览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风平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yí) 如履(lǚ)平地

三、跳读课文,欣赏筏子:

分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归纳参考如下:

1.第1段,以胆惊心悸反衬黄河之大、快、深、急、险。

2.第2段,以水车之大正衬黄河之大,以水车之缓缓反衬黄河之滚滚。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轻反衬黄河之大、之汹涌湍急。用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的勇敢。筏子的出场是在滚滚黄河的远大背景下慢慢拉近镜头,通过设置悬念,引人注意,最后定格在放大特写镜头下而跃入读者眼帘的,写法独具匠心,结构巧妙,当学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岸上人逐个点数筏子上的人数时的惊叹、感佩之情,朗读时注意停顿和抑扬。

4.第6段,风平浪静的小艇和乘风破浪的'轻骑属于对比反衬写法,也是侧面描写艄公高超的撑篙技术。

5.第7段,筏子体积小与载人载物多属于对比手法,也衬托出黄河之深,侧面写出艄公撑篙的安全与沉稳。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的从容谈笑形成对比,侧面表现艄公高超的技艺。沉着而目不转睛地撑篙、小心地注视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则是正面描写艄公的沉着老练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须小心和大胆,用“紧贴着脚的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衬托要大胆,用“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衬托要小心,暗示着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细心。用“马不停蹄,顺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再一次正面描写了筏子的轻快,映衬出艄公娴熟高超的撑篙技术。

四、诵读课文,赞美艄公:

朗读10-11自然段。

1.找出对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与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险恶的黄河风浪形成对比,工具简单,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战胜险恶风浪,衬托出艄公的技艺高超,确实值得景仰和赞颂。

2.诵读中心句,体会对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富有经验和判断力的赞美之情,黄河的惊涛骇浪与艄公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形成对比,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和智慧。歌颂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劳动人民,激励人们征服自然,创造祖国美好未来。

“雁滩近了,近了”反复句写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轻快奔跑的动态美,拟人化了的筏子更显安详美。

3.交流学习启示: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4.比较探究:从选材、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长江》《筏子》的异同。

《长江》一文中,长江是祖国的象征,利用长江繁忙的现代化的建设和运输景象,通过抒情议论,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新生活。

《筏子》里的黄河只是叙事的地点、人物活动的背景,选取“筏子”这一原始简单的交通工具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叙述、描写,来赞美艄公等“黄河的主人”,赞美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人们,激励人们创造美好未来。

五、达标训练

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4-9题。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4、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释疑”,努力体现课堂教学学学堂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人争做生活中的强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s

“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勇士、强者、一个真正的英雄贝多芬。

二、资料汇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师出示贝多芬画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1、同桌间相互合作完成字词的考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3、学生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提问:“客人”是这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介绍本文的思路。

四、研读课文,揣摩文中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活动设计】

学生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触最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理解句子含义,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复听,再次感受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就“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畅谈对贝多芬的认识、评价,更深切地感受贝多芬不屈的斗争精神。

3、请学生自由质疑问难,请同学解答,或请教老师。

学生针对文中贝多芬的慨叹:“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提出疑问:写贝多芬低沉的情绪,是否会削弱贝多芬的精神力量?

教师提示:这样写,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美,从而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打动人心。

五、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学习文章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

我们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但仍对他“对面应不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贝多芬会是什么样子呢?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

3、教师总结: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以形传神,显示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脸谱化。

4、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六、体验反思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座的学生,请他们用一句话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400字。

九、板书设计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7

二:教学重难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8

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