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夏》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重点、难点:
找出夏天的特点,分析写景的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吗?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吗?(学生回答)
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那作家梁衡又是如何看待夏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夏》。〔板书:夏〕
二、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易读错的字词。(读后指名说说哪些字词在读音上应该要注意的)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并且思考: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指名回答,并板书:热烈、紧张、急促)
3、那么,从文中的`哪些词句里能看出:夏的热烈、紧张、急促呢?
4、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愿意把你此时的感受说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吗?请采用这样的形式:
“我仿佛听见了……;我仿佛看见了……;我感觉到了……。”
5、是啊,我们从那特有的声音中,那特有的画面中,感受到了夏天的美景。作者就为了表现夏天的景美吗?(指名回答,并归结:其实人也美。)〔板书:景美、人美〕
三、品味
1、这样的美,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或者借助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
2、其实不仅景美、人美、语言也美。如此美的文章真叫人爱不释口啊。愿意把你最喜欢的语段朗诵一下吗?让我们也一饱耳福吧。(读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四、拓展
作者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了夏天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夏的热爱之情,并深情地赞美了辛勤劳作的人们。我想,每个人对夏天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大伙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请以“夏天是……”写一小段话(几句话)
五、作业
查找资料,找出描写夏天的名篇名句。
板书:
热烈景美
夏紧张言美
急促人美
《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夏》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贮满(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6、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7、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抓住夏天景物特征来描写夏天的?
8、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9、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精练】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11、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可是:
1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13、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14、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上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夏感》导学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修辞、关键词等方法品析文中的语言,能够说出文中夏的独特和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能够抓住“黄金”一词,说出作者所要赞美的夏的具体内涵,深化对夏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夏季的图片。请你用一个字或词或者是一个句子来概括你心目中的夏。例如:我认为夏天是甜的,因为我可以在这个季节吃到我最爱的冰激凌……那夏在作家梁衡的心中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品梁衡的《夏》,看他对夏的独特体会。
二、夏之初体验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完成这一任务:说说作者心中的夏有何独特之处?并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提示:第一条横线上填词语,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第二条横线上填文中的原句。
梁衡心中的夏是,你看。
示例:梁衡心中的夏是金黄色的,你看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大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二、夏之再体验
1、(过渡)如果把同学们的回答归纳一下,我们可以用文中的三个词语——紧张、热烈、急促来概括作者笔下的夏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读读、细细品品这些描写景与人的语句。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1、2处语句进行诵读、赏析。(提示:可以从修辞、关键词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赏析:这句话通过描写昆虫的变化,形象的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动词“潜”的意思是隐藏的,这一动词生动的写出了蝉儿静静的伏在树上的状态,同时也暗写夏天树木的枝繁叶茂;
“一声声的长鸣”更使人觉得天气越来越炎热,唯独蝉儿在享受这炎阳带来的活力,这就表现了夏的热烈的特点。
(预设)分析“人勤”引导提问:
(1)文中写“挥镰的农民只是想着快割快割、又想着快打快打”你能否想象一下农民此时劳作的场景?
(2)“他们早起晚睡已经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在他们听窗纸、看窗外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发挥想象。
2、(小结)同学刚才无论是赏析还是朗读都很精彩。如果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写的景和人的状态,你会用哪个词语?
如紧张热烈、争先恐后等
小结:自然界的生命呈现出的是一种争先恐后的状态,人们呈现出的也是一种繁忙充实的状态,彼此节奏一致,我想这就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共振,生命与生命的统一,这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夏之心体验
1、作者在文章最后一句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能否结合全文内容谈谈“黄金”的内涵。下面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享你思考的结果,请书记员做好记录,最后派出一名发言员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预设)引导提问:
(1)在学生提到夏的色彩时追问:一般人眼中,金黄的色彩总是与收获、秋天相联系的,而作者却用金黄来形容他眼中的夏季,是不是不符合实际呢?
明确:选择这一颜色不仅仅是从高粱玉米,麦浪翻滚的金黄色上,更体现在这季节的重要性上,这个季节如黄金般珍贵,高粱、玉米、瓜秧等植物在这个季节进行黄金般生命的过程,向最后的秋的成熟冲刺。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它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其实同学们也正处在这样一个人生的夏季。我们应该怎样去投入这个紧张热烈的人生季节呢?
《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对比的写法。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品评优美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背诵一下有关四季的古诗。
说说你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看看他心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qiān)黛色(dài)贮满(zhù)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
2、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本文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3、整体感知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赞美、向往)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1)夏天总体特点第一部分
(2)夏天的自然景物第二部分
(3)夏天的色彩和农民劳作的景象。
(4)夏天的旋律
(5)对夏天的情感态度第三部分
2、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总:首段总领全文,中间三段具体描述,末段总结上文。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2、3段)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第4段)
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沸腾”一词)
②找出第3段中心句,并思考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
原因: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③找出第4段中心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中心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句隐含着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五、语言优美,品味赏析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例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赏析写法,拓展探究:
1、对比手法:
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体会妙处。
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特征。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夏之热烈。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欲扬先抑写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试举例分析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诉诸视觉、听觉、嗅觉,虚实结合来。作者认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
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妙用动词,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作者认为农人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3、拓展探究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精彩语句,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如: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七、教师总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3、搜集写夏的诗词。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夏》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对威尔伯一生命运转折的分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孩子们对爱、对生命、对友谊有更深层次的领悟。通过对文中精彩段落的赏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传递情感的。通过对书整体的分析了解,加深对童话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教学重点:
通过对威尔伯一生命运转折的分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孩子们对爱、对生命、对友谊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精彩段落的赏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并传递情感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物表;每个孩子有一本《夏洛的网》,并认真阅读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孩子们好,你们觉得我算不算你们的朋友?为什么?
见过猪吗?都在哪儿见到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他们养猪来干嘛呀?哦,原来猪的命运就是养肥以后,被我们杀来吃掉。多么悲惨的命运呀!
生活中,你喜欢那种灰色的大蜘蛛吗?为什么?
猪和蜘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平时也不会有什么交际。可是在童话世界中,它们之间却演绎出一段精彩的生命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洛的网》,去感受这段生命的传奇。
2.简单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
这本书打出的口号是“拥有一册,感动一生”,据说已经风靡世界五十年,发行千万册,这本书真的这么牛吗?
作者:E·B·怀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除了创作大量的散文、杂文等,他还写了三部童话,分别是《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夏洛的网》,至今已拥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
译者:任溶溶,著名翻译家和作家,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等,他创作有《没头脑和不高兴》等。
3.围绕威尔伯的命运,理清整本书的条理。
(1)故事是从一只小猪的出生开始的,这只小猪名叫什么?它其实是一只什么猪?等待落脚猪的命运是怎样的?后来朱克曼先生买了它,给他吃,给他喝,这时等待威尔伯的命运是怎样的?
(2)可是,奇迹发生了,威尔伯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朱克曼先生没有杀它,反而很好的照顾了威尔伯的一生。这是怎么回事?威尔伯的命运是怎样发生不可思议的转折的?
4.分析人物,更深层次地去理解生命、理解友情
(1)围绕威尔伯的命运,故事里出现了好多的人物,小组交流: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他(它)的哪个情节或者哪个片段让你印象深刻?
(2)我说你猜小游戏:出示人物所做的与威尔伯有关的事情,让学生猜是哪一个人物,帮助学生进一步回顾课文内容。
弗恩上学的时候,每天中午给威尔伯喂牛奶的人是(阿拉布尔太太)
(阿拉布尔先生) 在一棵苹果树下圈了一小块地给威尔伯做猪栏。
(朱克曼太太) 用脱脂牛奶给威尔伯洗澡。
(朱克曼先生)决定带威尔伯去赶县里的集市。
(勒 维)每天喂给威尔伯泔脚,还给它打扫猪圈
(母 鹅)鼓动威尔伯逃走。
(小羊羔)觉得猪的价值比零还要少。
(坦普尔顿)和夏洛一起陪着威尔伯去集市。
(夏洛)在威尔伯绝望哭泣时承诺“我救你!”,并在网上织字。
(弗恩)将威尔伯放到婴儿车上,躺在洋娃娃身边。
(艾弗里)评价刚出生的威尔伯还没有一只白老鼠大。
(3)讨论:他们都为威尔伯付出过,他们哪些是威尔伯的朋友,哪些不是威尔伯的朋友,为什么?
5.品读并分角色表演描写威尔伯逃跑的片段,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展示母鹅等小动物“帮助威尔伯是假,戏弄威尔伯是真”这样的形象的。
【威尔伯在勒维的两腿间溜了过去。勒维没抓到威尔伯,反而抓住了那条小猎狗。“做得好,做得好,做得好!”母鹅欢呼,“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朝山下跑!”那些牛劝威尔伯。
“朝我这边跑!”公鹅大叫。
朝山上跑!”那些羊嚷嚷。
“转过身跑!”母鹅嘎嘎喊。
“跳,跳!”那只公鸡叫道。
“小心勒维!”那些牛喊道。
“小心朱克曼!”公鹅喊道。
“提防那狗!”那些羊嚷。
“听我说,听我说,听我说!”
母鹅尖叫……】
1)理清这个片段里都有哪些人物?
2)抽学生分别扮演这些人物,将这个片段表演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母鹅等小动物不是真心帮助威尔伯,是在戏弄他,在看好戏,同时,也从这个片段的表演中感受到童话情节的有趣。)
(扮演小猪威尔伯的孩子听着小动物的指挥,两眼无辜的看着老师,不知道听谁的)
(3)品读老鼠坦普尔顿答应帮威尔伯取下卵袋的对话,了解人物性格。(老鼠:自私、贪吃、有能力)
(4)走近弗恩,通过对弗恩言行的分析,了解小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5)走近夏洛,回顾夏洛都为威尔伯做过什么,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6)走近威尔伯,体会友情是相互的付出。
6.说说你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7.老师总结
童话来自现实生活,《夏洛的网》这个童话故事,就选取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猪和蜘蛛作为主人公,展开奇妙丰富的想象,让一只蜘蛛在网上织出文字,还改变了一只猪被杀来吃掉的命运,在情节的安排上,曲折有趣,有威尔伯的逃跑,有臭蛋的爆炸,有小猪威尔伯的学织网,更有威尔伯命运的逆转等等;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是相互间真诚无私的付出,也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可以提升我们生命的价值,这样一个健康积极的意义。这就是童话的基本特点。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奇迹,孩子们,像威尔伯一样努力吧,去创造我们生命中的奇迹;在创造我们生命奇迹的同时,也别忘了帮助别人,为别人的生命创造奇迹,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8.拓展
推荐阅读怀特的另外两本书《精灵鼠小弟》《吹小号的天鹅》(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童话这种体裁的写作特点)
9.板书设计:
夏洛的网
威尔伯 ←无私付出 →夏洛
爱的大网
10.教学反思:教育戏剧的运用是枯燥的语文教学更加有趣,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