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门》教学反思

2025/09/0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门》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门》教学反思 篇1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第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位置各在哪儿?请分别用“~~~”和“——”画出。

当学生分别汇报标画出“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它们的具体位置后,我让学生同桌借用文具构建天安门的`模型图,让学生在圈、画、议、摆中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同时完成课后练习4,最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模型按课文介绍的顺序介绍这些建筑物及特点。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5、读写结合。

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方法“以教学楼为中心”介绍我们的校园。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各建筑物位置理清了,初步感受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在小练笔中学生也懂得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教学楼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门》教学反思 篇2

经过了讲解推荐作品和练习题的锻炼,我终于可以开始讲正课了,而我的第一节正课就是讲孟浩然的诗歌《夜归鹿门歌》。新教材与我们以前使用的旧教材有很大的改动,这首诗我以前也没有学过,因此我花了较长的时间来解读文本、查阅资料,最终将这节课设计成了2个课时的讲读课。

按照诗歌讲解的一般规律,我由李白杜甫引出盛唐时期另一位杰出诗人——孟浩然,介绍孟浩然的`生平为人和他的诗作风格,在解题的过程中介绍“鹿门山”的典故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旨,然后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具体分析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比较阅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体会两首诗在诗境上的异同。

所有的教学内容在两节课的时间里顺利完成,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分析全面深入,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提问不够明确。在整体感知部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由渔梁渡头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场景,试概括一下”,自己设计的回答是“汉江舟行图”和“鹿门山途图”。但实际上,学生还无法直接概括出来,课堂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最后还是在我的引导之下才有一位同学说出了“江边”和“山上”两个场景,离预期的答案尚有一定的差距,只能自己加以概括了。

第二单元介绍的诗歌赏析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那么就要重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面对“诗句写了什么景象”一类的问题,总是用两三个词语来概括,这样根本无法深入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这些问题也常常显得没有价值。不妨明确提出让学生置身诗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从而帮助他们把握诗歌的内在意蕴。

(2)备课时不够仔细,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在首句“山寺钟鸣昼已昏”中,“昼已昏”即照应了诗题中的“夜”,明确道出了此时的时间点,这一个细节问题被我忽略了。在讲到“幽静的古寺传来报时的钟声时”,我直接说这一句表现了环境的安宁静谧,没有指出“古寺钟声清晰可闻”这一听觉现象,过渡太快,跳跃性较大,也忽略了“本诗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描写”这一知识点。

看来,我以后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更加深入细致,反复推敲,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真正做到全面具体,讲解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门》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通过门来阐述人生的问题,文章比较深奥,学生议论文基础比较薄弱,要读懂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化难为易,让学生感受到读懂文章的成功喜悦,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设计上尽量贴近作者的思考,由实到虚,让学生体悟到人生的深刻道理。问题设置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深刻。学法指导较到位,有效地通过实践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还做得不好,课堂的衔接过渡也不够紧密,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课堂结构的设计上还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

《门》教学反思 篇4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带着这个目标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落实不够

“四步12法”的第一步就是自主学习环节,每天都给学习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不过学习完成的怎么样,尤其是语文,很难保证,因为语文的主观性很强,自主学习环节所给与的助读材料很多,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这是其一,还有就是学生手头的资料很多,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等问题是否是出自自己思考的结果,这是其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内容过简,所以自主学习环节必须保证,这是高效课堂的强有力的保证。

2、自己备课有待细化

有专家说“备课用加法,上课用减法”,此言甚之,可是自己在备课环节还是不够细致,例如,本文与王维《归嵩山作》比较阅读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阅读这一问题就有失偏颇,没有给学生很好的分析透彻两篇文章的异同。

3、对诗歌的引导方法不对

诗歌重在吟咏,可是由于自己的诵读功底不是很厚,于是在诵读环节给学生的示范性不够。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诗境,我在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方面做得不是很扎实,没有充分拓展,每一首诗歌学完,总觉得或多或少有些缺憾。

4、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

我们学校一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任必须是学生,可是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改变,依然是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而经过学生自己分析、消化、思考过的内容太少,造成课堂沉闷、课堂精彩的生成就无从谈起,所以以后在这方面加强。

总之,在学校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以来,自己虽然努力实践,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希望我早日能趋于成熟,很好的驾驭自己的课堂,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享受的过程。教育家朱永新毫不客气地给教师行业提高入门槛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希望我能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正在仰望这一高度。

《门》教学反思 篇5

《天安门广场》这一节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比较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空间观念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课前教师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进行亲自体验。课上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把课前积累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真正从生活体验中建构出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我力求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上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直接进行空间想像较难,教师适时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借助实物模型来进行空间想像,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先看一看,再想一想、做一做,最后还要想一想,很好的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推理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交流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门》教学反思 篇6

成功之处:

1、在请学生读课文环节,我发现每个孩子都读得很认真,他们读书时不仅声音响亮,而且非常富有感情,他们的朗读不仅让全班学生投入到了故事情节之中,而且也深深的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

2、和孩子们一起理解课文,我让孩子们找出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且认真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当我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同学回答的是小动物们怎样吓走强盗和怎样赶走强盗这两部分。这一教学环节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

3、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认为这四个小动物怎么样时,孩子们总结出了“聪明、机智、勇敢”这些词语,我感到很欣慰。这时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让她发表自己的见解,她说:“这四个小动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自己悲惨的生活。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多么流畅的表达,我给了孩子一个会心的笑,这是自己备课时不曾想到的,顺着他的话,我顺利地过度到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也许这节课当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孩子们独特的`感受和精彩的发言,却让我对他们又多了一份欣赏,对孩子多一个赞赏的微笑,多一句鼓励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