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故乡》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故乡》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
1、歌曲演唱《大海啊,故乡》
2、欣赏合唱《渔家姑娘在海边》
琵琶独奏《大海啊,故乡》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
2、通过欣赏比较琵琶版与合唱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
三、教学重点
能充分运用力度、情绪的变化,深情演绎《大海啊,故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生养自己的故乡,记得我们曾学过一首赞美故乡的歌曲,叫做——(我爱我的家乡)。那就让我们唱响这段美好的旋律,开始我们今天的音乐之旅吧。(复习歌曲)
二、欣赏《渔家姑娘在海边》
1、师:歌儿唱的真好,我们的祖国真的`是幅员辽阔,我们身处于烟雨蒙蒙的江南,也有人生长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之滨,你听过南国海岛的汽笛声吗?你见过渔家姑娘在海边织网的情景吗?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跟随音乐走近大海,来欣赏《渔》。仔细听,在音乐中你能听到什么,仿佛能看到什么?
(欣赏歌曲)
2、师:请向大家描绘一下你所听所见所想的,好吗?(生发表意见)
3、师:海浪声轻拍沙滩,发出哗哗的响声,海上的汽笛声似乎在呼唤人们出海工作,渔家姑娘除了织网打渔还在沙滩上练武,因为当时他们还肩负着保卫海岛与外敌作斗争的重任,你能在欣赏歌曲时加入一些简单的身体动作来感受歌曲的情绪吗?(复听歌曲)
三、歌曲教学
师:听罢渔家姑娘的吟唱,似乎把我们带到了南国海岛,那歌声随着海风传到了远行的中国海员耳旁,勾起了他们满怀的思乡之情,于是作曲家望立平为电影《大海在呼唤》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歌曲《大海啊,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演唱这首经典老歌吧。
1、仔细聆听,听完后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速度怎样?(播放歌曲)
生:速度稍慢,深情地,舒缓地
2、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唱一唱,请你在有铃鼓标志的地方加入动作,可以拍手、拍肩、拍腿、捻指或其他动作。(跟范唱做动作)
3、经过了刚刚的拍一拍,你能告诉老师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吗?(三拍子)
三拍子通常给人以荡漾、抒情的感觉,刚刚我们也已经感受到了这是一首深情荡漾的歌曲,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用这首歌的歌词来配乐诗朗诵了,你们准备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诵呢?(深情地、起伏荡漾地)
4、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读到了深情,从你们的朗诵声中听到了游子的心声,请同学们把感情投入到歌声中去,让我们来学唱这首《大海啊,故乡》
跟琴学唱
a用wu模仿海风声模唱
4、这首歌曲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师:这两句的音与前两句的音相比怎样?表现了歌者情感怎样的变化?
生:音区更高,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升华,就像翻滚的海浪高过一浪。
7、师:那后半部分的演唱力度与情绪应该相应地有些什么变化呢?
生:更加强烈有力,情绪更激动些,才能表达呼唤的真切。
师:那好,让我们带着这些变化来再试试演唱这首歌曲。(复唱歌曲)
8、师:海风吹起了思念,海浪翻滚着呼唤,让我们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加入一些模拟的海风和海浪声吧,让这首歌更加丰富,老师给你们设计了海风和海浪的声音节奏,你觉得哪一条更适合在“大海啊大海”这一处合唱。(出示节奏)
①××××××︱××××××︱②×—×︱×——︱
哗哗哗哗哗哗呜呜呜呜呜呜哗—哗呜——
9、跟音乐用领+齐或+领+合的演唱形式来演唱歌曲。
四、欣赏琵琶独奏版《大海啊,故乡》
1、师:多少年过去了,这首歌曲一直被传唱着,还有人将它改编成器乐曲,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另一个版本的《大》,你能听出来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吗?
2、师: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的,说说你的理由呢?(生发表意见)
师总结:不管哪个版本,都非常优秀地演绎出了这首作品浓郁的深情,但愿这美妙的旋律流入大海,也流入我们的心间,永不停歇。
《故乡》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能大胆、自信地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2. 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声情并茂地歌唱。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大胆、自信地歌唱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三拍子的节奏
教学方法:
体验、模仿、探究、欣赏、演示、练习、游戏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亲眼见大海吗?你们亲身体验过海中冲浪吗?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大海啊,故乡》,一起去体验大海的宽广雄伟、波澜壮阔!
二、初步感受:
1. 初听录音,感受其速度、情绪及反复记号该怎么反复;
2. 读词并正音;
3. 跟录音哼唱,思考:在你的头脑里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大海?
学生:安静的、沉睡的、雄伟的......(答案不要求统一,只要是真情实感)
4. 歌曲简介:《大海啊,故乡》作于1983年,王立平词曲,是电影片《大海的呼唤》
的主题歌,歌曲旋律平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结构简练,富有叙事性,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
三、新歌学习:
1. 教师弹琴,学生哼唱,找出难点;
2. 突破难点:旋律12 1.76 反复记号 3/4拍转换到4/4拍
3. 齐唱
四、拓展:
1. 配乐朗诵歌词或赞美大海的文章;
2. 慢三舞步感受三拍子的特点;
3. 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 跟着伴奏旋律独唱或者齐唱。
五、小结:
总结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故乡》教学设计 篇3
《难忘的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童年、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3、自主识记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学习文中的多种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3分
1、播放歌曲《捉泥鳅》,课件出示学生童年照片。
2、 师:听着这样的歌声,老师仿佛回到了童年。是啊,对于离开故乡多年的人来说,对故乡的怀念往往与童年的美好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作者刘亚舟一起,在文字的牵引下,去他的故乡走一走,看一看。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6分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2、默读课文,想想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3、和时间联系起来,并找出相对应的的段落。
三、自主选学,品读感悟。24分
在这几件事中,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进行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1、学习“好心叔叔抱我回家”这一件事:
(1)、指名读课文,把这段中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来,描写叔叔的句子,用﹋﹋画出来。
(2)、从中看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位叔叔又是个怎样的人?
(3)抓住“声色俱厉”等词语品读人物形象,体会这位叔叔的善良,淳朴的乡情。
(4)朗读指导:注意读出这份浓厚的乡情,读出心中的那份感动。
2、自学“我和铁柱争鸡蛋”这件事。
师:作者用灵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童趣盎然的故事,每个故事中
都散发着氤氲的思乡之情。听,那江边的草丛里明明传来了孩子的争吵生。(自由读9-----14段)
(1)、出示图片配音读
(2)、师:在作者和铁柱的身上你找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了吗?
生:谈类似的经历。
(3)、师:难忘悠悠往事,难舍缕缕乡情,在这件事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对伙伴的怀念 有又对和铁柱争鸭蛋的后悔 有对童年往事的幸福追忆)
师:这恍如发生在昨日的幸福记忆,在作者的脑海中像什么?(珍珠)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谁个大家念一念。
师:在你的印象中,珍珠是什么样的?
师:作者,为什么用珍珠来比喻童年生活的记忆?(美好而珍贵)
师:如果让你用一种事物来比喻美好的记忆,你会选择什么?
师:是呀,作者用这样的比喻让人联想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每一颗珍珠都是如此的鲜活,每一幕童年的记忆都是如此地动人。
师:结尾部分作者是怎样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师:是呀,通过一系列的回忆,作者的思想之情达到了高潮。看结尾的省略好,有什么作用?
师:给读者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好似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永无尽头。 师:男女声带着强烈的思想之情,再读这一段。
师: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做到有头有尾,这样内容才完整。
四、学习写作方法 ,试列写作提纲6分
师:作者在故乡的怀抱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当我们把这几个故事连起来比较一下,你们看作者对这四个故事都是平分笔墨吗?
师:什么样的内容应该写得详细些?(能突出文章主题的)
师:这乡情,才使自己与故乡的那份的情愫难以割舍。所以作者才把后两个故事写得更详细。
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文章中要记叙几件事情,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师:童年体验往往成为一个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也是唤起作家创作欲望的主要动力,这节课我们在文章里走了一个来回,随着作者在故乡快乐地嬉戏,那么如果让你完成《难忘的故乡》或者《难忘的童年》,你会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试着列一个写作提纲。
五、小结。1分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人是故乡亲-----让我们在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和学会珍惜自己的头脑时光,将来这些美好回忆也将成为记忆中最闪光的珍珠。
《难忘的`故乡》实录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歌。(课件播放)《捉泥鳅》
2、师:听着这样的歌,看着同学们的照片,老师仿佛回到了童年。是啊,对于离开故乡多年的人来说,对故乡的怀念往往与童年的美好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作者刘亚舟一起,在文字的牵引下,去他的故乡走一走,看一看。
3、师板书难忘的故乡,齐读。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作者的家乡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我们一起去走一走,瞧一瞧,把书翻到87页。
2、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1人)
3、师:这童年的趣事,仿佛一幅流动的画轴,在我们的眼前一一闪过,你能给每一件事情加一个简短的标题吗?
4、师: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发现了几个写时间的词,你们能把时间和事件对应起来吗?
5、师: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叔叔抱我回家呢?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铁柱争鸭蛋? 生答。
三、自主选学,品读感悟。
(一)品读叔叔抱我回家。
师:浓郁的思乡之情,在作者的笔下化成了一个个率真淋漓,童趣十足的故事,让我们陶醉其中,不忍掩卷。那么你最喜欢这回荡着童真的笑声的哪一件事情呢?
生答。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老师也喜欢这段话,请同学默读课文,把这段中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来,描写叔叔的句子,用﹋﹋画出来。
生汇报第一句。
师:从这句话中看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发现的?
谁愿意来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可真是个淘气包,滴水成冰的冬日还穿着夹鞋。
师:谁还找到了?
生读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顽皮撒野)
师:描写叔叔的句子都有哪些?谁来说说?
生读。
师: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叔叔为什么这样?
关心我。
师:通过朗读把叔叔的关心表现出来。
师:还有描写叔叔的句子吗?
生说二句。从这句话看出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善言语
师:通过哪看出来的?
生动词。
师:把这位身手麻利的叔叔表现出来吧!
还有吗?
( 憨厚 淳朴 沉默)
师:从这段文字的描写中我们会发现,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如神态、动作等,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师生配合读。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记着那位好心的叔叔,因为
读句子,我要对他说
(二)品读(和铁柱争鸭蛋)
师:作者用灵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童趣盎然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散发着氤氲的思乡之情。听,那江边的草丛里明明传来了孩子的争吵生。(自由读9-----14段)
1、出示图片配音读
2、师:在作者和铁柱的身上你找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了吗?
生:谈类似的经历。
3、师:难忘悠悠往事,难舍缕缕乡情,在这件事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对伙伴的怀念 有又对和铁柱争鸭蛋的后悔 ,有对童年往事的幸福追忆)找出相关的句子,和你的同桌读读。
生读,师评价。
(4)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这恍如发生在昨日的幸福记忆,在作者的脑海中像什么?(珍珠)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你的印象中,珍珠是什么样的?
师:作者,为什么用珍珠来比喻童年生活的记忆?(美好而珍贵)
师:如果让你用一种事物来比喻美好的记忆,你会选择什么?
师:是呀,作者用这样的比喻让人联想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每一颗珍珠都是如此的鲜活,每一幕童年的记忆都是如此地动人。
师:结尾部分作者是怎样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读最后。
师:是呀,通过一系列的回忆,作者的思想之情达到了高潮。看结尾的省略好,有什么作用?
师:给读者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好似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永无尽头。 师:男女声带着强烈的思想之情,再读这一段。
师: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做到有头有尾,这样内容才完整。
(五)学习写作方法 再现精彩故事
师:作者在故乡的怀抱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当我们把这几个故事连起来
比较一下,你们看作者对这四个故事都是平分笔墨吗?
师:什么样的内容应该写得详细些?(能突出文章主题的)
师:这乡情,才使自己与故乡的那份的情愫难以割舍。所以作者才把后两个故事写得更详细。
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文章中要记叙几件事情,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四、品读悟法 即兴写作
师:童年体验往往成为一个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也是唤起作家创作欲望的主要动力,这节课我们在文章里走了一个来回,随着作者在故乡快乐地嬉戏,那么如果让你完成《难忘的故乡》或者《难忘的童年》,你会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试着列一个写作提纲。
五、总结 拓展
师:(对照板书总结)作者那忘那给他欢乐的条条小河,难忘那带来欢乐的温馨冬日,难忘那令人感动的好心叔叔,难忘那一同嬉笑的儿时伙伴,而这悠悠的童年往事又都浓缩为两个字----故乡,下面让我们在和作者带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再读课题---难忘的故乡。
2、师:思乡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在李白的笔下,思乡,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在纳兰性德的口中思乡又是“山一程,水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的伤感,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游故园,品乡情,看到的却是一种带着笑容的思乡之情。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学会珍惜吧,珍惜这童年的幸福时光,珍惜这关于故乡的美好记忆。
师:作者难忘故乡那给他欢乐的潺潺小河,难忘故乡那洒满笑声的皑皑雪地,而最让作者难忘的却是故乡淳朴的(乡情)。
作业:课文中有些场面、情景描写得生动有趣,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者或段落,多读几遍,背诵下来。
《难忘的故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细节描写训练。
3、在描写中回忆童年,回味童年生活的精彩瞬间,重温童年的美好。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难点:运用细节描写,重现童年生活的精彩瞬间。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故乡,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刘亚舟的故乡,重拾他儿时的记忆。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入文本,学习写法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有“——”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
3.学生汇报描写我的句子。提问:你们玩过打跐溜滑吗?你们的心情怎样?
《故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播放朗读课件)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
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二是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2、感知情节
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3、感知主题
问题设计:
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总结:
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剖析人物
《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生答:变)
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课件展示)
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问题: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
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问题:然而是什么原因让 “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问题: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
(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
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
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品味句子含义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引导:“我”否定了三种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过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三个“辛苦”的内容——“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忙碌;闰土:贫穷窘迫、愚昧麻木;杨二嫂: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酸刻薄、自私势利、处心积虑。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引导: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3.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意在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五、作业
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所编故事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
《故乡》教学设计 篇5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1)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2)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3)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无、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
《故乡》教学设计 篇6
《故乡》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