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

2025/09/2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怀念母亲课文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 篇1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在学生的回答上,我没有为了让课堂进展的顺利而刻意地去挑选好学生,而是把中下等学生作为重点,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再让好一点的学生去补充。这样既照顾了差学生,又兼顾了课堂。

因而,课堂上我表现的也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生的自主性的培养等,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去做。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 篇2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腊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 篇3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 篇4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习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 篇5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

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 篇6

(一) 我个人对本篇设计的最得意之处是板书。它简洁、巧妙,它不仅突出课文重点,而且体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所以根据板书,我的问题设计比较精要,与课后练习结合,注重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通过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课文的结束部分设计得也很有创意,本来教材是朗诵诗,我把它设计为先唱后朗诵,因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音乐的氛围中,人会显得轻松,而且学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最后朗诵诗歌时,学生的情绪会更饱满、感情会更到位。 本课,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和拜读《永久的悔》一文。至于如何更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我还得思考。

(二)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如何使情感基调贯穿在整堂课中听名师讲课,我会自始至终被课堂吸引着,被情感包围着,学生也是始终如一的融入课堂,达到心灵与文本对话的境界,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震撼。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行第一轮听评课。每位老师都在认真的准备着。我执讲《怀念母亲》一课。选这课的原因是因为文章感情深厚,语言凝练,字字句句都含着泪含着情。并且文章首尾照应,主线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生母的怀念、爱慕,以及对祖国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学生肯定会满含激情、热泪于课堂上,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从导入到初读,应该说非常到位。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都被引入了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却离文章越来越远,到最后下课有种不了了之、虎头蛇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