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的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口算教材有四个编写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500+900=,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4)加强估计。
结合口算教学,教材从两方面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是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从而学会估算的方法。如第40页第5题与第42页第5题。学生只要掌握了口算方法,又能正确地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完成这些估算不会有困难。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估计,如第40页第6题。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三条路,很明显中间那条路最近,渗透了两点之间直线路程最短。比较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内涵就更丰富了。小明从猴山到蛇馆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经过老虎馆,即44+42;另一条是经过熊猫馆,即35+54,这两条路都要走八十多米。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也有两条路可以走,分别是44+52和35+38,后一条路只要走七十多米。显然小红走的路比小明近。第42页第6题通过估计可以发现足球价钱最贵。
2、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材有两个编写特点
(1)利用线段图启示算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43页例题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常见解法有两种。教材不是把两种解法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他们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体会数量间的联系,形成思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教材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线段图。根据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已经画了一条线段表示裤子价钱为28元,并用挑战性问题“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激发学生继续画线段图的兴趣。多数学生能够从“倍”的意义出发,画出与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同样长的三段来表示上衣的价钱。预计学生会有两种画法。
这种线段图清楚地表达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学生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教材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理解各种解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线段图是形象地显示数量关系的方式,学生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也允许是多样的。教材在这里倡导策略的多样性,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想想做做”第1题用图表达了红线条的长度是蓝线条的4倍,帮助学生巩固对线段图的理解。
(2)举一反三,让学生解决一些变式问题,组建认识结构。
教材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例题中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从例题到“想想做做”的变化线索是:“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几倍”求相差的实际问题“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
①“试一试”是例题的延续,从求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到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是问题变式。问题虽然不同,但求总和与求相差数在思路与方法上有相近的地方。
②“想想做做”第2、3题是从“几倍”求和到“相差”求和的过渡。第2题用线段图呈现“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从图中得到解法的启示。第3题用表格呈现的连续两问,学生从中体会在求“合计”之前必须先算第二次跳的下数。
③“想想做做”第6~9题解决“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以及本单元教学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从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到先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虽然条件变了,解题思路仍然是一致的。
这部分教材以例题的思想方法为基础,在“变”中有“不变”,在“不变”中有“变”,既突出了解题思路主线,又培养学生灵活面对具体情况的能力。
3、练习五的编写特点
(1)整理口算思路,重视口算练习。
第1题把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比一比,其中三组题分别是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加法与减法的比较。在这些比较中,既有知识内容,也有思考方法,还有学习习惯。第2题给教学提供了大量训练内容,创造高效率的训练方法,以激起学生的练习兴趣。第4题是加、减口算综合练习,把例题和“想想做做”中教学的口算结合起来,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口算状况的一次机会。在教学这道题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都能算对,速度方面的要求不要过高。
(2)加强估算。
第3题中的上下两道为一组,同组两题中的数是精心设计的。在一组加法题中有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有一道题不进位,另一道题进位。在一组减法题中或是减数相同、或是被减数相同,也有不退位与退位的比较。题目要求估计哪些题的得数比50小,哪些题的得数比50大,需要在估算的同时把得数分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第10题结合估计渗透一些运算规律,教学时不仅要学生选用适宜的关系符号,还应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能初步体会各题里隐含的运算规律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估计一下”不是估算出结果,而是对式子的整体感知。如70-32○70-23,两个式子的被减数都是70,减数32比23大,所以70-32的差比70-23的差小。
(3)开放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5题和第12题给学生的条件信息较多,但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解决自己想到的问题。这些题把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第5题以提出一步计算问题为宜,并口算出结果。第12题要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
第13题是答案开放的题,在回答第一问时只要看哪两种体育用品的价钱和小于100,可以通过口算或估算作出判断。这题的答案很多,教学时不必求全,但要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策略、方法以及答案的多样。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7÷6624÷6×5
801÷(3×3)960÷6×4
2.按要求连一连。(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的第一个数!)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4.完成下面的题目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买新书》教案》,来自网!,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买新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比鲜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彼阋凰悖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教学目标
1蹦芨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庇τ每擞肭Э恕⑶Э擞攵值慕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庇τ玫ノ换凰愕闹识解决实际问题。
4碧寤崾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彼狄凰担嚎擞肭Э恕⑶Э擞攵种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
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碧钜惶睿ń炭剖榈6页:第7题)
4 000 g=()kg 9 kg=()g
()g=7 kg 6吨=()kg
8 000 kg=()吨 ()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痹凇鹄锾钌>、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题实践活动“估一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生活里进行估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树叶的图片(见课本),大一些的杯子和1千克水。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出示一摞本子:告诉学生,这么一摞本子有20本。
2、出示另一摞本子(2个20本),先请学生估一估,这一摞本子大约有多少本?你是怎么想的?
3、告诉学生:第2摞的本数是第1摞的2倍,你知道第2摞到底有几本吗?
4、再给第2摞加上摞(40本)请学生估计现在第2摞大约有多少本本子?你又是怎样想的?
二、教学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一估”。
2、估计书的本数。
(1)谈话:老师想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校图书室的图书,你们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小结:可以先数出一排书的本数,再估计出一个书架上书的本数。再估出图书馆里的书的本数。
(4)学生分组到图书室进行估计。
(5)汇报估计情况
3、出示树叶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估计图里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1)学生组织讨论。
(2)交流:可以先数出一个框里的树叶数,再估计整幅图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3)学生独立数数、估计。
4、出示树叶第二幅图。
(1)要估计这幅图里的树叶的片数,你准备怎么估计?
(2)小组讨论怎样来估计。
(3)学生估计树叶。
(4)交流估计的方法。
5、出示树叶的第三幅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怎样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估计结果。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方法。
6、教学第3题。
(1)老师出示1千克水,倒在一个大的量杯里。让学生观察这一千克水在量杯中所占的位置,然后估计一下这一只量杯大约可以装多少千克水?
(2)老师出示一桶水,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一桶水大约有几千克?是怎样估计出来的?
三、教学“试一试”
按课本上内容依次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估计的问题、结果和方法。
1、估计一下,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
2、再语文书上任意找一页,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能估计出其他一些物体的个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