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2025/09/2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篇1

《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在学习中,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篇2

禄口小学杨茹

今天我教学了《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抛开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谭老师鞠躬尽瘁、舍己为人,我一直苦恼于如何让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到这些。图片?课件?还是视频?这些都只是辅助工具,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失去语言文字的美丽,在这样一次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地尝试了新方式,也许还有不足,也许还有遗憾,每一步实践都是坚实的,探索过后,我相信语文课会越来越美好。

一、多认识一步,我“认识”的谭老师

在课前预习的布置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查找资料只是流于表面,大多查找的是“出生年月”、“荣誉称号”、“典型事迹”等。这个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我决定通过这篇课文更好地落实预习工作。

在前一天我就布置了预习工作,发现很多同学果然又出现了如下问题。我开始引导同学们:老师希望能通过你的资料了解谭老师平时生活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对他的荣誉、地位等等并不关心,希望大家多从这个方向去寻找资料。

同学们听了我的建议,回去找资料有了很大的转变,第二天交流分享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资料。课文第一段介绍了谭老师是个慈爱的父亲,是个负责的好老师。通过学生资料的补充,我们更加清新地认识到了这点,比如有同学搜集到了关于他照顾生病学生的资料,娓娓道来,给课堂更添了一丝感动。

二、多读一遍书,我最感动的地方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在朗朗书声中,有你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在朗朗书声中,我们能体会到泠泠秋雨中的悲切;在朗朗书声中,有一双眼睛,带我们领略千里风光。本节课上,我带领同学们反复朗读有关于谭老师的语言描写,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同学带读、齐读等等方式,一遍一遍体会谭老师的伟大无私,一遍遍感受谭老师的义无反顾。

不要怕读书,多读一遍书,不仅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也多带给我们一丝对人物的敬仰和钦佩。

三、多思考一段,我有新发现

文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来前文“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否多余,在经过讨论后,同学们发现,谭老师所上的内容,正是他后面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也正暗含了文末的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以前这个问题总是由我抛出由学生解答,如果换一个方式,让学生寻找文章中是否还有什么没牵涉到的知识点,去思考发现要更有效果。

多思考一段,学生有了新发现、新想法,也有了学习的新趣味。

四、多评价一分,我也有话说

本章学习内容几乎都和人物有关,从第五课的蔺相如和廉颇,到本课的谭千秋老师,以及后一课忠于职守的哈尔威船长,每一个人都为我们竖起了精神标杆。

之前教学我比较倾向于四字词语,现在想想也是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什么不能用一句话去表达呢?学习了这么多,完全可以写一个“赞扬卡片”,一句话写出你最深的印象,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思维,更进一步的课文人物评价方式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也有帮助。

同一篇课文每一次不同方式的解读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新奇感受,语文就是这样,我一步一步探索,也一步一步收获。多走一步,都是精彩!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篇3

今天的班级有点无聊,虽然前班已经充分准备,但学生似乎不是很感激,虽然习惯了学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运的是,这个班顺服纪律,基本目标可以达到。反映如下:n感觉一种酸在四种语言的教学环境中描述的,我组织学生朗读,抓住标点和其他感情的危机,老师的办公室不惊慌。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答案,但是平静的阅读和让这种危机的感觉削弱了很多,考虑到有限的.时间放弃教室的时间。

n感觉两个甜在读老师的话和动词的支持,这是教学的组织,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行动,让学生从支持的经验中谈论什么?双手支持从突出老师的力量突破身体的动量,用他们的肉血和血打开保护伞保护学生,减少破碎的砖,水泥板直接打击了桌子的严重性后果。在这个时候,学生真的明白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一种爱,无私的爱。然后我问:谭老师不怕吗?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儿伤心伤心你做谁说老师的声音?这时候学生似乎有点动了,他们说:我是一个人换来的四个学生的生活,这是值得的!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怎么能有心脏,所以他们去?在这个交换我顺势疗法问:你看到一种谭老师吗?学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篇4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篇5

我从接受任务上《最后的姿势》,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必须全心以赴。上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锻炼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最后的姿势》与其说是一次研讨课,还不如说是一次“公开课”,因为我知道之前我上过一节比较成功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而语文课这些年来却很少在这么多老师的面前展示。

现在已经试教过两次了,有成功的兴奋,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先找找优点来自我安慰一下: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最后的姿势》一课,从第一次接触课文,经验告诉我必须抓“情”,如果学完了这篇课文学生都无动于衷的话,那我的课时失败的。于是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深刻地挖掘这一姿势的内涵。我问孩子,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字来表达用什么字可以概括?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词语表达,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希望的姿势!这是爱的姿势!这是爱学生的姿势!这是给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势!这是为了四个生命延续的姿势!”……我想这就是“情”,情到深处语自华。

2、引领到了文的品悟点。

我深深的觉得与孩子上每一堂语文课,我们越来越默契,孩子们越来越开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是活跃,他们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这篇文章的本质与内涵。我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离门口最近,为什么他不跑!学生稍作思考:

生1:因为谭老师是一位老师,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先冲出去!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在教师里!

师:说明了什么?

孩子: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到这里我知道孩子们悟出了老师的爱。我并没有到此作罢,我继续追问:还有什么原因?

……

我想,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检验语文课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开口读和静静的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1、每个课时应该抓个啥?为什么40分钟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上语文课首先要把每节课的任务列出来,不要把第一课时的任务放到第二节课里面去。

2、如何提炼教学语言?问题如何设计?用什么语言去引导?这些都要在备课时作充分的思考。

3、在讲课的过程中,行云如流水的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是否孩子的语言再丰富些?尤其在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时,如何使得老师的点拨,提示语再精炼,再富有启发性?

3、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因为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有丰富的思想来滋润我的心灵!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篇6

本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不光有谭老师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于当时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二是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文章不仅详写了地震时的谭老师,还略写了平时的谭老师,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体、更饱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文本语言的品味——从空泛走向深刻

本文的语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场面的可怕,通过正反两个面来品读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的字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上一轮教学时,这方面我就有所忽视,课上学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张口就是一个大道理,有些学生虽然也能说到关键字词,可也是浅尝辄止。比如,在谈地震的可怕时,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摇晃”“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刺耳的'吱吱声”等词,就很难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也会削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再如,在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也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特别是“推、拉、撑”这三个字。因此,教学中,我就反复提醒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而且在课上反复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光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还能扎实地掌握这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二、课文内容的处理——从零散走向整合

本文在描写地震的场面时,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写时,是按照地震的强烈程度来排列的,学生只有将这三段文字整合起来阅读,才能发现文字的这个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体会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课上,我将三段文字同时出示,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其写法上的特点,然后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这样的处理,比只是让学生自由找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谈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谭老师的同事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从侧面写出了谭老师的伟大壮举,在刚设计教学时,我是把这三段文字单独出示让学生品读的,从效果上看,整堂课显得比较零散,这三段本来联系紧密的文字被割裂开来,特别是在体会侧面描写这一写法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教研组老师的建议下,我就尝试将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错,更可贵的是,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都发现了三段文字在写作方法上是侧面描写,课上就无需教师再赘述了。

三、学习资料的获取——从单薄走向丰厚

读完本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读得更“厚”:地震的场面、谭老师和学生被埋的场面、地震中涌现的其他英雄……

首先关于地震,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来讲,地震离他们很远,他们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文章来体会地震的危害和可怕,这也就直接影响他们理解人物的品质。因为一开始的教学就是围绕文章本身的语言文字设计的,课堂上,学生就很难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冲击,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恐怖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地震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为他们接下来体会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

其次,在读到获救学生对谭老师的回忆时,这简短的一句话也很难让我们读出其中的感动,因此有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段谭老师和学生被埋时的对话,通过这段文字的补充阅读,把当时的情形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眼里都闪着泪花……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此时在学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我又补充介绍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其他几位英雄教师,他们的事例和本文相呼应,让学生心灵再一次地震撼,读着他们的事迹,再回到课文,这些文字,变得更加沉重,谭老师的品质,在他们心中烙得更深!

特色简析:

一、教学条理清晰。本文的写作思路十分清晰,在设计教学时,我们也是循着这条思路展开的。我们为学生铺设了一条便于理解文本内容,便于沉淀感情的思路。首先,通过文字、画面让学生走近地震,感受它的可怕,这是为接下来的品读人物形象做准备的。接着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来分析和品读人物形象,通过对文字的层层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理解也愈发精彩,他们的感受也越来越深,最后,顺理成章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通过练笔沉淀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情真意切。恰当的背景音乐为本课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氛围,学生朗读富有真情。本课的教学,从头至尾都有一首背景音乐贯穿其中,因为教学此类语言文字十分感人的文章,除了设计上要十分精细,还需要音乐这个催化剂来推动本课情感的涌动。在阅读完课文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要让学生有所触动并能用恰当的情感朗读出来,就少不了背景音乐了,他们沉浸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朗读得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