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弟子规》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弟子规》有感 篇1
新学期来到了,我们班级的背诵内容改成了《弟子规》。
《弟子规》主要讲的就是我们做孩子,学生应该做的事。比如说:孝顺、有礼貌,书里其中有一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回答,父母让我们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能偷懒。
可是想一想我自己呢。爸爸妈妈让我干什么事的时候,我总是拖拖拉拉。而且他们招呼我过去的时候,我也缓缓慢慢,有时候我还不答应他们。不过以后我一定服从爸爸妈妈,他们让我做事我也会尽我的全力去做。
书中还有一条: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讲的是如果父母有病了的话,爸爸妈妈吃的药要我们先尝一下。要昼夜侍候父母,不能离开一步。
我又回想起我小的时候:那次,我生病了。晚上的时候,爸爸妈妈一会儿给我拿药,一会儿给我量体温,忙的不可开交。一夜都没有睡觉,一直守在我的身边寸步不离。
而妈妈有病的时候我却没有一步不离地守在她身边。我也就给她拿了一下水。不过以后我也会像她对我那样寸步不离地守在她身边。
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为我做了很多事。而我却没有给爸爸妈妈他们做太多事。不过以后我决定一定帮助爸爸妈妈干一些活来回报他们。我一生也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恩情的!
读《弟子规》有感 篇2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古就是先贤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是我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瑰宝,近日有幸拜读了《弟子规》,感触良多。弟子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个方面阐述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1、入则孝。百善孝为先,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养大成人,让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父母的恩情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光阴去报答。
2、出则悌。对待我们的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除了我们的父辈,在我们的一生中,给予我们很多关心的或许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了,所以,对我们的兄长要恭顺,对我们的晚辈要爱护。
3、谨而信。先贤告诉我们“谨”这个字,就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养成对事严谨的态度,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冲动莽撞。“信”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俗话说人无信则不立,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4、泛爱众而亲仁。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值得尊重个体,不要因为他的贫穷而瞧不起,也不要因为他的显贵而趋炎附势,要尽可能的关心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5、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随着我们的成长,接触的新鲜事物就越来越多,如今的社会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感触很深,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观念,我将把我学到的东西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好公民。
读《弟子规》有感 篇3
最近老师讲解《弟子规》,让我知道我是个不孝女,因为我常和妹妹吵架,让爸妈为我们操心。有时候我还会和爸妈顶嘴、惹事生非。我要尽力的改掉这个缺点,不让爸妈替我操心,要让他们每天都很高兴,而且不让他们生气,不跟爸妈顶嘴,不和妹妹打架、吵架和抢玩具,我一定要让爸妈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孝心。
我也要谢谢老师教我们《弟子规》,因为我在这里面学到了好多,要不然我还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爸妈开心呢!
读《弟子规》有感 篇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面,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直没有应声,直到妈妈走过来,我才及不耐烦地答应了。但是,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过了,因为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规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默默地开导着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着。读了《弟子规》,让我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生活,让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的许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的,只要同学们认真体会,一定会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瑰宝”!
同学们,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弟子规》吧,他会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注: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是我们的校园沉浸在《弟子规》的洗礼中!!!
读《弟子规》有感 篇5
读一本好书,你会融入到美丽、善良、淳朴、真诚和快乐之中,让人们的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本身的光彩、高雅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骨,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找回心灵的高尚和纯真。胸怀坦荡地送走每一个黄昏,迎接每一个清晨。岁月依旧,情怀依旧,一本好书,墨香醉心头……
阅读是一种心境,在经典中聆听高山流水、花开花谢,畅想海阔天空,沐浴明媚的阳光,冲淡忧伤与惆怅。阅读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使我们的心灵鲜活起来。
流星在夜空无声的划过,成了灵魂深处最美的瞬间。生命的夜空定有颗颗耀眼的明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直到生命旅途的结束,那便是知识,便是文学,便是经典。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的《弟子规》。《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时起中国就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的巨轮无声的向前滚动着,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称号,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而谈到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我首当推崇《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第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对父母亲人以孝礼相待,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古时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首当其冲要考察的便是其为人和孝道,这与当代是大不相同的。几乎凡是古之贤人的传记,在其个人介绍中总会有这样一句“性至孝”,可见“孝”是古代评点人好坏的重要依据。在古时候,即使你身份显贵、腰缠万贯、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样会被世人所不齿。北宋有官员名叫李定,为谋高官厚禄瞒母丧不报,其行为实属大逆不道,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说“首孝悌”。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他的内心才会有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所谓“谨信”即做事谨慎、诚实守信。“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证明他的社会生命宣告完结,“人无信则不立”。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余言为后人留下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笔法之遗风!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在这个以利为主的物质社会就像吹进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孰不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呢?!这大概也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一本本经典让我们成长,看懂人生中的花开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长的脚步。
读《弟子规》有感 篇6
今天早晨,妈妈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我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而地却那么脏,便生气地说:“你看看,这还像人住的吗?快去扫地!”我慢吞吞地说:“等一下,我把电视看完。”“你让我太失望了,去看看这本书是怎么写的,好好学学!”妈妈大声叫起来。我惶恐地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弟子规》,我认真地读了起来。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时,想起我刚才的行为是错的,于是我马上拿起笤帚就去扫地。《弟子规》让我自觉纠正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未成年人都应该按照《弟子规》里说得去做:“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当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弟子规》让我知道了许多过去我不知道的规矩,这些规矩似乎平常无奇,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做,那带给父母的是无穷的欢乐。
从小在家庭里养成好的言行举止,将来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