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5/09/2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1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2

目标阐述

(一)新三维目标

1、语言知识与能力方面

(1)能说出元曲的相关语文知识;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本的画面与意境;

(3)能运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进行简单创作;

(4)能背诵全文。

2、思维方法与品质方面

(1)能在体悟情景交融创作手法的过程中运用自主探究与实践创作的方法。

(2)能在抒发自身情感与体悟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能在师生互导的过程中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元曲中的汉语言文字的美。

(2)能感受到文中的意境美与作者的羁旅之苦。

(二)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本的画面与意境。

(三)教学难点

能运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进行简单创作。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导的景入情出式教学法、点拨法、提问法。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PPT。

过程设计

一、知识迁移,激趣导入

说起唐朝,有人立刻想起唐诗;谈到宋朝,有人即刻忆起宋词。朝代与文学,如水与鱼、父与子,由彼而生,互相成就。请问同学们,能回忆起我们学过的这些古诗词吗?一起来开口背背。今天,我们将一起去到元朝的一角,看看本文的作者正在做何事、思何情,我们还要一起去探探元朝的“子”,元朝的“鱼”,品一品马致远笔下的元曲。请同学们自由朗诵今日文本——《天净沙·秋思》。朗诵的过程中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宋词与元曲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时间:2分钟左右。

知识性学习一般需要做到这一步:

(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2)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唐诗宋词导入到今日所学习的元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知识间的迁移。引导学生关注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且让学生开口背背古诗词,有利于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符合初中一年级的学情,并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诗词作品,加强记忆。)

二、体验内容,速找立足点(观赏“景”的地点)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诵读文本,要求读得精准、读得富有节奏、读得情感充沛,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诗歌常用什么来表达情感呢?仔细观察文本,看看文本中除了作者所表达的“情”,还有什么呢?

(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教师运用“枯藤、老树”和“断肠人”进行提示,引导学生说出“情”与“景”两种基本元素。)

(2)既然写到了景色的,那我们就来赏一赏文本中的景色,请大家带着老师一起去欣赏文中的景观好吗,请问大家,我们要站在哪里看这一片景色呀?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观察的角度,确定立足点。预先设想学生可能选择的立足点,如马背上(作者视角)、画面外(读者视角)、老树(拟人视角)、昏鸦(拟人视角)等等。)

例:老树(拟人视角),通过老树的眼睛去看整首诗,想象自己是一棵老树,去观察整首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时候,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品味词曲之美。

再学生独立学习:通过自由诵读,寻找观察作者描绘的画面的最佳立足点。要求:快速、细腻、个性化。

后相互交流:首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确定一到二个相同的或者较为创新的立足点。其次班级交流,总结其中具有代表性或具有可行性的立足点,准备开展接下来的环节。时间:5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选择立足点,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想象世界,形成想象空间,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选择写作视角,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且由学生自主选择立足点,体现学生意识。)

三、串联景物,品味意境(个性化审美创作)

先根据学生们所提供的立足点,提供实践任务: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立足点,用自己擅长的审美方式体验创作过程,将本文中的景物串联成一幅画面,景物位置的安排、特征的描绘均由学生自主选择与决定,但要注意不能脱离文本,要立足于文本,再超越文本。要求:个性化、准确、全面。时间:15分钟左右。

再学生独立学习:通过自由创作,选择描绘方式,最终形成个性化的画面。例如选择画图的方式、用文字描绘的方式、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用语言展现的方式等。

后相互交流:小组内选择最佳的创作画面,其次全班交流,在抽查和讨论中形成全班的最佳答案。在展示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设计意图:在品味意境的时候采取多种不同的审美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自觉深入文本,品味文本、审美文本。虽然学生们采用的方式不同,有绘画、情景剧等,但当他们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创作想法时,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画面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防止活动脱离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学内容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 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 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结: 5 .背诵全文

三、指导学习《西江月》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 学生跟读。

3. 细读: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悟读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提示: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学生自学《天净沙 秋思》

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 初读,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细读

学生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4. 悟读: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5.背诵这首小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6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阅读题

刘禹锡《秋词》天净沙·秋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潮。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上面的作品同样写秋景,但是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在表达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