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轴对称图形》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1
优秀教案片段: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
师:小朋友们,这些图形美吗?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 哪些特点?
生:这些图形的两边都一样。
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师:你们想自身动手做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吗?
生:想。
师:那就抓紧时间拿出你们准备的彩纸和剪刀,开始行动吧!不会做的小朋友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助。
设计说明:课前我已了解到三年级同学在美术课时已学过制作对称图形。所以,我就先让同学自由创作,并充沛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对个别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适时给予协助引导,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和时给予鼓励肯定。
(剪图形活动结束)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你剪好的图形,让老师看一看,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生:(苹果、松树、小房子、小花、蝴蝶、飞机、心形、图形……)
师: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做的是一个圆形,我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用量角器在上面画出半个圆形,再剪下来,打开,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了。
师:你知道利用工具来做,真不简单,还有谁愿意说?
生:我做的是一棵松树,我也是把一张纸对折,先在上面画出一棵松树的一半,然后剪下来,打开,就成了一棵完整的松树了。
师:为什么要先把一张纸对折?
生:因为假如不对折,剪出的图形两边就不一样大了。
(仍有同学手高高举起)
师:还有人想说呀?下面就请你们把剪好的图形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说一说自身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展示作品时,同学学习兴趣高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同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出示蝴蝶图形做示范)请小朋友们把你们剪好的图形像老师这样对折,看一看、比一比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的图形重合了。
师:(出示一片不对称的枫叶图形)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现在我把它也对折,老师手中的图形对折后的情况和你手中的图形对折后的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指着老师手中的枫叶图形)
这个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一样大,一边大,一边小。
老师手中的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重合完,下边还多出来一局部。
师:(趁机问)你们手中的图形对折后,是怎样重合的?
生:全部重合完了。
师:有没有多出来的局部?
生:没有。
师:有没有缺少的局部?
生:没有。
师:(指着同学的图形)这种重合就叫做完全重合。
师:(利用蝴蝶图形再次演示)像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我让同学充沛利用自身剪出的图形作为学具,指导同学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比一比,观察比较出两种图形对折后的不同情况,让每一位同学都主动参与,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现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你的轴对称图形,仔细观察图形的中间,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有1条线)
师:这条线是怎么得来的?
生:刚才我们对折的时候留下来的折痕。
师:刚才我们对折的时候就是沿着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怎么样的?
生:对折的。
师:假如我们不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会怎么样?
生:两边的图形就不能完全重合了。
师:这说明这条线怎么样?
生:很重要。
师:你能给这条线取个名字吗?
生:中间线。
师:为什么把它叫做中间线?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生:因为这条线在这个图形的正中间,所以我把它叫做中间线。
师:还有谁想说?
生:对折线,因为这条线是我们对折后留下来的。
生:重合线,因为沿着这条线对折两边的图形就完全重合了。
师:小朋友们给这条线取的名字都非常有创意,想听数学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吗?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设计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再次引导同学亲身经历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体现同学的主体性,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理解,给"这条线"取名字,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在让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使同学的认知结构逐步得到完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101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图、剪纸、剪刀,学生准备剪刀、方格作图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100页上面的实物图和一些轴对称的剪纸,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这些实物图有“轴对称”的特点.
然后教师和学生仿照教科书第100页中间的图形用纸剪一剪,让学生观察、讨论剪完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教师指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做教科书第100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教师还可以再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
3.教学轴对称的几何图形.
教师让学生拿出方格纸,按照教科书第101页上面的图画出这些图形,再剪下来折一折,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然后让学生观察在一个图形中有没有不止一条对称轴的.
再让学生把轴对称图形和非轴对称图形进行比较,比如把等腰三角形和它左边的锐角三角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条腰两个底角分别相等;而它右边的这个锐角三角形就没有这些特性,不是轴对称图形.
4.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并画出对称轴,还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5.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师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第101页“做一做”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课堂练习
做练习五的第1~6题.
1.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尤其是第4个图,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2.第2题,要让学生找出教科书上没有出现过的三个轴对称图形.比如说红领巾、量角器、黑板、桌面、电视机等等.
3.第3题,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剪一剪,再说一说剪下的图形展开后,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使学生知道对称性质在服装等行业中的用处,进而认识到对称性质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
4.第4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判断,再找出“0”、“8”各有几条对称轴.
5.第5题,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再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6.第6题,指名到前面画,观察学生第1个图怎样画对称轴,第2个图画几条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在认识》教材第23-24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正确画
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本节重点巩固学生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熊出没》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
2、结合实践操作,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轴对称图形的'美,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
四、重点:找出对称点,并画出轴对称图形。
难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五、教学准备:课件,印有小屋、小数一半的方格纸
六、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
2、那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欣赏动画片《熊岀没》开始(25秒片头视频)
(学生给熊出没片段配音)
(1)熊大熊二去看光头强有没有偷树。
(2)他们看见了光头强的小木屋。
(3)熊大熊二想:如果我们也能有一所像光头强那样的房子,免遭风雪侵袭,该多好!
(4)熊大:建造小屋以前,应该先画图纸,可我只记得小屋一半的样子,怎么办?
(5)熊二:看我的!因为光头强的小屋是对称的,我认为整间小屋应该是这样的。
3、同学们,动画结束了,你觉得熊二设计的小屋对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
(1)小屋的屋檐前移了,感觉要倒的样子。
(2)小屋的右墙漏在外面,下雨时容易淋坏。
刚才的两个学生,发现了熊二设计小屋的缺点,很有见解,不过没有说出
轴对称图形最根本的特点,哪位同学愿意补充一下?
(3)小屋是对称的,左右墙到对称轴的距离,应该相等,都是两个格,如果把小屋的右墙往左挪一格,上面的两个问题就都解决了。说的太好了,道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点,值得鼓励。(鼓掌)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修改小屋的设计,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小屋的正确图形。最后给小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作品)
4、熊大熊二完城了小屋的设计后,计划在小屋的周围,种上一些小树,绿化环境,他们把小树的左边,修剪成如图的形状,你能完成轴对称小树的另一半吗?
学生:能。
那好,请跟老师一起,在方格纸上完成小树的另一半,并给小树涂上翠绿的颜色。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七、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像小屋、小树这样的物体是对称的,他们很美,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
的物体。
(2)轴对称图形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我们要像熊大、熊二那样保护环境,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
……
八、教学反思
1、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利用多媒体,通过《熊出没》情境的创设,插入片头曲,借助搜索到的图片,利用学生给图片配音,制作动画片段,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好奇的心情,去发现问题,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进而解决问题。
2、通过绘制轴对称小屋和小树另一半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索,并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掌握。
3、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教育,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从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做起。
4、我觉得自己需要叙述故事情节,无法给熊大熊二两人配音,只好借助学生,配音效果不是很理想。
《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1.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3.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 从“轴”字出发,5.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6. 并通过说一说、指7. 一指8. 、画一画,9.深入认识对称轴,10. 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11. 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3.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判断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6.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我们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
生:我们折出星星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
《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5
《轴对称图形》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轴对称图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做什么图形?
(2)选什么工具?
(3)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五、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学后记:第一节课,笑话百出,就到对称图形,王玲灵说有衣服、裤子;罗润城说我的屁股也是,全班哄堂大笑……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剪了图形来画、对折。有些学生的空间感十分强,一看图形就能说出哪些地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陈慧婷等),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死心(覃旭、罗润城等),我为孩子们这种探究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最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虽然耽搁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我认为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