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2025/10/1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

3.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养成验算习惯。

(二)教学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复习。

(1)出示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复习”。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2)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回忆。(教师带领学生翻阅本单元知砾-点明各知识点)

(3)复习。“

①归纳分类。

a.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把下面的算式分类:

270÷95030÷5800÷53640÷7

9122÷3576÷80÷6

b.学生在各自的草稿本上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c.指名说说,你是按照什么方法来分的?

d·:想的方法不同,分出的结果也不同。

②复习口算。

a.课件显示。

口算:270÷9800÷50÷6

笔算:3640÷7.5030÷59122+3576÷8

b.指名做口算题,教师分类板书算式。

c.说说270÷9你是怎样算的?

d.说说0÷6的结果为什么等于零?(课件显示0除以任何不是0都得0)

:在今后的计算中,能用口算的一般不用笔算。而上述所列算题口算比较困难,我们就用笔算。

③复习笔算。

复习笔算。

④学生独立计算576÷8,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训练情况。

⑤指名请同学说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课件显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

第一步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就试除前两位数;第二步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第三步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⑥学生独立计算:5030÷59122÷3,教师巡视重点提醒: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

b.复习验算。

④教师提问,谁知道5030÷5的得数1006,是正确的,说说你的验算方法?

⑤集体练习,指名板演,集体校对,强化除法验算方法。

2.和质疑。

今天我们了哪部分知识?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3.练习巩固。

(1)填空。

①624÷3的商是()位数,商的()位上是0。

②3540÷5的商是()位数,最高位是(),写在()位上。

③要使66口7口商的中间末尾都有0,左边的口可以填

(),右边的口可以填()。

(2)在O里填上>或<。

1918X5095006120÷90600

2469X3074009051÷701300

学生练习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口算,列竖式算,估算,做除想乘时)

(3)病题门诊。

4.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864÷45580÷96054÷67÷3

3015÷61464÷87503÷57084÷7

(2)列式计算。

①8的4倍是多少?乙,

②比3620少567的数是多少?

③一个数的7倍是3675,这个数是多少?

④8除6090,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⑤5个1306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3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 12×14 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拓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小数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已经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而这节课,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之一――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应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快餐店的情境图,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解决现实问题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创造一定的数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合作学习的群体意识。这样一来,就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与本县同类学校比较属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很高,特别是对于生活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课堂,他们尤为喜欢。几年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小组合作的意识。《标准》总体目标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时,以“介绍菜单、合理的点菜、配菜、定价位”为情节,对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四、课堂实录(一)情境引入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图。

(二)介绍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生1:本店有拌豆腐、土豆丝、炒芹菜……(只介绍了菜名)

生2:我觉得我能说得更好、更全面。顾客您好!本店现有凉菜拌豆腐3元、土豆丝4元、水果沙拉6元;热菜有鱼香鸡丝7元、炒芹菜4元,……(此学生不但报出了菜名,还报出了价格。)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还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本店最贵的菜是鱼香鸡丝,的是拌豆腐。

生2:我发现土豆丝与炒芹菜的价钱一样。

生3:我发现各种饮料的价格都一样。

生4:我还发现水果沙拉比烧茄子贵一些。

……

(学生意犹未尽。)

(三)合理点菜

1.顾客1

师:本店的第一位顾客就是老师。老师点什么呢?共花多少钱?请大家都来帮我想一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老师应该要一个水果沙拉,因为能美容,还要鱼香鸡丝有营养,再要一个烧茄子、一瓶饮料、一碗米饭。一共花21.50元。

生2:太浪费了吧!刘老师吃得了吗?我认为刘老师应该点一个鱼香鸡丝、一碗米饭、还有一瓶矿泉水就足够了,一共花10.50元,比生1的便宜。

生3:我知道刘老师喜欢吃土豆丝,所以要一个土豆丝、一碗面条、再加上一瓶果汁,一共花8.50元。比他们的方法便宜一些,也很合算。

……

2.顾客2

(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生1:我家有三口人,我要点一个水果沙拉、一个鱼香鸡丝,还有一个土豆丝,外加三碗米饭、2瓶果汁、一瓶汽水,一共花27.50元。

生2:我家也有三口人,我和妈妈都喜欢吃土豆丝,所以我们要一个土豆丝花4元,爸爸爱吃豆腐,我们再要一个拌豆腐3元,再加上3碗米饭,每种饮料来一瓶,一共花17.50元。

生3:我们家是第一次来本店,所以我每一种菜都要一个,一共花……(还没有等生3说完,其他学生已经着急地站起来想打断他的发言。)

生4:我反对生3的做法,快餐店的菜这么多,你每一种都要,你们一家吃得了吗?太浪费了吧!

生5:我也有同感,假如你们是为了尝一尝本店的菜,你们可以分成几次来,每次点不同的菜,就可以了。

生3:好吧!我接受。让我再想一想。

生6:我家有4口人,所以我要点4个菜才够吃……

……

(四)新菜定价

师:李叔叔在经营快餐店的同时,顾客都反应肉食太少了。于是,他就加了一道辣鸡块的菜。这个菜色香味美,比鱼香鸡丝的本钱要高一些,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卖多少钱?生1:我认为这是新菜,应该便宜一些推出,所以定价8元。

生2:我认为它的本钱比较高、味香,所以定价12元。

……

师:根据大家的定价,假如在刚才你们一家点的菜上减去一个菜,再加上这个菜的话,你们要花多少钱?

生1:我们一家要花的钱是27.50―6=21.50(元),21.50+8=29.50(元)。

生2:17.50-4=13.50(元),13.50+12=25.50(元)。

……

(五)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生1:为了吸引顾客,我们小组认为三菜可以是:鱼香鸡丝、水果沙拉,烧茄子,再加一个三鲜汤。

生2:我们反对,假如这样配菜的话,快餐店肯定要亏本了。我们小组认为三菜一汤应该是,土豆丝、鱼香鸡丝、炒芹菜,再加一个紫菜汤,正好20元,这样能保证不亏本,也能给顾客赠送米饭。

……

(六)总结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闰年( )天

日1日=( )时

时1时=(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 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6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