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最大麦穗》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1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动张西望的道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三个方面设计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进行感悟,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教学方法我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感悟,多种形式的读,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展开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敢读、会悟、想说,表达得充分,积极性很高,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学流程分三大块进行。
第一,贴近文本,复习导入。我由现在的季节、时间、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抓住了学习时机导入了本节课,又以充满激情的配乐朗诵走近了苏格拉底,导入课题。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第二,精读感悟,赏析文本。我分三个步骤来完成。首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苏格拉底对弟子提出要求的句子,认真读,用心去体会他的态度坚决果断,不容置疑。其次,由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要求,引入我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默读、批画、做批注、谈体会,带入文字去品读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了弟子们不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的原因,同时也失去了摘最大麦岁的机会,让学生去想苏格拉底老师和弟子们会怎样想。过渡导入苏格拉底老师会怎么说。最后,课件出示苏格拉底老师所说的话,让学生体会两个“最大的”指什么?同桌合作交流最大的蕴含在文本后面的意思以及从这段话中体会的道理,师可以适时点拨,再通过朗读指导,学生真正心领神会了,这是,趁势抓住时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些人把握时机,哪些人错失良机,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做?
第三,总结课文,课堂检测,升华主题。通过总结课文,使学生回归课文,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堂检测题的安排既是对整篇课文的总结、提升,又是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内化文本。老师在学生表白心声中送名言,激励学生用名言鞭策自己,并积累名言,提高自己的语文底蕴。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平实,一种平平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3
《最大的麦穗》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习资源。
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想: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所以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更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般来说,教学会先从质疑开始,即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的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去细读体会,从而对道理有所感悟。在我看来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
一、故事激趣,进入情境。
让学生初步认识苏格拉底后激起他们想当他的学生的冲动,自然而然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读,自主思考,自主理解。
一开始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感悟道理之后希望学生能够熟读道理并铭记于心,如果前面的环节是扎实有效的那学生积累起来就是水到渠成了,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背诵。最后本想出示有关机遇的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走在麦地里,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有效的理想课堂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4
上完《最大的麦穗》,我觉的以下情节处理得比较好。
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站在被错失的“麦穗”的立场,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说:“唉,何必犹豫不决呢,我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现在值得拥有的呀!”有的学生说:“快回来!快回来!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麦穗呀!”着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奠定了感情基础。
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在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边走边比较,不可“埋头苦干”不问世事;有的学生则认为机遇虽然难得,最大更是难求,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心培育,让自己手中的那个“麦穗”变成“最大”的;更有同学已经领悟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5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道理孩子们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并不多。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突破做好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
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精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一代哲人苏格拉底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关键词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们的人生道理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要知道,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有位朋友说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交流为主,以学生朗读为重,以学生思想为点。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把握每时每刻,做好眼前必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小节,用心体会:弟子们是如何来找寻“最大的麦穗”的?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自读体会)
生:“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我觉得,弟子们找寻麦穗是认真、仔细的。
生:从“并不满意”可看出,弟子们摘麦穗并不情愿。既然不认为它是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为什么要摘呢?弟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大的麦穗,他们只会盲目地挑拨,一再地错失良机和浪费麦穗颗粒。
生:弟子在寻找麦穗时很用心,很认真。但他们总认为自己见到的不是最大的,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所以一再地错失良机。
生:我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看出弟子们找寻麦穗是很努力的。但他们无法对麦穗作出准确的判断,虽然“试着摘了几穗”,又“随手扔掉了”。所以最后走出麦地时“两手空空”。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有许多机会,但如果你不抓住机会,你就会虎度光阴,一无所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大家都感觉弟子们寻找麦穗是认真的,具体从哪些词语感受出来呢?(学生读出相关语句)是呀,两个“看看”,还有“用心地挑挑拣拣”可以看出弟子们找得很仔细。那为什么没有找到呢?(学生又读文中句子)是呀,从“埋头”“低着头”可看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眼前,搜索寻找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可看出他们对自己挑选的麦穗并不满意。而且有的是“摘了”,又随手扔掉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呀?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出示: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生:(读这两句话)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不是最大的一穗,最大的还在前面呢;以为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也许能碰上更大的麦穗呢!
师:是呀,机会就在一次次的犹豫中溜走了……
反思:
文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
由以上教学片断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点拨。当学生回答粗浅时,我们适时追问,引导他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作深入的思考;当学生回答深入时,我们及时表扬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成功的范例;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决,而要根据他回答的情况来巧妙引导。下面结合上述教学片断具体讲讲。
例如:当学生仅仅读出相关句子,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教师可追问:从这段话的哪儿来看出?/体会到?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象“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或者也可以演一演,以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较为到位,且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改变阅读时的“泛泛而谈”,增强阅读感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能依据文本理解比较到位时(第四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轻轻点拨:某某同学理解透彻,关键在于她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因此,以上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一块等等。
同时,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也要注意回答学生的层次性。如将平时阅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放在后一点,避免他的回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影响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在点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据文本来深入感悟。可通过朗读、找出关键词句,通过想象,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孩子的眼前、心里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平,同时,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充分利用“生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