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没教这篇课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经将课文读得很熟,有些孩子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是,真正读懂的为数不多。课文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很多词语需细细品味。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第二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孩子读完后提问。学生不懂的词语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浅褐色”。其中“浅褐色”一词,在教学时,我让孩子观察课文的春笋颜色,很快解决。接着我问:小朋友们看看书上画的春笋,他们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来数一数。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八件!七件!十几件!我乘机引导:这么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层一层地把身体包得严严实实的.,就叫“裹”。并接着问,你们在平时都见过谁被裹在很多衣服里?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并让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什么样,学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词。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我让学生说春雷爷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半个学期过去,期中考试成绩已公布,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首先,说说阅读。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
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第五,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我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演讲,我总是让学生对演讲者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确的!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
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其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现做以下反思:
一、 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让学生读,先是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再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今后在有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上还应努力。
二、 表达中领悟:
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在学了第四段引导学生仿写时,设计简略,有以下改进建议:
迁移练习:(出示桔子、香蕉、水蜜桃等水果)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水果,同学们还带来了很多水果。谈话:
①你带了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大小怎样?
②这些水果可真诱人啊,快尝尝它的味道。谈话:你的桔子什么味道?你的香蕉呢?苹果呢?葡萄呢?
③你能把刚才说过的话连起来说吗?这个句子能帮助你们:
(文:剥开的外皮,只见,轻轻咬上一口,。)
(说说外面、里面和滋味)。第一个同学说完,请大家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水果。
④一年四季有很多水果,比如:西瓜、桔子、香蕉、水蜜桃等等。你还喜欢什么水果呢?喜欢它的什么?试试用上这个句子说一说。(指导学生从营养、方便、长相诱人,口感酥软、嫩滑等方面说。)
2.大家说得真不错,看来写一种水果只要抓住它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的特点,就能写好。请你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欣赏它们各具特色的外形,去品尝它们独特的味道,然后按照《石榴》这一课的写作方法把它写下来。
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荷花》是一篇形式优美语言生动的文章。课前,我先让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形容以前所见到的荷花的样子,之后用课件呈现荷花图,让学生首先在视觉上感受到荷花的美。接着便走进课文,体会这篇课文描写荷花的'优美语言。
在本课的执教中,我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年级学生要求能够独立自主地预习课文,而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决定着学生的预习质量。在读第一遍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并圈出生字。读第二遍时,要求学生注意不理解的词语。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我并没有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一些方法自己解决,例如查工具书,看插图,同桌交流,联系上下文等等。当学生读第三遍时,他们已经能够很熟练了。这时我便请学生展示他们读的最好的一段或几段,并请其他同学评价,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对这篇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语文,同时将这种方法延伸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
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法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比较等方式读好课文,并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阳光的美好和宝贵。课下,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以下几点做的还是挺好的。
一、重视朗读教学。
识字和朗读一直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及时、正确的评价语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一个学生用平淡的语气读完了“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教师及时地做出了评价:“你读得很正确,可惜阳光只照到了一两个地方,而不是洒遍喽!谁的朗读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的阳光呢?”孩子们立刻领悟了,第二位学生的朗读明显有进步,第三位学生就读得更棒了。此时再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谢谢你,你的朗读使老师觉得阳光仿佛也照到了我的身上,让我觉得暖暖的。学生们齐读时便有滋有味了。
2.转换角色,让学生入情入境,有助于朗读指导。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棵禾苗、小树,正享受着阳光的温暖,此刻,你会觉得自己——,你会怎样来感谢阳光呢?在朗读时,我并不称呼学生的'名字,而是说:“这棵禾苗,请把你的快乐告诉大家吧!小树们,请用你的朗读来感谢阳光吧。”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朗读时也更有感情了。
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和“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两句话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堂上,我让学生观看了锦缎的图片,可由于图片不够清晰,学生看了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幸好当天有学生穿的衣服含有锦缎的成分,于是立刻让学生观看实物,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由此便想到奶奶家的被面也是锦缎做成的,锦缎滑滑的,亮亮的,很美。此时再让学生欣赏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小河,学生便能轻易地理解这两者的相似之处了。在备课时一直觉得“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句话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可教学时学生的回答却是出乎意料的顺利。“阳光可以使禾苗长大,使小树变高,使花儿更美,可金子不会。”“金子是可以用钱买到的,阳光是不管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没有金子我们照样能活,可没有阳光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听着学生的回答,我的内心是喜悦的。我想,学生能深刻地理解这句话,是因为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已深深地体会到了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语文教学反思 篇6
过去的语文教学,曾经“只重积累,不重理解”或“只重理解,不重积累”。课上热衷于繁琐的分析,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课堂上,听不到琅琅书声,习作里,见不到浓浓真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出台,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前景。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按语文规律进行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感知、感受、感悟,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无效机械的练习。加强多读多思,扩大知识面,注重语言和积累,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下面就本人贯彻新课标精神,教学《白杨》一课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读与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切语文行为的基础。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感情的激发熏陶也靠读。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因此,课堂呼唤读的回归,以读为本,让课堂真正书声琅琅。
1、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就是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学生通过读,来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白杨》一课“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愿”这一内容,文字浅显易读,但是思想内涵较难理解,且与学生实际相差较远。为了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去感悟,避免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我让学生先读“三个只知道”的句子,讨论悟出“三个不知道”的内容。再由“孩子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回读上文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然后联系“三个不知道”的内容想一想。学生很快明白了爸爸表白的是“自己像白杨树一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这一环节设计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2、以读现悟
果戈里曾经说过:“像样读一篇课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读与悟相辅相成。读得好,则悟得好。悟得好则能读得好。
《白杨》一课“白杨树的特点”这一内容文质兼美,充满感情。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白杨令人敬佩、赞美的内在品质,并把这一情感表现出来,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拓读现悟
这种方法就是将文中概括或抽象的内容,拓展成具体的内容,与有关语句组合成排比句,让学生感悟其思想内涵。
如“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一句体现了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将这里的“哪儿”一词从“大戈壁”拓展到任何一处,尤其是环境恶劣的地方,与句子部分构成一个排比句:
大戈壁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荒山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荒山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内地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内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边疆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边疆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强化朗读,学生对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就有了深刻的感悟,学生再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句时脑中就浮现以上一幅幅画面,自然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赞美之情。
(2)分读现悟
这种方法是将课文里从几个方面集中说明事物某一特性的几个方面分离开来,与有关语句组成排比句,让学生用读来表现对事物的感悟,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句,作者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等四个方面的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来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构成一组排比句。
在风沙面前,它好像一堵城墙,巍然屹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雨雪面前,它似青松,傲然挺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干旱面前,它似骆驼耐干耐,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洪水面前,它似中流砥柱,坚如磐石,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读,学生对白杨树“坚强不屈”的个性有深刻印象,再读时很好地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导”的作用。我们常常困惑如何点拨学生的朗读,读要达到什么要求。有一句话说得好:读要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来。我们要研究导的方法,导的特点,导的规律。其要点是,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这里介绍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指导方法:教师范读法、语言渲染法、形象支撑法、形体指挥法、有意比较法、借词发挥法、竞赛激励法、角色置换法……
二、读与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语感经验的积淀,与读与悟息息相关。凡读书,熟则能悟,悟则能比,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许多作家在谈及成功的秘密时,都感慨得益于少时的多读。因此,我们应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机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熟读成诵是语言积累的一种方法,但如果一味让学生通过长时间多遍数单一的记忆,是既枯燥乏味又短暂无效的。因此,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进行活泼多样的诵读,能提高语言积累的效果。
在教学“白杨树特点”这一精美片断时,我这样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引导自主实践
语文教学的活动观,要求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展。我在课堂上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去请教同学,如何读得更好,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全力以赴,果然收效甚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致盎然,互帮互助,很快读熟读好了这一内容。
2.美读竞赛激励
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更能激发学生的向上。为了推波助澜,我又让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读。老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主动为学生服务,课堂高潮迭起。老师和学生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熟读于心。相信这一竞读会给学生深刻印象。
课堂上语言积累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画面配音,把课文改编成童话等,只要孩子们高兴,我们都可以尝试。
三、读与运用
教育起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是为用,即所谓学以致用。”这就是语文的交际性工具作用。
在《白杨》这篇课文里,学生读懂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如果仅此满足,点到为止,恐怕学生对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还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这样帮助学生在读中运用。
1.与课外结合——读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因文所困,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将“借物喻人”这一知识拓展到课外这一大语境里,让学生通过读《白杨礼赞》来欣赏茅盾笔下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体会一下东北汉子抗日的坚强不屈,领悟“借物喻人”的精妙。相信,通过这一迁移,学生不仅了解了语言,也懂得了语言的表达。,
2.与生活结合——唱唱
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唱唱学生爱听的歌曲《小白杨》,在活泼欢乐的氛围中读懂借白杨来比喻边防战士。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培养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融入生活。
3.与时代结合——议议
时代在前进,语文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紧扣时代步伐,语文教学才会永具魅力和活力。课结束时,我让学生交流西部大开发的信息,谈谈怎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小白杨,这一设计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育人功能。
只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结构主体化,教学过程开放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才能让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才能落实新课标精神: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