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学习思路:
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学习准备:
课件、《练习纸》等。
预设过程:
(一)启迪,方言逗乐暖诚意(课前)
1.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说我叫肖绍国)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从大屏幕上看到的)(你真善于观察)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学生说肖老师)是朋友就应该直呼其名,我叫——(肖绍国)谁来叫我的名字?(如果没人叫,教师说一句谚语:老虎赶车——没人敢)(指名学生叫肖绍国)(教师接——哦,在这儿,我给大家上课来了;到!并作立正状)
2.同学们,知道我来自哪儿吗?(湖州)想不想听听湖州话?(想)好!我说一句,你先猜猜是什么意思?再学着我说一说,好不好?
教师说——今天跟大家一起合作,我真快乐!(纯正的湖州腔)(学生猜、学)
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学生发话)(跟这么多朋友相聚在一起,特别是看到你们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当然是件快乐的事)
好了,你们能不能说一句衢州话,让我也来猜猜、学学?(学生说衢州话,教师学猜、学)
3.看来说好普通话可真重要,大家都说普通话,五湖四海的人们才好沟通。同学们,我们大家都互相认识了,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你们真可爱!)
(二)感觉,第一印象落诚意
同学们,上节课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像?
(学生说话: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真心诚意、一片真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等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到不了“诚心诚意”上去,教师导:这个词语用得好,文绉绉的,你从哪儿找到的?我怎么没有发现,你真会读书!——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刘备?——“诚心诚意”)
(方案二: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诚心诚意”,教师先板书“诚”,继续让学生说其它的词语,总结:是呀!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
(板书:诚)
(三)锁定,揣摩对话悟诚意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想读吗?(想)好!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2.最能体现刘备诚意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
3.多平台交流——
a.师生对读——预热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大屏幕出示)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方案一:
◇若学生一上来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你这个“胡说!”读得特别有味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导——我觉得你“大贤”一词也读得不错,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学生接话)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二:
◇若学生一上来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大贤”这儿读得特棒,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导——你除了“大贤”这个词语读得不错外,“胡说!”这儿也读得很棒,你为何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谁来读出斥责的口气,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感受感受。(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他哪里读得好?(学生说话)你们了解张飞的性格吗?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三:
◇若学生一上来读得很一般,教师则导:能说说你对这组对话的体会吗?(为了请诸葛亮,刘备斥责自己的弟弟,可见他的诚意)那谁能读出刘备斥责的口气呢?——下面按“方案一、方案二”走。
(2)教师导:刘备怒斥张飞的背后是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啊!(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b.自由对读——亲历
这个同学是抓住刘、张二人的对话来体会刘备的诚意的,真好!还有哪些同学也是通过刘、张二人的其他对话来体会的,你来读——(随学生朗读完,大屏幕逐个出示)(第一句暂时隐蔽)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1)你们同桌,或者前后同学,你读张飞,我读刘备,选择三
组对话中对你们触动最大的一组,先自由读读,等会儿,请你们展示。(学生合作分角色读)
(2)好,哪两个同学先来?有人说,听话听音,你可要认真
听,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a.当学生读到第二读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话中之意)教师启:你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埋怨,刘备的诚意、气愤)是呀!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谁不会埋怨呢!谁也来埋怨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张飞的话)面对着张飞的埋怨,谁来教训他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刘备的话)教师接:刘备真可真是用心良苦呀!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齐读刘备的话)
b.当学生读到第三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弦外之音)教师启:你们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不耐烦,刘备愤怒)你注意到刘备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吗?(大声斥责)大声斥责的口气是怎样的?谁来读?(指名一学生读),谁跟他读得不一样?(指名一学生读——你给自己的朗读打几分?——推荐一个同学再读)教师导:刘备越大声斥责,越可见其拜访孔明的诚心!(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c.当学生读到第四组对话时,教师启:你们又听出了什么?(学生说话——导:他就怕张飞失去了礼节)
c.集体引读——升华
(1)来,让我们连起来,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吧。(大屏幕上四组对集中出示)我也想参与到大家的朗读中来,行吗?谢谢!一、二组读刘备,三、四组读张飞,准备——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
d.创新对读——滚烫
(1)导: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这张飞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2)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怎么样地说呢?
(大屏幕出示)
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刘备 说:“ !”
(3)同桌之间先说说——交流。
(教师评价点:抓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怒不可遏”,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真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3)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中悟出了
刘备的一片诚心。(板书:诚)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思想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对〈〈三国演义〉〉已经有所了解,多数学生应该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原着或少儿版的。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文作了铺垫。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灵活运用各种解词法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课题扩展法、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清文章的详略,并认识到这样处理详略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运用研读的教学模式,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3、着意于课程资源的开拓,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强化了人文熏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准备好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揭题解题
1、引入。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已经领略了他的过人智慧。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要求学生写一写。
3、解题:理解"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三顾茅庐"即三次到茅屋拜访。
4、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题补上"谁""去干什么"就是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的读课文,认为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找出文中现代人不太常用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2、检查字词
(1)读准字音。 卧龙冈 谒见 数九寒天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由"大贤"一词引出词语扩展练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有钱的人叫(大款 )
当红的影星歌星叫(大腕 )
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 大侠)
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 大厨 )
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大贤 )
(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词语: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惭愧 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4、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时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后再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自由朗读,思考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让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的感感表述的流畅、准确。(此处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概括出一个词——诚心诚意。
[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三顾茅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那么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二) 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天地。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他如此屈尊就孔明,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那足可以感动诸葛亮。
(四)作业:作业本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那么课文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二)认识张飞人物形象——体会反衬作用
1、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⑤张飞满口答应。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这好比是一朵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
4、课外拓展,丰富张飞形象
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三)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
(详略处理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写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
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2、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本子上。
[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
3、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讲解"卑鄙"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着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拓宽语
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五)作业。
(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背诵《出师表》节选
九、板书设计
风雪天轻叩柴门
置手足情以度外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半里外下马步行
台阶下恭敬礼拜
十、作业设计(详见各课时教学过程)
问题研讨
1、本课教学还可以设计情境表演,如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来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平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
2、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教师要防止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更要注意在深入分析的过程千万别牵着学生鼻子走,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句分析的同时随机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4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终于成功了。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2、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师: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师: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还有哪些地方?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师: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出示幻灯片)“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师:(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拓展延伸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