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民歌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歌会的民情民风,了解沈从文及其“边城派”文学的特点。
2、积累“譬喻、引经据典、酬和”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3、深刻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云南的热爱之情,及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三个场合的不同情景以及作者的详略得当的布局。
【教具准备】
远程网中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CAI课评、MP3及下载歌曲《小河淌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彩云之南指的是?(云南),它是我国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那是一个水美、山美、人美歌声更美的地方。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远赴云南,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点击课件(云南歌会图片展),瞧,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笑靥里盛满了柔情蜜意,他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班上也有一位云南妹子,她就是×××,请她为我们献上一首云南民歌,好吗?
2、揭题:
感触着这份快乐,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云南的歌会》
二、新知探索
1、作者概况知多少:
⑴本文作者是谁?关于他你了解多少呢?抽学生就课前自己从网络、图书等搜集到的资料汇报。
⑵点击课件上的作者简介,然后予以补充,并着重介绍《边城》。
2、处理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⑴边点击课件边抽学生读生字,说生词含义
⑵生齐读
3、品读与体味:
⑴生自由组合并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诵表演。
⑵师予以点评。
⑶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以教师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短的语言对这三个场面的盛况予以概括。然后点击课件补充学生的发言。
⑷在这三个场合的描写中,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抽生概括,然后点击课件予以订正。
⑸小结。
总而言之,本文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和鉴赏,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4、小组合作,精读美文美句:
⑴生自由分组,然后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场面进行自主学习。
①山野对歌: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由此可见这一部份是侧重写唱歌的人。
②山路漫歌:
A、这一部份的句子十分出彩,可以品析一下吗?
B、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份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景,而真正写唱歌的部份却很少,这是否是作者偏题了呢?
C、这一部份是侧重写环境。
③金满斗会: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难得之处在哪里呢?
生分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师点击课件帮助学生订正答案。
三、民歌文化赏析
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融民间文化精髓的民歌更是人们表达生活中丰富情感的最直白的方式,请你通过哼唱,体会一下它与流行音乐及音乐会的不同之处?点击课件,师生共同评析。
四、美句赏析
点击课件中的优美句子,抽学生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五、尾声
对于本文,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要深入探究的,可以去查阅课件中的网址,或者读读《边城》。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MP3音乐)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篇3
文本简介: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先生的描写云南歌会风俗的经典散文。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篇极富情趣的散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读来让人倍受鼓舞。
著名作家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
汪先生在《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中,写到沈从文,读来既觉真实生动,又令人油然心生可亲可敬之情:“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徒。”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惟一的原则(有的小说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
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的浓郁的民情民风。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2、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段,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面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板书设计
山歌对唱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
山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3、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教学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教学方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怎样呢?(能歌善舞)。哪个省(云南省)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作者名。
释题:什么叫“歌会”?(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
【承转】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他们都在哪些地方唱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通读(泛读,大概读一下)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本文描绘了几个场合中的唱歌的情景?(板书关键词)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个场合中的唱歌的情景。
(三)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这几个场合中的唱歌的情景的?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明确:(板书关键词)
山野对歌(第2、3段):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
山路漫歌(第4段):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通过对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美;)
村寨传歌(第5段):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的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
【承转】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歌”字了得。那我们不妨再来仔细研读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从细节、语句中去品味,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
2、请同学们精读(精读说的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对文章的结构、逻辑关系、用词乃至标点符号等的使用都做一一分析,达到不放过每个细节,吸收其精髓的目的)“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环境。
(2)、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鸣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3)、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A、[铃儿响叮当]虽然不是描绘我的家乡的美景/但让我看到了北国风光的魅力和圣诞节的气氛
B、《万泉河水清又清》,描绘了海南岛琼海市万泉河的美丽景色,更勾起了很多朋友对自己家乡山河的美好回忆,
C、《跑马溜溜的山上》通过这首歌所描绘的意境,更深切地知道了民歌的确是从生活实际中来的,它既是对生活的真实叙述,又是对理想的生动描画,既朴实贴切又美丽飘渺,就像活灵活现地展开在我眼前的康定城。
【承转】景物美、人物美、风俗美、歌声美,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简直妙不可言,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大家最想听谁的朗读?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这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四)巩固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1、“四月八”是古代苗族祭祀先烈的盛典。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民都要聚集到预定的地点跳鼓舞、对山歌、上刀梯、表演刀枪箭术,以表对先烈的怀念和继承先烈遗志的决心。传说远古时,凤凰县龙塘河跳花沟每逢四月八日,都要举办盛大歌舞会,苗族男女你唱我和,相伴而舞,自由恋爱。后来有一年,官家派人前来抢亲选美,拆散了对对恋人,糟踏了许多美貌少女。第二年的“四月八”,苗家青年早作准备,在官家派人抢亲时,奋起反抗,杀死了官家兵丁,但遭官府血腥镇压,苗家勇士全部战死。从此后,每年的“四月八”,苗家人民都要举行盛大活动以祭祀四月八殉难的先烈。
2、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3、六月六的来历
“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凤凰苗区有苗族青年天灵射杀皇帝的传说,这个传说与《苗族文学史》中的《田螺相公》内容完全相符。
传说苗族英雄天灵,经三年苦练,一箭可射到京城皇帝的宝座上,功夫到家那天,为养精蓄锐,天灵早早就睡了,嘱咐母亲鸡叫头遍时叫醒他。谁知老母半夜后簸米,不经意拍响簸具,“拍拍”之声引起鸡叫,天灵听见鸡叫后急忙爬上将军山(山在贵州松桃、铜仁、湖南凤凰的交界处),弯弓对准京城方向就射。箭射中了皇帝的宝座,但皇帝尚未登殿。天灵因此被害,据说被害这天是六月六日。于是,每逢此日,苗胞便云集凤凰山下,吹哨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祷吉祥,祈祷幸福,祈祷未来和希望。
(五)归纳小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六)布置作业:
1、1、课外阅读:《沈从文散文选》或《边城》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七)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给学生鼓励。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点?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
教师教唱几句《刘三姐》对歌中的几句。
三、赏析品读
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读后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评。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
精读“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三)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四、借鉴运用,品味描写
“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让我们也捡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视频展示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图片)
(五)布置作业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学生首尾接龙回答问题。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合唱。
学生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学生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学生择其精要,探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说出自己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学生说出你对这段内容学到了什么?
找同学用对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说的?你想问的。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质疑。
小组讨论并回答。
例如: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满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己。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