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25/11/1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

《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归纳:大敌当前)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 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归纳:临危受命)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讲读第三段:

⑴ 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⑵ 强调“既”“越”“鄙”“焉”“为”“李”“济”“之”“封”“阙”“以”等词语及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写烛之武游说成功。(归纳:智退秦师)

2、讲读第四段:

强调“微”“夫”“因”“敝”“与”“武”“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

明确:此段写结果。(提示背诵此段内容)

三、齐读全文,加强整体感知

四、探讨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并评价其人物

1、说辩艺术:

⑴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对方着想。

⑵ 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人物评价:自信;有大局意识;有过人胆识。

五、作业布置

课后二、三题,做在书上。

第三课时

一、文学知识

《左传》。

二、字:强调识记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语境

三、词:实词(含词类活用)、虚词

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

2、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何厌之有

7、既东封郑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虚词:

1、以:

⑴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又:“扶苏以数谏故”)

⑵ 敢以烦执事(用,拿。又“以乱易整,不武”)

⑶ 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或结果。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⑷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为”连用,把……作为)

⑸ “何以战”(凭,凭借。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2、于:

⑴ 以其无礼于晋(对。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⑵ 且贰于楚也(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译)

⑶ 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⑸ 赵氏求救于齐(介入对象。“向”)

⑹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从)

3、之:

⑴ 公从之(代词。佚之狐的建议)

⑵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⑶ 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⑸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又:“辍耕之垄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节助词,无实义)

4、焉:

⑴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⑵ 焉用亡郑以陪邻?(如何)

⑶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间焉?(句末疑问语气。又“万钟于我何加焉?”)

5、而:

⑴ 夜缒而出。(表修饰。又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关系。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 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又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关系。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⑴ 以其无礼于晋

⑵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省略句:

⑴ 辞曰

⑵ 许之

⑶ 夜缒而出

3、判断句:

⑴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⑵ 邻之厚,君之薄也

4、宾语前置句:

⑴ 夫晋,何厌之有?

⑵ 子何恃而往?

五、记诵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题难点处理

七、听读材料(可另安排时间)

1、广播剧剪辑:《秦晋之好》(10分钟)

2、广播剧剪辑:《烛之武退秦师》(11分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2

教材: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如“军、远、鄙、东道主、行李”等。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语法现象

学习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历史上有名的口才出众之人(如, 蔺相如、诸葛亮、邹忌、唐雎等)

二、填空并解题

烛之武 退秦师 加一个字,使之能概括课文内容。(可填“劝、智”等)

烛之武退秦师,关键词是“退”,意思是“使……退兵”

三、《左传》与左丘明简介

1、联系初中九年级《曹刿论战》所介绍的《左传》知识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作者左丘明

2、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左传》与《国语》的区别

《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写此作时,左丘明已双目失明,他是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四、追溯历史背景

春秋五霸

晋(晋文公) 齐(齐桓公)

宋(宋襄公)

秦(秦穆公)

楚(楚庄王)

晋国简史

晋献公 → 晋惠公(夷吾)-----朝济而夕设版焉(得罪秦)

↘ 晋文公(重耳)-----经过郑,郑对之不善

↘大女儿(秦穆公夫人)

晋襄公

晋灵公(晋灵公不君 用弹弓射行人 煮熊掌不熟杀厨师)

五、正音,理清故事梗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串讲、品析课文

1、(1-2)自然段,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课文原句回答,并翻译)

2、(3)自然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一共有五点

A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过已鄙远,君之其难也。”(注意“执事、缒、鄙、越”等)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注意“焉、陪、厚、薄”)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意“舍、东道主、行李、共”)

D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子所知也。(注意“赐、许、朝、夕、济、设、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注意“何厌之有、封、肆、阙、焉、图”)

二、思考:

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哪些是摆事实,哪些是讲道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A和 D是摆事实

B C E 是讲道理

最关键的一点是E 因为秦最担心的是对方的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三课时

一、讨论: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失其所与,不知

4、以乱易整,不武

注意“微夫人、敝、所与、知、易、武”, “吾其还也”的“其”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三、思考并讨论:吕祖谦《东莱博议》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四、作业

背诵课文,并阅读《左传》一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

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

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

1、重、难点句子解释:

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

⑸ 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⑺ 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本文的结构

1、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

三、人物形象

1、问: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烛之武)

2、问: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他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3、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

⑴ 长期得不到重用;

⑵ 发牢骚,真实的存在;

⑶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

⑷ 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

⑸ 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晋联合,貌合神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危在旦夕──烛之武是希望──长期不用,辞──许之,退秦师──晋欲攻──晋退

3、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五、字词总结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2、古今异义:

⑴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⑵ 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3、一词多义:

⑴ 军:名,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量词;动,驻扎。

⑵ 其:代,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那”,“那些”;连,“如果”,“假使”;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形容词词头,无义。

⑶ 焉:代,相当于“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兼词,“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副,相当于“乃”、“则”、“就”;语气词;形、副词词尾,……的样子。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 《课课练》。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4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自读注释1,了解《左传》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⑴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⑵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⑶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邑”

⑷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⑸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4、翻译语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

背景简介:

四、研析课文

1、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秦晋围郑的原因,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明确:

2、提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明确:

4、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

(板书:秦晋退兵)

5、速读课文,思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明确:

6、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五、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1、提问:全文四个段落,哪些段落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2、找出文章中的伏笔与照应文字,并分析表现效果。

明确:

六、小结: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是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么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正所谓“五论救郑国,妙语退秦师”

七、作业:背诵并翻译课文

八、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 ↑

五 越晋难治——以退为进

论 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救 舍郑利秦——许之以利 妙语退秦师

郑 晋人无信

国 晋人无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下课)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4.处理课后练习一(4)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说退 军队

↑ ↑

1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

要求:

1.若、说、辞、鄙、微、之

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

3.熟读、背诵。

第一课时:若、辞、之第二课时:鄙、微

若鄙

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

辞微

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释词译词要诀:★译法要诀: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

第三课时

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

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

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

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

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

(下课)

教后记:

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

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

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曾有诗这样称赞三国时期的一员虎将::“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大家知道这员将军是谁吗?(张飞)张飞他在罗贯中笔下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书生,他居然也能凭一己之力退敌,救国于危难。(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则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比如《史记》、《汉书》等。

补充:《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二、讲解生字、词

氾(fan)南佚(yi)名夜缒(chui)而出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问〕“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明确: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问〕“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明确:“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问〕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明确: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问〕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明确: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问〕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明确: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问〕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明确: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问〕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明确: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2)分析第二段:

〔问〕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明确: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问〕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明确:“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问〕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明确: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问〕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明确: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3)作业:

练习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问〕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问〕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明确:“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问〕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明确:“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问〕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明确: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问〕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明确: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问〕“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明确: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问〕“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明确:“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问〕“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问〕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改写练习: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五、作业:

课后练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