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八年级历史教案

2025/11/1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八年级历史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4、君主专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l)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原因:辛亥革命。(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四、随堂演练

1、A2、C3、C4、A5、D6、C7、C8、C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3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板书设计: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对比改革开放的前后变化

二、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革内容

2就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作用

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课堂的动脑筋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掌握快,知识通过对比牢固,效果好。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4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5

[课程目标]

①讲述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②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和出现转机的原因,并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2)掌握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3)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主题、意义等。

(4)通过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5)列举和分析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

(2)课上播放录像资料,自我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重大发展的史实表明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难点]

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①)

录相《石广生部长在中国加入WTO后的现场讲话》

(导入②)

历史照片《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教师带感情地朗读《尼克松回忆录》中的一段描写。

(导入③)

学生模拟尼克松发表计划访问北京的电视讲话。

(导入④)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议一议]

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中国与美国之间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那么从拒绝到主动握手其间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归纳)

美:敌对态度——美苏争霸——陷入越战泥潭

中:中苏交恶——对外方针变化——国际地位提高

共同要求改善关系

(故事会)

乒乓外交的几个故事(或排小品“大球带动小球”)

基辛格访华的故事

[练一练]

请列举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补充)

中美建交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问题等都是不协调的声音。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提问)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如何化解的?

(3)你从乔冠华的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中日建交和新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1)中日建交

由照片《田中首相访华》提问:这张照片反映了什么史实?

中日建交的时间?

(2)新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从1971年7月到1972年底,一年多的时间里,又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三、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大显身手]

学生小品:APEC会议上海筹备会现场采访

[归纳小结]

1、APEC会议在中国召开说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结]

以表格形式归纳新中国在三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生情况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日益表现为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①导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资料,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过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③体验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期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引导改进。布置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整理并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在搜集、阅读、编、演的过程中将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教师制作课件资料,设计探究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资源准备

1、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网站资料、材料。

四、多媒体应用分析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