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比大小教学设计

2025/11/1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比大小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练习第5、6题,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

教学难点:

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旧知辅垫: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一些数字,请看黑板(边板边说)你们能读出它们吗?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摆上数字卡片3、1、5、2、4

师: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摆)

师:谁还能从大到小排列呢?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出示主题图

师;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数字

信息。(出示挂图)

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呢?

教师跟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子。

(二)引导学生学习“>”“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请同学们观察猴子和水果的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

1、教学“=”

(1)师:我们来比一比,哪些水果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

(2)教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只猴子和3个桃相等。(板书:“3=3”),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子和香蕉比)

(1)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教学3>2(板书3>2),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2)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

(1)学生观察得出,猴比梨少,教学3

(2)请学生观察“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同桌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1)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2)让学生边读边用手指在空中写两遍

5、发散思维

师:看看这些数字,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拓展运用

1、第20页第5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摆一摆。

2、第2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游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同桌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四、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读一遍: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开口向左是大于号;“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讲故事让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一一对应相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的探索发现。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操作拿出与猴子和香蕉相对应的数字卡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讲完后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等等。

3.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及时反思,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通过对各种个性化练习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

(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学兴趣,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

六.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法

七.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主题图、图片(包括3只小猴、4个梨子、三个桃子、2根香蕉)、1-5的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黑板上出示1-5各数,请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排列数的大小。

(1)报数字,让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2、5、3、1、4。

(2)出示:2、5、3、1、4数字卡片,请学生把以上的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讲授新知

1.首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小猴分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从前,森林里有三只小猴子,它们经常一起玩耍,一起住,一起吃东西。有一天,他们走了很远来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这时的它们高兴极了,可是肚子却咕咕叫了,它们三个就商量分头去找吃,过了一会儿它们都回来了,各自都拿着不同的水果(在主题图上贴上相对应的水果图片)有梨子、香蕉、桃子,可是个数都不相等,要怎么分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小猴分水果呀?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三第3、4、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2个香蕉和3个桃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5的数字卡片;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2)画外音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摆法一般有两种:

(5)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课件展示的象形图下面分别动画写出“3”、“4”、“3”、“2”。

二、教学新课

1、教学“3=3”

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也不多,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且在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小结: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可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三、课堂练习

1、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18页练习三第3题、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小结:我们认识了“>”“<”和“=”3种符号,知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在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图片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小猴子分水果场景

师:今天,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我们看看有几只猴子?它们摘了什么水果,各有几多少?

2、汇报交流。

3、动手操作。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

(2)让学生摆出图片学具表示数量,设疑激趣:摘了这么多的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教学设想:借助小猴子分水果的场景引入新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数的方法来比较。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课件出示3=3读作:3等于3

等号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2、认识“>”、“<”(猴和香蕉比、猴和梨比......)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4(3小于4)。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教学设想:让学生尝试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并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三、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书本P17练习

师:小白兔分萝卜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3)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教学设想:多种形式的练习、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教学反思:

1、整节课条理清晰。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现,去探索。

3、整节课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比“中学的乐趣,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练习题量、形式方面有待改善。

比大小教学设计 篇6

比大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大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