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灰雀教学反思

2025/11/1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灰雀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灰雀教学反思 篇1

今天上了《灰雀》,从图片导入,让他们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你想说点什么?

接着是生字教学。

今天的朗读也较多。分别围绕小男孩的三句话展开。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男孩此时的心情,朗读的语气。试读多遍)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为什么列宁要问灰雀,而不是问小男孩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列宁对小男孩的信任。)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升华,问孩子们:列宁为——而微笑,为——而微笑。有学生认为列宁是为了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也要同学认为列宁是为了小男孩的诚信而微笑。这里还是指导得比较到位的。

灰雀教学反思 篇2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在公园散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一只灰雀不见了,找灰雀时发现跟一个小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将灰雀放回公园。故事提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上这篇课文我主要从梳理故事人物开始,生读课文,找出主要人物,再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着是第一自然段,找找列宁爱灰雀都有哪些表现?

之后,进入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孩子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先让学生第一遍默读,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遍,再次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最后,第三遍,师生一起读,分析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

其他地方人物内心想法,孩子们大部分能够想到。在列宁自言自语这里,就有点困难了。他们可能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根据部编版教材解读,我对他们也没有做过高的要求,你知道列宁在想办法感化男孩,让男孩放回灰雀就行了。

第三部分,就是读,让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四环节,是最后三个自然段,男孩为什么低着头?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鸟儿呢?孩子们只能答到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列宁知道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列宁更深层次的意义体会不到。但是没关系,这才是孩子,大人有大人的想法,没有体会到,那不就是跟文中的小男孩一样,非常的天真吗?

最后,用单元开篇词结束本科课教学。

这堂课,感觉比之前的课好一点。可能是因为是用了多媒体吧,有图片孩子们就更喜欢一点。

反思总结,课后习题第二题没有让孩子们去找,遗失了一个教学重点。里面还有一项,跟同学们交流,这个交流,到底是交流什么呢?是感受吗?还是其他的东西,值得我去探究。

灰雀教学反思 篇3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教学《灰雀》第二课时时,我紧紧围绕“爱”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三者之间的“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小男孩对灰雀的爱以及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感悟这三种爱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是不同的,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全文以对话为主,组织学生讨论应该是其次,朗读应该是重点,可恰恰相反的是,学生讨论三者之间的爱很积极,朗读却有点忽视。我想,以对话为主的课,朗读应占极大的比重,那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有迹可循。这一步,在课堂上我做到了。其次,应该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缺乏合理引导。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灰雀的语气。当读第一次对话时,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我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朗读,学生读这句话时比读列宁的话好多了,我想可能是学生有此体会,才能读得出来。其余几次对话,学生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上示范朗读,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课后,我静静思考,我上的是常态课,那常态课是不是应该上得更扎实些,结合课堂作业本,落实知识点,至少让学生在上完课后能独立地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习题。这一点想法,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努力去做的。

灰雀教学反思 篇4

《灰雀》这篇课文已经上完很长时间了,可我的脑海中仍会不断浮现出“列宁”“灰雀”“小男孩”这些词语。同样8班的孩子在这堂课上给了我大大的惊喜。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教学《灰雀》一文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年纪比较小,问题不能太多,以免学生记不住,于是在设计教学时就紧紧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教学:

1、列宁十分喜爱灰雀,从哪可以看出来?

2、男孩为什么不敢讲,从哪可以看出来?这样,问题很集中,学生在寻找答案的时候目标十分明确,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列宁爱灰雀,不仅仅体现在对灰雀美丽的外型描写,从灰雀失踪后列宁着急、担忧地到处寻找以及和男孩的对话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主要采取抓重点词语理解、换词、删词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这一部分是孩子们很好理解的。而后面男孩为什么不敢讲,他心理的变化过程是比较难教学的一部分。于是我紧紧抓住“从哪可以看出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来展开教学,男孩说话的吞吞吐吐到后来肯定地回答列宁“一定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他意识到自己过错并打算弥补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男孩所

说的三句话来体会男孩的心理,着重训练了省略号和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流畅。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明知灰雀不会讲话为什么不问男孩子而要问灰雀昨天去哪了?”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还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列宁爱灰雀但更爱男孩的情感。

整堂课下来,预设的教学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学生表现特别好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但是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不少。对于朗读训练还要更加落实,训练一定要有梯度,同时因为紧张在教学过程中落掉了一个问题没解决,之后想起再补上就出现了问的问题比较突兀的情况。这一切都得感谢组里同伴的评课,让我及时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只要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 篇5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把经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作为教学重点。

首先,在课容量的设计上比较适当,不会太大。

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分析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解决了。第二课时我以“你还记得课文中怎样描绘这三位新朋友(灰雀)的吗?”对第一段进行了回顾与复习,紧之后就以“列宁这么喜欢灰雀,可是有一天,一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快在第二自然段里找找吧!”直接进入了新资料的学习。这样上下来感觉课文的情感线还是比较连贯、完整的,时间也就比较充裕,不会来不及。由此我就想到,自我平时在设计教学时也常常会把第二课时的资料安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完整地展示教学过程,习惯把一篇课文从头上到尾,往往到下课了才匆匆忙忙把课文资料上完,课文总结和课堂练笔的时间都没有了,等到第三课时再来总结和进行课堂练笔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次,板书的设计很重要。

本课中对课文寓意深刻理解,就要把列宁对灰雀的爱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进行比较,但把这一环节安排在哪里呢?最终定在分析完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后,充分体会了两人的心理变化后,提出问题:“读到这儿,教师突然有个问题了:列宁喜爱灰雀,男孩也喜爱灰雀,这两个“爱”的含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设计如下:

灰雀

喜爱喜爱

列宁爱男孩

看着板书,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我指着板书总结,其整篇文章就在写一个“爱”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其实男孩也爱灰雀,起先他把灰雀抓回家,也是出于对灰雀的喜爱,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这样的爱才是真的“爱”。

但,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失误也就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我上课时的紧张,把这个问题漏掉了,虽及时发现,也加到了后面的环节中,但没有到达预设的效果。

这也是本人课堂随机应变的本事不强,以后有待加强。

第三,去掉提示语直接读对话能帮忙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

在进行3——10自然段的教学时,把男孩的三次话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朗读,我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总结给学生:“教师告诉你们,在一篇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是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学生从男孩的三次话中很清楚就体会到男孩的心理变化。但,预设很梦想,学生在分析小男孩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说的话时,分析男孩的心理不是很准确,有些混乱。之后经过与教研员付教师的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分析小男孩的话脱离了对话的对方——列宁,是列宁的话引起小男孩心里的变化,所以要结合着列宁的话一齐分析,不能脱离开来。所以学生理解的就不是很准确。

第四是关注学生。

课后付教师和姜宁主任都指出我本课的另一个缺憾,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本堂课上,我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得比较好,由于紧张,我好象失去了对学生朗读的关注度,学生精彩的朗读,我没有给予及时的表扬,所以这个课堂气氛没有出现高潮。可是我们班的孩子有一个优点,就是在学习上更有自我的主见,他们有时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回产生新的问题,并立刻提出来,有的问题提得很好,把这些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利用,能够帮忙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

最终,是对读写结合的训练的设计。

本课我把读写的训练点放在课文讲完后,问题是:“如果你是列宁、男孩、灰雀,其中的一个,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快拿出小纸条,动笔写下来,一会我们来交流。”我们班的学生在课上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来的回答,真的是五花八门,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片段。有些学生当作列宁对小男孩说:“你知错就改,你是诚实的好孩子!”这体现了学生对小男孩身上品质的概括;有些学生当作灰雀对他们两个人说:“多谢你,列宁,多谢你这样喜爱我们,还经常给我们带来好吃的面包渣和谷粒。多谢你,小男孩,多谢你把我们送回到树林里,多谢你能够像列宁一样喜爱我们!”这样的想法体现了学生自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还有学生说了很多发挥想象又合情合理的说法,这是学生们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可是在与付教师的交流中,付教师向我提议,本单元的训练写作重点是写好一个人物,那本课写作练笔的如果放在描述人物动作和或心理上就更好的为后面的人物习作做好了准备。我觉得既然要练笔当然是最有实际收效的`最好,确实应多练习学生对人物的描述,看来只能把这一训练放在后面的课文里了。最终对作业的设计上,我设计了:给这篇课文续编一个精彩的结尾。付教师也指出了,本课的结尾看似平淡却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到好处,如果在给它续写结尾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本课虽说不上失败,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设计上的预设不足,也有本人随堂驾驭本事的不足,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以后我会更加用心准备好每一节平时课,多和老教师请教,多请姜主任指导,争取尽快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以后有机会能够再展现一节精彩的三年级语文课!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一样。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终小男孩意识到了自我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经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仅爱鸟更爱下一代儿童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我课后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同学间交流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灰雀教学反思 篇6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这篇课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灰雀是小男孩抓的,只有通过读课文才能理解,列宁为什么明明知道并没有批评小男孩的做法,只有通过认真思考,才可以理解列宁不仅是个大教育家,还是心理学家。

在第一课时,我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字词上。虽然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是如果一下子放手,中等生与学困生可能在字词方面就会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在这字词方面,重点提醒容易书写错误的“胸脯”“散”“敢”等字。

在第二课时,我请孩子们通过抓住体现灰雀可爱的句子及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来品读,在理解为什么灰雀不见了,后来却又飞又回来?有的学生说,小男孩怕老爷爷伤心,就抓了一只一样的放回树上;有的说,这只灰雀本来就是列宁养的;有的则表现出思考状,不知到底是为什么。这时我抓住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品读课文3到10自然段,让男女生分角读读课文,我来读旁来,读完第一遍之后,有的孩子就提出灰雀是小男孩子抓的,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来说说,从对话中哪里看出是小男孩子抓的,眼尖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孩子说,那是因为他害怕。

“他怕什么呢?”“怕批评”由来,我请学生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来说一说当时小男孩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在整节课,有的孩子发言很积极,如平时在班级中基本不参与课堂的'建楠这节课很活跃,优生林世懿、章月馨等同等,但是也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那里完全没有参与,就坐在那里,仿佛他们的思维被禁锢了一般,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怎么发言。点到他们,他们就呆呆地站在位子上。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思考,今后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能调动更多同学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呢?

我想在今后,在把握课文方面,不仅要做到胸有课文,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更有概括性,能够让孩子们自己去课文中去学习,也就是所提的问题不要太过于多与细碎。

在教学的水平与文本解读方面,我知道我能力有待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吃透课文,合理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实效,孩子们才会更加喜欢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