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伤仲永教学反思

2025/11/1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伤仲永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1

一、彻底放弃文言翻译的讲解

暑假里上华师大的教育硕士,郑桂华说了这样一句:“如果华师大培养的老师还搞文言文翻译的串讲,只能说真的很可悲”。郑桂华进一步强调,文言字词的掌握,重点在课后的背诵练习。我过去的方式是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讲,配以相同的权重,属于两条腿走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主要尝试完全放弃文言文的课堂翻译,除个重点别字词句的随文讲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译教学,主要将落实翻译的过程放到课后练习上,从而腾出更多的课堂教学用于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学上产生的副作用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把握文章内容的难度加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推进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反复的朗读和教学的深入,语言障碍造成的阅读困难会自然而然的被稀释掉。

希望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挑战自己的机会,并在课堂上思考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加大听课难度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在文章的教学上,设计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的写作手法的“疏”“密”之别。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尤其是语文底子薄的同学来说,可能是有些过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得其要领,有些悟性差的同学则是云里雾里了。

三、课堂生成中的'惊喜

这节课教学上比较出彩的是对于隐含人物——方仲永父亲的分析。可以说真正是走进了方仲永父亲的内心:世隶耕、稍稍宾客其父暗点出了方仲永父亲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会地位,方仲永才华的展现使得方仲永的父亲在乡里获得了从来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对于方仲永的父亲来说绝对是新鲜、美妙、梦寐以求的体验。理解这一点,加之方仲永父亲世隶耕的家教背景,也就决定了方仲永的父亲必然会作出“不使学”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几乎成为了必然,这样的父亲必然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跟不能将耽误孩子的板子简单地打到方仲永父亲的身上。 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悲剧意义就更加浓厚了,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的悲剧,从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个人悲剧,对于学生理解“伤仲永”这三个词背后丰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19

教学设计: 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强调青年人应当注重后天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行文应当追求疏密结合,详略得当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 a他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后饥饿的美国农民

c他被俄国的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d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翻阅课本,他是谁?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

二、 认识王安石

1、基本文学常识 朝代 字号 别称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执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3、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炼的笔法

三、 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2、读清句子中的停顿——个别朗读,交流

3、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本文的情感?——个别朗读,相互点评,再读

四、 梳理层次,明确主题

1、根据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

2、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龄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获知的途径

方仲永变化的原因

五——十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闻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十二、三

不能称前时之闻

见之

十九、二十

泯然众人矣

问焉(闻)

五、 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

“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六、 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

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七、 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

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

是“世隶耕”的无知导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无奈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补写一段说理,50字左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来写

4、对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一个天才的陨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八、 复习与巩固

1、复习本文的文言词汇和重要句子翻译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2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3

伤仲永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伤仲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4

伤仲永教学反思1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述了金溪民方仲永从神童到的过程。“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资绝顶聪明,“邑人求之”,“以钱币乞之”,可见其诗影响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学”,真乃短视!天才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学”。方仲永的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极高的人也需要在艰苦的学习训练中培养出来。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题目、作者作品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预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研讨,方仲永为何“泯然众人”?最终也完成了学生任务。针对学生特点,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结合自己的立场。谈谈体会,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学生自己的`辩论,更是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节课,我通过讨论、互动、合作、探究、辩论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天资不聪明的人,更要勤奋,有理想,有追求!当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一些字词的翻译我只好布置给学生课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归纳交流。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5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一读准“仲”字,二读好停顿,三读出感情。

再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指名读;教师点示,范读;学生模仿朗读;教师重点训练“日扳”“固”“耶”等词的朗读。

提问:王安石为何“伤”仲永?

学生回答:“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教师追问:“如何贤?”

学生进一步从第一段里找依据。教师点示:出身平凡,年龄小,不识书具,书诗四句,自为其名,秀才传阅,句句写奇,句句写贤。

教师再问:“受于人者不至,怪谁?”

学生或说怪父,或说怪邑人,或说怪秀才。

教师启发:“方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

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也从中懂得了道理。教师再去引导:“方仲永这么聪明的人不读书尚且成为普通人,那我们有没有仲永这么聪明呀?”

顺势学习最后一段的最后几句,水到渠成。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6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文言文教学的字词落实部分常是老师大包大揽,谈不上自主、合作学习。老师们的理由是:中考120分中只有文言文12分、默写10分是课内的,其他都来自课外,如果说课内部分是可感的小石粒,课外部分则是飘渺的空气,只有老师的包揽才能保障学生能紧握小石粒,落实得准确、到位。

《伤仲永》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注解丰富,内容浅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同学的合作指点、老师的释疑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我们备课组拟定为两个课时,在以下方面让学生放手学习:

1.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讨论落实字词。

整个第一课时,我们没有涉及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受阻部分集中在词类活用上,如“父异焉”中的“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等,其他字词问题不大。

2.放手让学生合作解疑。

学生在落实字词过程中碰到的'阻碍,我们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小组讨论,学生首先解决了“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明白名词带了宾语,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带着这种认识,学生解决了类似“父异焉”中的“异”这种意动用法。

3.尽可能让学生多读。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于诵读,第二课时,每个环节我们都安排了朗读。朗读中思考方仲永变化的过程;朗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不同梯度的问题带动着不同梯度的朗读,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背诵此文。

4.让学生联系现实谈感悟,培养刻苦精神。

本文极富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培养其刻苦思想很是必要,在学生理解了中心后,联系现实谈感想,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学过此文后,在小测中,学生的字词检测做得比较好,化解了我们课前的担忧。

不足之处,语文课堂需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体验,让每个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基础、学习动力相差太大,个别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也有一些学生热衷讨论,但不愿动笔记下重点,留下课一下什么痕迹都没有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