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篇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借助参加森森里的'知识竞赛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愉快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借助带学生去参加知识竞赛的生动情境
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动手操作,
让学生自主探索。
3、练习以动手摆一摆、去森林参加知识竞赛、帮助别人等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环节虽然进行的较顺利,但亦有不足之处,学生在说算理的过程中表达的不是很流利,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强训练,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感悟。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篇2
整十数加减法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计算课给人感觉总是与“枯燥”相连,其实只要合理安排也是种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在教学本节课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组织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小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如10+20等于多少?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1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2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一个十,20里面有两个十,加起来一共是三个十,就是30;3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4类似竖式的算法。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理念,使学生既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明白了算理,又开阔思路。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加减对照练习。如30+40与70-30,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其在操作中体验整十数加减转化10以内加减过程,从而理解整十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计算30+40时,用10根一捆的小棒来摆。先摆3捆小棒表示30,再摆4捆小棒表示40,然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一共摆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是用3+4算出结果的。接着,让学生说出算的过程。在计算时也有出现这种情况50+20=52。因为学生两位数中每个计数单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把第二个加数中2个“十”当作2个“一”来加。教学中,我对有困难的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渗透竖式计算时的数位对齐意识。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篇3
通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以后,有很多反思,整理如下:
成功之处:
1、本课的教学设计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发书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让学生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计数器直观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形成计数单位“十”的丰富表象,便于学生以“十”为单位,探索计算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2和10+20,观察、对比,从而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进一步理解。
2、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在第二环节探究算法的过程中,10+20我采用了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算理,并抽象出算法。而在探究30—20的.算法时我提高了一个层次,让学生把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算理迁移到整十数减整十数上来的,让学生独立说一说计算方法,并通过小棒和计数器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
不足之处:
1、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简单的一节课,在讲授过程中我对于算法的探究部分,还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应多让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多说说。
2、时间分配上,练习部分显得匆促。由于课堂上正课部分生成问题较多,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后边的练习时间挤少了。如何把握课堂的时间分配,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3、语言上要更加的简练为好。不要替孩子说话。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语表述完整,由于怕孩子说的慢,总是提醒孩子说,这样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以后要慢慢的改正。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愉快,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继续学习!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上了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课后,有以下的教学反思:
1、我能把“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就知的迁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在学习新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地高,完成了教学目标。
2、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以及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好小组交流互学活动,在交流中做到以优带差,讨论氛围热烈活跃。
4注重培养学生的'算理能力。比如:10+20等于几?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
(1)直接用1+2=3,再在后面添一个0
(2)用相同数位相加: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也可算出得数是30。
(3)数的组成: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
从上面可以体现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也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算理,开阔了思路。
5、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明确理解几个一与几个十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能抓住这个突破点迅速、正确地进行口算,计算正确率也较高。
6、高效的处理了教学中的生成问题。
如:“活动单二”4+5= 2+7= 9-3=
40+50= 20+70= 90-30=
我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组数的特点,从而引出竖着做会既快又准的做题方法,但是课堂上却有学生说横着做快。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我灵机一动说:那我们就比一比,看看到底怎样做更好。通过比试证实了竖着做既快又准,这样既有说服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生成不仅没有影响到我的课题教学效果,反而为这节课增添一抹艳丽的色彩。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篇5
今天刚刚结束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的教学以后,静下心来仔细回顾了一下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反思,记录如下: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我认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两位数计算的起始课,是学生进行100以内加 减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老师应该重视。但是“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教学活动。为了避免计算课的枯燥,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生动的多媒体和一系列游戏活动并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再很轻松的氛围中得以完成。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 、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因此,本课的练习设计注意到了这样几点:a.讲究练习的形式;b.多进行口头练习;c.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4、存在的问题
教学环节虽然进行的很顺利,学习目的最终也完成了,但是有问题还是值得深思,当堂检测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可能是中间过程我说的话多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引导上挤占了时间,能够再挤出来5分钟就好了。课下又延长了3分钟进行了课堂检测,从检测情况来看,95%的学生能够正确计算。
做对比练习,看珠子图写算式这道题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比较了一下,因为怕时间不够,就没有重点说明3 和30各表示什么意思?应该让学生明白计数单位不同不能进行相加或相减。整十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只能加在整十数的个位上;整十数加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只要整十数十位上的相加就可以了,个位不变,仍然是0。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但是不敢表达。说明了学生说的少了,应该让学生多说。
我自己的语言还需要精炼,还需要规范,要挤出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我们教研组对课堂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的研究,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练习的形式,方法的'指导,都应好好设计,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的,精心的练习设计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练习的设计,我会更好的吃透练习的目的,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他们喜欢的小游戏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练习中来,在欢乐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篇6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小熊欢欢和它的妈妈来做客—小熊欢欢要去钓鱼—妈妈不放心,出题考大家—同学们帮小熊解决问题—钓鱼—大家帮小熊找回家的路为主线把本节课大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第二,让学生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借助许多鲜花的'场景图,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多少盆紫花”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还可以??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简单的一节课,但我在讲授过程中在算法的探究部分对于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和算法的研究还是不
够到位,在巩固练习中对于算理和算法的应用还是有欠缺的,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有个别同学在计算中出现算的慢的现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更加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应学的知识。
返回首页